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
(2016-05-29 14:03:40)最近读完了《中国互联网20年 网络大事记篇》,有一些散乱的感想。
一、新生事物起步之时,都是弱不禁风,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往往都是在一些专业人在玩,要求的门槛很高。覆盖的人群极少。推出的产品也比较粗陋,用处大不大。(互联网一开始是就是一些高校联网,对于上网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掌握一些专业的技能才能上网操作)(联想到现在的VR,是不是也是这样,VR虽是一个老概念,但运用到今天这种程度却是新技术)。互联网发展到后来,才逐渐向普通人群普及,门槛越来越低,覆盖的人群越来越多,商业价值才越来越大。
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企业体量,每隔几年就会上一个台阶。不断地刷新市值。
但是新生事物的弱只是表像,内在的生命力非常强大。后边具有非常大的空间。
二、技术的进步是缓慢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进步,一个是速度,这算是量变。一个是由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迁移。
三、技术的进步,会导致新的产品出现与应用,还会导致商业模式的进化。比如网络视频这种产品,如果出现在二千年左右,铁定没有戏。互联网带寛不支持。
四、商业模式不断进化,从单独的产品进化到平台,再进化到生态。
五、商业模式再怎么进化,呈现在用户面前,还是一个个具体的产品。而这些具体的产品,还是离不开人本身的需求。 人的基本需求就是,信息,购物,娱乐,社交,也就是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罢了。只不过,围绕着这些基本需求,会衍化出不同的商业模式,新的互联网产品,我们几乎都可以在旧有的商业模式当中找到对应的产品,只是升级了,方便了,用另外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互联网的产品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来展开。只是发展到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一步步由轻变重。
六、互联网的发展仍然遵循螺旋式发展的规律,一浪高,一浪低。所以,高时不必乐观,低时不必悲观。
七、大江东去,淘去多少英雄人物。二十年来,多少勇立潮头的互联网企业,如今安在哉?目前江湖中著名的BAT,乐视,小米,360等,当年并不是先行者。作为投资人的角度去看,一是不能够被一时的强弱所迷惑,二是不能够心急,在看不清的时候,可以多看一看。新的机会会不断地出来。
在一个新的浪潮兴起的时候,会有许多的企业沾上概念,但是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概念也只是概念而已,过一段时间,这些概念就会烟消云散,就像现在VR概念,会有许多企业涉及,但领袖企业目前未出,或者已经出现了,我没有看懂。那就只能等。
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每一波浪潮,都会有强大无比的企业,但是一浪落一浪起,往往又会换了新人。当年的新浪,搜狐,网易,如日中天,怎么想也不出会有谁会取代他们。但是时代、技术的发展,让他们就落在后边。新的BAT崛起了。
每一次当我们认为巨头们已经笼罩了江湖,不会再有新的机会,但是就会新的商业模式出来。比如京东,乐视,比如滴滴(A,T在后台撑腰),他们出现的时间较晚,却能够在巨头的笼罩下找到新的商业机会。
永远都存在商业机会。即便是新的商业机会被发掘的差不多了,技术的进步,又会创造出新的商业蓝海。
所以,永远不要着急,耐心等待,观察,看不准了可以等等。
还有,就是不要高估了第一波出现的企业。人们似乎习惯于为0到1出高估值,却忽视后边从1到N的机会。
八、A股市场,互联网给的投资机会并不多。这些著名的互联网公司,要么是去海外上市,要么就是资本催熟了之后才上市。一上市,就已经是一个中年大叔了。这么多年,乐视算是一个,东方财富算是一个,少有能够让二级市场享受到成长的公司。
九、现在的VR,人工智能等新生的技术,未来将会创造出新的灿烂商业模式,未来也一定会涌现出新的巨头。我们在二级市场,就是要多观察,不追高。不要奢想能够精确地预想到未来,哪种商业模式是正确的,哪家公司能够成长为巨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人有这个本事,那么乔布斯也不会在PC时代输给比尔盖茨,比尔盖茨也不会在移动互联时代败给乔布斯了。
我们所能做到的,能感受到新的浪潮,就已经很不错了。对于具体公司的把握,只能是多看多听多想,随时准备调整策略,再加上一点运气了。
十、观察事物时,一定要由表及里。把握本质,把握真正的趋势。不能够被一个一个具体的事件本身所迷惑,要去思考,事件本身能不能够改变趋势,在趋势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余额宝的出现,就是创造了一个互联网理财的趋势。而2011,众多中小卖家针对淘宝商城部分大卖家,实施恶意攻击行为,还有当年的3Q大战,虽然当时事情闹得很大,但是事情平息之后,好像也没有改变什么。作为一个投资人,一定要带着一双观察的眼睛,而不能带着一双看热闹的眼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