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小说《一课》
(2020-11-05 08:10:24)
心怀理想的创作者常常背对现实。心怀理想,对现实有自己的看法和希望,于是他自身和与之相连的世界在历史风景的画卷中挣脱平庸和湮灭,彰显出别具一格的风采。
叶圣陶就是这样。谈及自己的写作,他说,“当时仿佛觉得对于不满意不顺眼的现象总得‘讽’它一下。讽了这一面,我期望的是在那一面,就可以不言而喻。所以我的期望常常包含在没有说出来的部分里。”“我敢说我的小说并不怎么纯客观,我很有些主观见解,可是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处所。”他的惊人之处在“说出来的部分”和“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之间——“说出来的部分”貌似平淡、微不足道,甚至那些孩子的表现简直令人生厌;可是那些“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就像神奇的光,在背后闪耀、映衬着,一经照耀,突然就辉煌了前面的东西,奇崛瑰丽。那分明是生命蕴涵的希望,人性中最富魅力的光,那是孩子实现个性尊严和生命价值的可能性。
小说《一课》就是这样一篇杰作,没有贫乏,也没有无关痛痒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顺着大师笔触所及慢慢领略——
他是个活动的孩子,两颗乌黑的眼珠流转不停,表示他在那里不绝地想他爱想的念头。
“活动”——上课偷偷的做小动作——把许多小蚕放进盛烟卷的小匣子里。贪玩,课堂上,不聚精会神到所学的内容上。思想的小差开得四野八荒、天马行空——
他开着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那些同伴极和气的样子,穿了灰白色的舞衣,做各种婉变优美的舞蹈,何等的可亲!
孩子的思绪轻轻松松就穿越了,在他那儿好像压根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局限,狭隘局促的方寸之间能生发出无限的丰富。通感跨过障碍,无拘无束,进入了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精神世界。微不足道如小蚕也能带来不尽的乐趣。这是对自然纯洁无瑕的热爱,这是美的境界啊!
叶圣陶说过,“孩子的情性最是活动不过的,勉强他们受拘束,就不免有耐不住的时候,依旧活动起来。”孩子的天性就是这样,我们做父母老师的,如果非得让他循规蹈矩,亦步亦趋,除了动则得咎,相看两厌烦,真的能改变什么吗?人的天性即便不得已,迂回曲折也要表现出来。前门送走,它会从后窗偷偷地爬进来。更何况意识的活动,看不见,摸不着,谁能把它关进笼子里呢——
他连绵深沉的思虑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得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要去采,同王复一伙去采。”他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进出,一同玩耍,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
好友卢元跟着亲戚到上海去了。他望着卢元课桌上的灰尘、纸团和干枯的桑叶感到了惆怅和寂寞。儿童的社会意识起始于伙伴。伙伴的一举一动牵动他的心。此时他思想开了小差,固然违反课堂纪律,但思想小差的底蕴是对伙伴的同情关心,是一颗与他人休戚与共的善良之心。这是通向崇高至善的开端啊!
孩子连绵不绝的思虑宛如一条意识的小溪,奔流着,跳跃着,洋溢着思想的快乐。一点微不足道的事物就能触发得叮咚作响,喧闹不息。他想起了和伙伴们在眠羊泾划小船的经历,连窘迫和尴尬也成了快乐的回忆。的确,回忆之路常常通向快乐的经历。在回忆中追寻乐趣,是亘古不变的天性?是生之沉闷压抑曲径通幽的释放?这些琐细微末的乐趣真的是生命深处的渴望?有没有真正充实的精神生活带给生命真正的乐趣?
孩子的思绪因为意外出现的蝴蝶——
……竟移动了他心的深处的相思……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人类普遍玄秘的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又何以能听得见?”
此时他的思绪不再漫无目的地跳跃、流动,仿佛沉静下来,汇聚成一泓深潭,变得深沉,有所寄托。他俨然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有疑而问,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思想的萌芽——他开始踏上探索求真之路了!
孩子的天性当然是复杂的,但是其中毕竟蕴含着生命的希望啊。对真善美的探索创新,最能让生命成长,进化,变得强大和完善,个人和社会都将获得最丰厚的回报。
方先生的课堂能满足他们心灵的需要吗?
秘密隐藏在细节中。小说描写方先生只有一处主要的细节——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弃去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
这节简短的描写惟妙惟肖,像冷幽默。“居然”特别耐人寻味。窗外飞舞的蝴蝶煽动者翅膀,仿佛有神奇的魔力,顿时喧哗骚动骤起。但是任凭它多么汹涌澎湃,方先生只是一展沉默的威严——场面立刻震慑住了——孩子们得有多怕啊,这出乎意料的安静!或许孩子们早已变得噤若寒蝉了,这威严像魔咒,不然在他们身上怎么能立竿见影呢?
然后“斥责”——
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
不屑!孩子的活动在方先生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胡闹,他不理解蚂蚁上树小孩子都能看上半天,乐此不疲。那是动的生命,契合着心灵的需要。一只小昆虫在孩子那里就是一个世界,仿佛有无穷的乐趣。孩子在那儿观察,感受,引起无尽的遐思。那是创造的源泉。更何况色彩斑斓,翩翩飞舞的蝴蝶呢。“严厉”,“斥责”完全漠视孩子的心灵需要,冷漠、自私、迟钝,他和孩子之间的隔膜简直无法用厚重来形容——
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
除了照本宣科,还是照本宣科。课堂本应是生命希望的发展机遇、窗口;本应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在方先生这儿却蜕变成了精神生活的不毛之地。做老师的,我们得发现,辨别,选择,培育这些真善美的萌芽,引导孩子们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成就个性尊严,实现生命价值的自我肯定。真善美犹如一盏照亮生命道路的灯,一个人只有擎着这盏明灯,才走进宽敞明亮,合理地做人,文明地生活。我们得踏对孩子的节拍,引起好奇心,在探索热情的引导下,曲径通幽,豁然开朗,遨游在求知的海洋,让他们在搏击中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和生命的尊严。
方先生主宰的课堂因循陈腐的习惯,没有爱,没有乐趣,因为他缺乏对生命希望的理解和尊重。冰冻三尺,已经凝固了他的心灵。可悲,课堂里蓬勃的生命现实,稚嫩的思想萌芽即将遭遇枯槁的命运。
孩子们的境遇让叶圣陶很痛心。他曾说,“现在一般的学校不是枯寂无味,像座古庙,便是五花八门,像个杂乱的古董铺,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没有趣味。”“再这样因循下去,必然对孩子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改革新孩子们的境遇是他毕生所求。《一课》写于1921年4月,虽然历史脚步匆匆,转眼已过百年,依旧能够凭着思想的力量,穿越历史迷雾,搅扰着我们心绪难宁,鞭策我们像一只猎犬那样,去追寻真理的踪迹。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