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进行音乐教学设计(转)

(2016-02-15 16:44:51)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科的教学,音乐课的教学结构自当追求艺术的设计。当音乐教育真正遵循着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实施时,音乐教育才能成为审美教育。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须有一定的艺术结构。教师作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犹如作曲家创作一首作品;上这堂课,便是这首作品的演出;观摩这堂课,就是一次艺术欣赏。所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前提。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和涉及的因素

教学设计:是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而预先制定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的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课程内容的因素、教学条件因素。

设计的目的: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避免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实际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教学设计的前提:充分备好课

所以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制定课时教学计划。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份完整的音乐教学设计基本包含下列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请看一份我设计的音乐欣赏教案《四季歌》,它完整地呈现了以上各项内容。(见附1)下面我着重来讲讲以下几方面:

(一)、确定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指课堂音乐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与境界,特指音乐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所制定的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最基本的标准与层面。《标准》为音乐教学设置了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划分为五个小目标: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下列几点:

1、音乐基础知识;2、音乐基本技能;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那么,如何确立音乐教学目标呢?音乐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与歌唱能力”,就等于把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于教师而不是学生,因为是教师想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事实上,判断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获得情感体验与切实的进步,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能否实现或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2、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如果我们学唱了一首歌唱雷锋的歌,就把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不仅是主体定位的错误,而且也无法就“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进行测评,因为通过学唱一首歌,根本无从测评学生提高了多少。

3、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行为方式也必定会不合适宜,只有真正熟悉、理解、研究学生的教师,才能制订出深受学生喜爱、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实际水平的行为方式。否则就会出现没有教学效果的盲目的教学活动、浮躁的不贴切的行为方式。

4、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如果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最基本、最普通、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也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基础教育了。因此,行为程度要适当,既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程度,又能让那些接受快的学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例如:“至少能记住歌词或音乐主题”、“能基本正确地演唱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地方风格”、“体验创编活动的快乐”等众所能及的标准与层面。

如唱歌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我根据对课标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多形式地演唱歌曲。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学习简单彝族舞步,体验彝族风俗人情,增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需要说明的是,确立音乐教学目标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授课前的自主行为,不必要过于追求统一,搞得千篇一律;从另一个角度说,音乐教学本身就是艺术,既是艺术,就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形不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

(二)选择教学素材

指将教科书中提供的教学曲目、音响音像资料、音乐知识技能、相关文化内容等,做详细的收集、整理和补充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筛选。哪些材料可用,哪些材料可不用,甚至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但是由于教学的需要,也可以选来充实教学内容。因此,选择教学素材的真正含义是精选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般性的选择教学内容。

教科书中所呈现出的音乐作品,无论是歌唱的内容还是欣赏的内容,绝大多数都只有一种版本,为了让课堂更加的丰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听觉上的需求,教师要做大量的收集资料工作,在课堂中充分合理地运用同一作品的其它表现形式。如:学唱童声版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后,我让学生欣赏原汁原味地民歌版,由歌手罗宁娜在199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演唱的民族唱法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曾被《北京晚报》评价为当年晚会上最好的一首歌曲;播放星光大道玖月奇迹版的《赶圩归来阿里里》,该组合获2008年度总冠军;播放黑豹轮回乐队的《赶圩归来啊哩哩》。通过四种版本的对比,学生发现同一首歌曲在演唱方法、演唱形式、伴奏乐器上加以变化,风格也发生改变。这样一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二来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从多层面去感受同一个主题音乐,使学生觉得一首歌可以进行多次创作,并能有这么多形式的表达方式,启迪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于视听资料的丰富,学生们对教学感兴趣,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对歌曲不同的表现方式也畅谈了自已的喜好与见解。

(三)准确驾驭教材

我们在进行教材分析时一定会借助教参,但仅仅浏览性地阅读,一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肤浅片面的,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的。因此,我们在具体设计音乐教学过程之前,必须仔细地分析、研究教材,熟悉、吃透教材的内容,挖掘、整合教材内涵,为设计合理、可行的音乐教学过程做好充分准备

对音乐不断地叠加、累加、递加、连加。大家都知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其实音乐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多听,听熟,听懂,才有可能感悟到它的美。只有我们教师先被音乐打动了,才有可能跟音乐分享。所以教师需要从音响中感知,从聆听中感悟,有意识、有目的地反复聆听音乐,直至音乐在脑海里完全清晰;然后在聆听中剖析作品,包括风格、流派、特征、结构、调式、节奏、节拍、音色、织体等。

我在设计《四季歌》时,通过反复聆听,感受到旋律第一次呈现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并辅以低音弦乐器拨奏的轻淡伴奏。当旋律第二次出现时则由小提琴齐奏主要声部,另外加上了对位声部,伴奏仍是弦乐器拨奏的固定音型。旋律第三次出现是乐曲的高潮。小号吹奏主旋律,各个乐器组也都进入,音量增大,音乐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在此之后,音量减弱,固定音型“6 5  3 2”不断重复,又将音乐引回主题旋律初次出现时的轻盈、恬淡的意境之中。最后,乐队以很强的力度奏出前面出现过的固定音型,再一次把音乐推向高潮,结束了这首乐曲。

这首《四季歌》是根据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改编而来,所以我又上网查找歌曲的视频,网上的视频铺天盖地,有阿宝、张也、谭晶等著名歌手演唱的版本,通过再三斟酌、比较,最后我选用了王苏芬老师演唱的版本。一来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比较直观地感受歌曲的内容,二来王苏芬老师的演唱原汁原味地体现了青海民歌“花儿”的风格。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抓重点,才能塑造有效教学的课堂。所以,我把与作品关系不大的因素全部撇开。比如对青海的了解,固然具有不错的人文价值,但过多的涉及一定有过度“学科综合”之嫌,而且现在的音乐课堂倡导朴素,回归,突出音乐性,所以我也把浏览青海风俗风景的图片一并予以删除。只想把课堂留给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花儿与少年》是由西部歌王王洛宾主创的,我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作了充分的了解,对王洛宾的其他作品也作了部分的浏览性的欣赏。甚至在一开始设计教案的时候,把简单了解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生平及作品也列为教学目标之一。后来几番思索,多方请教,最终舍弃了这一块。毕竟这堂课上学生聆听的是管弦乐《四季歌》,我们应该着力引导学生聆听这首乐曲,探究其中的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和色彩上的影响,而非其他方面。而补充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视频,则很好地拓展了教材,通过比较聆听,学生也能体验到经典与流行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四)、遵循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音乐新课程有十大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

二十世纪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体系有:奥尔夫(德国)、达尔克罗兹(瑞士)、柯达伊(匈牙利)、铃木(日本)、科恩(美国)等。这些教学体系所蕴含的先进教学理念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实践运用。

如《赶圩归来啊哩哩》一课我遵循的音乐教学理念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去学习音乐,参与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活动,使其了解和喜爱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是本课设计的出发点。在教学中以走进彝族山寨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唱歌曲与体验风俗人情为两大主要目标。

(五)巧设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的展开不能程序化,要注意教学中上下环节知识的衔接,做到过渡自然。我在《赶圩归来啊哩哩》一课中设计了“走进彝家看一看,蹦蹦跳跳过牌坊,快快乐乐来对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激情燃烧火把节,老歌新唱情意长,依依不舍别彝家”几个活动,分别对应“了解彝族风情——学跳彝族舞步——发声练习——学唱歌曲——表现舞台——拓展延伸——小结”七个知识点。

1、走进彝家看一看(了解彝族风情民俗文化)

    欣赏《爱我中华》——课件展示彝族风情——生谈自己对彝族风俗人情的了解

2、蹦蹦跳跳过牌坊(学跳简单彝族舞步三步一跺)

3、快快乐乐来对歌(发声练习)

    师:啊哩哩  啊哩哩  欢迎你们  啊哩哩,啊哩哩  啊哩哩  欢迎你们  啊哩哩

    生:啊哩哩  啊哩哩  来到彝家  啊哩哩,啊哩哩  啊哩哩  来到彝家  啊哩哩

4、赶圩归来啊哩哩(学唱歌曲)

课件展示赶圩图片,背景音乐伴奏——教师范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听情绪)——再听范唱(听内容)——三听范唱(听节奏),学生用打舌,拍手、跺脚等方式合着“啊哩哩”的节奏——学习第一段,情感处理,打击乐伴奏——学习后三段(多形式演唱:男女生对唱、分组对唱、一领众和)

5、激情燃烧火把节(表演)

将学生分成演唱、伴奏、跳舞三大组

6、老歌新唱情意长(拓展延伸)

欣赏不同版本的歌曲。试着用别的方法改变音乐的风格,如“改变节拍”将4拍子改成3拍子演唱。

7、依依不舍别彝家

愿民歌唱响中国,唱响世界!

(六)优选教学方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每位老师各有各法,贵在得法。《动物说话》是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人音社音乐教材第一册中的第四课的内容。本课的设计根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始终围绕着动物做文章,抓住音乐描写动物的重要元素"叫声"、"动态",创设了各种有关小动物的有趣情境,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动物的说话 (唱歌)",通过学生或唱或模仿、或创造性表演,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体验学习"的充分运用,使本课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本课的设计 (玩玩-----说说----听听----唱唱----编编——演演五个环节)紧紧围绕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因此课堂教学都是在创设各种情境中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验。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我们教师要在每个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创造积极的教学状态,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让我们铭记柯达伊的告诫:“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儿童的音乐天才。”

(七)认真教学反思

备课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堂课结束后,备课程序却远未结束,课后反思是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师的工作具有周期性,但并不意味着机械化的周而复始。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或败笔,都需要及时反思、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其中得到提升与发展。反思也是克服教学倦怠感,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感染力的原动力。

    就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而言,如果说以前写教学反思是为了应付检查,那么现在的教学反思完全是出于自觉地追寻。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敏锐的问题意识是训练出来的。近年来我发表了多篇教学反思,如执教了二年级音乐欣赏课《天鹅》后我撰写了《走出音乐与美术综合的误区》,该文2006年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再有执教了五年级唱歌课《外婆的澎湖湾》后,我撰写了《疯狂的音乐课》,2008年发表于《儿童音乐》。在我下乡交流期间我请六年级学生看音乐剧《寒号鸟》后撰写了《我领乡下孩子看音乐剧》2009年发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另外我获奖与发表的十多篇音乐论文、案例也均得益于课堂教学后的及时反思总结。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每天都在感受鲜活灵动的课堂,问题资源触手可及。把日常教学中看到的、想到的,一闪而过的问题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问题意识就形成了,也就不会在做课题、写论文、交案例时,搜索枯肠,苦于“无米之炊”了。

 

结语:教学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