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案例
(2016-09-05 09:27:0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情景创设:
(一)观螳螂,引导学生观察。
她先将学生带到校园的领操台边,让他们围着台站好,又将小螳螂从李岩的塑料袋里取出来,轻轻放在领操台的中央,让学生观察小螳螂的样子。学生们边看边纷纷发言。“它皮肤的颜色很像荷叶。”“它穿了一件绿色的衣服。”“我觉得它和草丛的颜色很像。如果它藏在草丛里,害虫一定看不见它,以为它是草。这样它就可以把从身边爬过的害虫吃了。”“它的眼睛半闭着,像快要死了。”“对,它半天都没动了。”
(二)议蛙,引导学生想象。
她问学生:“你们想,这只小螳螂此刻的心情可能怎样?”“很伤心,因为它离开了爸爸妈妈。”“很孤独,因为它没有小伙伴。”“很害怕,因为我们都围着它,它怕我们。”“它可能很快乐。”这个特别的声音,是一个小姑娘发出的。“为什么?”我十分惊讶地问。小姑娘眼里满是喜爱,甜甜地说:“因为我们大家都喜欢它呀。”“不,我看它一定很伤心。”小螳螂的“主人”
李岩进行了否定。他说自己是从一个饭店老板那儿要来的这只小螳螂,它的爸爸妈妈昨天晚上都被人杀掉吃了。一股同情很快弥漫在空气中。学生都悲悯地看着小螳螂,那种对弱小者的关爱,就是那么自然地萌发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三)放螳螂,引导学生实践。
(四)写螳螂,引导学生表达。
回到教室,她让学生写下自己想对这只螳螂说的话。学生们边拿笔边告诉我:“老师,你今天可以不用教,我们都知道怎么写。”没有像往常一样皱着眉头发愁。但因为不放心这些低年级的学生,与往常写话一样,她还是对学生进行了指导,给予了提示。作品收上来之后,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以往写话,学生大都篇幅十分简短,才一两句话,且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引导与提示来进行表述,很少有较大突破的。而这次写话,学生普遍写得比较充实具体,篇幅基本上较以往翻了一番,相当部分的学生都突破了我的引导,他们更多使用的,是自己的思想与语言。
三、我的思考: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话可一点不假。我平素常慨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观察不仔细,现在想来,大概是与他们的兴趣不高有关吧!此刻,他们不是一个个都兴致勃勃,观察得细致入微吗?儿童更易于对一些鲜活的、直观的事物发生兴趣,看来,在学习对象的选择上,我还得多下点功夫。感觉平素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总不如今天这么自然天成。没有一丝说教,在属于自己的对话中,他们的良知被轻轻触动,内心深处的美好人性就那么荡漾开来,并形成了一个“场”,一个弥漫着善良、关爱、同情、悲伤的“场”。浸染着他们自己的心,同时,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应该就是我们平素所追求的那种“无痕的教育”吧!不禁想到平素,我们常常为难以找到合适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而苦恼。其实,又何必处心积虑地到处寻找呢?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些小事,不就是很好的活动素材吗?一只小螳螂,应该放养到什么地方才合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相当富有挑战性的。如果没有一定课外知识的支撑,不了解螳螂的生活习性与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怕还要颇费番心思。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思考与判断,自主操作与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对于学生爱心的培植,精神的熏染,也是极为有益的。为什么这些往日一提写话就发愁的学生,今天却显得有点跃跃欲试,乃至迫不及待了呢? “亲历”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兴趣则是最为有效的催化剂。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亲历活动中,学生才会情感丰富,思维活泼,语言也才会随之奔涌而出。本次写话,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牵引,某些学生的写话可能会更加生动而精彩吧。因为,当学生的情感与语言贫乏之时,教师给予适当提示,为学生茫然的思絮指明方向,是可以的;但如果学生的情感与语言既丰富而又澎湃激越之时,也给予提示,就可能会成为对学生的一种束缚了。
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经开始体会到它的作用和意义,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教师们更善于从自已的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更乐意扮演教授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热心于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成果、新理论联系起来,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自我决策、自我评价。
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从而它能促进教师实践的反思、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可以说,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当然,一个教学案例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和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并不是由案例本身所决定的。它依赖于案例使用者对它的分析、讨论、研究的程度。我们在研究中体会到,在开展以校为本的案例研究时,在最初阶段它可能要占用教师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只要认真坚持几个月,它就会成为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它的作用不限于教师具体教育行为的改善,还在于教师观念不断更新,眼界不断扩大,更在于工作中主动反思、深入和不断创新,激发并维持教师从教的乐趣和热情,唤起教师身为专业工作者内在的尊严和幸福感。
四、研究与启示:
一只被带进课堂的螳螂,既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干扰,也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资源。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上把握契机,智慧地处理各种课堂突发事件呢?
1、把握契机,敏锐捕捉蕴藏教学价值与教育意义的突发事件。几乎所有的课堂突发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冲击我们的原有教学设想,对课堂教学形成干扰,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做好课前准备,努力减少各种课堂突发事件的产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有些成功的教学案例,正是源自于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那些让学生既兴致盎然,又真情涌动的事件,往往都潜伏较高教学价值,对于这些所谓的“干扰”,与其硬性封杀拦截,不如巧妙加以利用,顺学而导,将其转化为课堂学习的对象与资源。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教堂智慧,既要拥有一双敏于发现的慧眼,又要具备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能够敏锐地区分哪些突发事件是纯粹的“干扰因素”,需要加以化解;哪些突发事件内藏教育契机,是有效生成事件,可以加以利用。
2、找准切口,从儿童关注的焦点揳入教学。
许多课堂突发事件之所以成为教学干扰,往往由于事件的对象或事件本身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得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马上回到原有教学内容上,而成为了“干扰”。可以想象得到,这些所谓的“干扰”,很可能正是儿童关注的焦点与他们的兴趣所在。像偶尔从窗外闯进教室的一只小鸟,与其任由小鸟在教室里叽叽喳喳地乱飞乱闯,牵引所有孩子的视线,不如放下书本,引导孩子们把这只小鸟观察个够,再和孩子们一起帮助小鸟重返蓝天。当冬天雪花突降时,与其让孩子们怀揣一颗躁动的心呆在教室里,不如把他们放到室外与雪花一起耍个够。而当所有孩子的心都被一只螳螂所牵挂时,干脆就围绕这只螳螂展开教学又有何不可呢?只要我们找准切口,从儿童关注的焦点入手揳入教学,这些所谓的“干扰”,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的资源。
变课堂学习干扰为课堂学习资源,需要教师敏锐的童心,善于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体察儿童的所思所想;更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能够在瞬间万变的课堂驾驭自如,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
沾河林业局红旗小学
2016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