《认识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红旗小学科学教师林立娟,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六个活动《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说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
二、说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前几个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四、说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五、说教学方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本课中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让学生在一个个的问题情境中从猜想——观察——发现——提出问题——验证猜想的活动中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2.实验教学法——我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还采用了“实验教学法”,加强了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感知科学概念。
六、说实验材料:需要用到自制塑料杯、纸、注射器、漏斗、水槽、抹布、组合实验材料等实验材料。
七、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三活动一讨论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
活动二:“捕捉”空气
活动三:转移空气。
八:说教学设计思路: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
(一)导入:
上课伊始,我首先把一个纸团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杯底部,把塑料杯快速倒扣在水槽中。请同学们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开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出示实验提示:(幻灯片)1、纸团要紧贴杯底。2、杯子竖直倒扣入水槽中,再竖直拿来出。3、用抹布把杯子内壁擦干。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到纸杯中没有进入水,纸团没有湿。这一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
活动二:“捕捉”空气
(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当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我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让杯中的纸变湿?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纸变湿,水就得进入杯中,水要进入杯中,空气就的出来,那你有几种方法能让杯中的空气跑出来呢?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他们在小组中积极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法:有在杯底打眼的、有把杯子的底去掉的、有把杯口直接倾斜的、有用注射器抽出杯中空气的、还有的同学说不把杯子放到水槽底的。最后请各组代表把本组实验方案与全班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其他成员的成果。
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学生动手实验。这时提出实验要求:
(幻灯片)1、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2、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和实验材料。3、填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结果:有气泡从水里跑出来,说明空气让出了杯子的空间,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纸团湿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巩固练习——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就一个简单实验得出结论,显然事实是不充分的,为此,我又为学生提供三个实验。(出示图片)
实验一:把一个盛满水和一个空着的塑料杯,扣入水槽中,把空杯口在盛水的杯子下倾斜。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两个杯中的物质互换位置。说明:这是因为空气比水轻,空气跑出占据水的空间,而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
实验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往漏斗里倒水,发现水不能进到瓶子里。说明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把塞子松一松,水流进瓶子里去了。说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
实验三:把一个气球放入瓶子里,气球嘴与瓶口密封,向气球吹气,气球吹不大;让学生想办法让瓶内气球吹起来。
学生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个,两个或三个实验。有的学生有困难我就和他们一起完成。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
科学课教学强调动手,更强调动脑。没有动脑的活动,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只有动脑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科学活动。因此教学中我时刻牢记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比如采取问题引领、留下空白等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和兴奋之中。
(四)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学们你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吗?教师出示酱油壶有口和嘴、太阳能有上和下两个水管、油桶有两个口、暖气阀放气后暖气就热的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让他们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便捷”。
(五)布置作业:
最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用一个杯子到教室外去装一杯外面的空气进来。一定要确保这个杯子里空间是被教室外的空气完全占据。此活动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本课是一节实验课,实验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过程,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操作,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观察、推理、实验的能力。
以上内容,是我个人不成熟的做法,一定存在着许多不足,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激,谢谢。
九、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帮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