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三曹”文学成就比较(2012-05-6)

(2013-06-22 15:52:33)
标签:

三曹

成就比较

建安文学

杂谈

分类: 作业应用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后人都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而就在这样光辉灿烂的时期里面,有三个人却在当时的文坛有着重中之重的位置,那是正因为这三个人的文学成就,铸就了建安文学的光辉灿烂。

这三个人分别是:曹操、曹丕、曹植。由于是父子三人,后人尊称为“三曹”。而他们的一些诗歌作品及作品的思想情操被称为“三曹文学”。

先抛开“三曹”各自的政治地位,仅从文学角度而言,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无疑也是中国文坛上的一系“豪门显贵”,更夸张地说与“三班”、“三苏”等文学世家比较也绝对是“第一世家”。三曹之成就,可谓“卓越千古,推倒一时”。他们凭借自己邃远的心境与杰出的才干,一洗前代文风,并促成了“建安风骨”的衍生和聿兴。一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道“自献帝搬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三曹”不仅在创作上起到表率作用,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众多文士提供了相关的物质条件和创作平台。同时,他们为文学进步擎起了一面旗帜,对后世产生了恒久的影响。

 

下面,就站在文学的立场,渐次对三者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曹操

说起曹操,他的“文学”自然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所秉持的人生观分不开来。曹操出生于东汉末年,当时,东汉这个帝国已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由于外戚与宦官之间长期的拉锯战,导致了政治上的腐败和道德的畸形。因此,一度光彩夺目的儒学“已颇为黯淡”,“接踵而至的社会大动乱更宣布了儒学的‘不周世用’”(冯天瑜《中华文化史》)。这无疑影响了曹操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思想与文学上的轨向。

与多数将领一样,曹操崇尚刑名、喜好兵法、严明军纪。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孙盛《异同杂语》),这已无疑是为后世对军事文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由于曹操在军事上是白手起家的,所以孕育了其务进取的思想观,使他不管在军事还政治上都是“唯才是举”,正像其自己所言“举贤勿扬品行”、“取士勿废偏短”(《论吏士行能令》)。

这对于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不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而这种思想也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他的创作风格中。其散文“一反两汉以来儒学的传统,下笔无所顾忌,清俊通脱,简约严明,挥洒自如,个性鲜明,开创了一代文学新风。

曹操这种反儒务实的思想无疑也体现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鲁迅先生曾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而他的文学成就又突出表现于诗歌方面。一方面,他的诗歌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方面,他又在诗歌中熔铸了一代雄主的广阔胸襟与远大情怀。

其诗歌今存约19首,皆采用乐府古题。其中,一部分诗作体现出了“忧国悲世”的特点。如《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等。“唯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表现出了他对当权者(何进)无能的讽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一针见血、果敢利索地描述了战乱所造成的惨象,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关注与同情。

另一部分,则包容了个人的志向抑或追求。如《却东西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从“狐死犹首丘,故乡安可忘”一句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对于故乡的怀念以及对于和平的向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则表现出了自己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甫,天下归心”则又流露出一世英雄远大的政治抱负与理想。

曹操的这些文学作品,格调雄放、干脆朴实、积极进取、慷慨悲壮。而他的这种风格,对于后世的杜甫等现实主义诗人的影响极深。其四、五言诗篇,更是将乐府诗歌的韵律美发挥到极致,后人更是难以逾越。由于曹操身处一方霸主之故,亦使得他将文学的应用性大大提高,为天下读书人提供了用武之地。此外,曹操还精于书法、长于围棋、好于琴乐,更是酒量过人。

故此,我们不仅可以说曹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一方霸主,更可以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士。“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样的称誉用在他的身上,可以说曹操当之无愧。

二、曹丕

曹丕字子桓即魏文帝,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较之于其父与其弟,曹丕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或许要略次一等。他既没有父亲曹操的雄才大略与开阔的眼界,又不似弟弟曹植一般在文坛上璀璨耀眼、才冠千古。然而,曹丕的《典论.论文》却开文学理论之端绪,从而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争得一席之地。他也因此被称为“文艺批评的始祖”(郭沫若语)。

曹丕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他的诗歌今存约40首,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夏日诗》、《黎阳作》《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杂诗》等

曹丕的文学理论,首先表现在他第一次肯定了文学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其次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然后是对文章的体裁和特征进行了总括。这些对于文学的进步与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曹丕亦善熟诗文。《文心雕龙》中说道“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清人沈德潜亦云“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其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其诗文之风格总体上说是“悲惋凄清,低回纤弱”。如他在《燕歌行》中写道“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等皆体现出了这种风格。当然,这也是其诗歌的一大弊端——题材较窄、思想局狭,远不及曹操与曹植。但是,他的诗作却是文人七言诗的滥觞,对于七言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曹丕的诗歌特点,一是笔调细腻,特别是一些以思妇、弃妇题材的作品,一般都写得凄婉动人(如果按宋词的婉约派来看,曹丕的诗肯定婉约诗派的始祖);其次是语言流畅,民歌风味相当浓,显得格调清新;三是韵美情深,情感丰富,含蓄柔和,他的《燕歌行》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出清逸、婉约的风格,还是中国诗歌史上较早出现的最完整的、较成熟的七言诗。

同时,曹丕作为一位帝王,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鼓进文学的繁荣与进步。如在黄初五年,他“初立太学,置博士,依汉制设《五经》课试之法”(司马光《资治通鉴》)。又如其“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陈寿《三国志.文帝纪》)。《典论·论文》还论到文章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提到与建功立业并重的地位。可以说真正为天下读书人广开门路,鼓励文人参政,为文士提供展示才智学识的平台的人是曹丕。

 陈寿对于曹丕的评价是: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这或许是对曹丕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吧!

三、曹植

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聪颖,10岁左右,已诵读诗、文、赋数十万言,深得曹操的宠信。堪为建安时期最有才华的诗人,曹子建的才依我看是才冠万古,正如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这里就是原指曹植)。

《诗品》评价他的诗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其诗作多声调和谐,有韵有节。故沈德潜言“子建诗五色相宣,八音朗畅”。这对于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他的章表辞赋等皆凸显出了过人的才气,龙翔凤翥,洋洋大观。曹植的文学作品,与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故特点亦较为鲜明。

曹植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诗存约80首,其作品思想特征大致可分为:前期,或可说曹丕即位前。其作品多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与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同时也有着一些揭露社会现实与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前者如《白马篇》、《薤露篇》、《杂诗》等。似“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拊剑西南望,思欲赴泰山”等悉洋溢着万丈豪情与浓厚的报国热忱。而后者,则如《送应氏》、《泰山梁甫行》、《名都篇》等。“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等诗句,又无不折映出当时的种种社会现实。

后期,或可说曹丕即位后。由于曹丕的政治打压,曹植的创作亦随之转向另一层面。这一阶段,其作品较多揭露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表现出有志难伸的压抑、悲愤之情绪。在诗歌中,最为著名的当数《赠白马王彪并序》。其中他写道:“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这略可将其个中悲感倾泻而出。此外,又如《鰕鳣篇》、《吁嗟篇》等,我们俱能从中窥得一二。而子建这种以才德自负和抱负不得施的怨怼之情,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如他在太和二年的《求自试表》中说道:“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兔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邑而窃自痛者也”。又朱乾《乐府正义》中言道“余读子建《求自试表》,未尝不悲其志。其言曰:‘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以子建之才而君不见用,此诗所谓‘盛年处屋室,中夜起长叹’者也。此外,在《洛神赋》等作品中亦或腋藏有这种内心深处的悲愤。

陈寿评曹植“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克让远防,终致携隙”。这或许较为客观,但这寥寥数语又岂能将一个真实的曹子建尽现出来?与曹操、曹丕相比,曹植的文人气质或者要更为纯粹一些(如果放在后世,至少是顶级的连中三元的状元郎,或者是国家顶级文学博士院士),这也许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受后人敬仰之所在。

总之,曹植是乱世中一颗闪亮的文学明星,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绝无仅有的旷世奇才。依我之见,子建之后,文人形象尽然!曹植的才气文质,已深深成为世人对读书人的烙印。

 

三曹”文学之间的成就各有千秋,若非要作个比较,学生这里暂以文学本质作比较标准,同时亦借用书上一句话作答。“清成书(字倬云海《多岁堂古诗存》卷三云: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之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

 

三曹之文学成就,凝结了一个时代的精华,也标志着传统文学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座里程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