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04月22日

(2014-04-22 20:56:11)

风格有无间

 

沈善增

 

读袁龙海的画,每有要说些什么的冲动,及至看到一些对他的书画的评论,尤其是郑重先生的《无声之美韵》,直觉卑之无甚高论,欲言又止。但总有点念头在心中盘桓不去。再看他的画与评论文章,特别是看到郑重先生文中说:“龙海曾言:‘很久以前曾为打入传统而苦恼,后来又为苦苦寻找自己的风格而苦恼。’”忽有所悟,谨就他的“风格”说几句。

袁龙海“苦苦寻找自己的风格”,他找到没有呢?从他的较近的几幅作品看,似乎离他的追求目标更远了。这几幅作品,都有其特色,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以我们传统的观念论,却似乎是风格迥异。同样是花鸟,《八哥松柏》是“拟八大山人笔意”,把那种柔劲与狠劲很传神的写了出来;《寒过春生冻鸟知》,红花、藤叶是传统笔墨,黄鸟则有卡通意蕴,飞鸟好像有欢笑的表情;而《翠盖吟》,敷彩古色古香,构图与造型则富有现代感;几幅墨荷,更是以五色墨韵玩出了立体派的装饰性。同样是山水,《山水渔歌唱晚》是焦墨勾勒衬以淡墨晕染;《黄岳云烟图》则是晕染为主,辅以近景剪影般的焦墨松岩,融入了西画的明暗透视;而《皖东碧云》,没骨山水又大片留白,再染上一抹蛋青,几点赭黄,真叫人不知道画的是山还是云,但无论山、云,都有沁人心脾的湿润感。每幅画单独看都有传统师承,又都有创新独运,但合起来看,什么是它们统一的风格呢?还是袁龙海放弃了“自己风格”的追寻,从心所欲,随遇而安了呢?

这就使我想起多年前在王元化先生谈《文心雕龙》书中看到的一段话,大意是,不要急于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要错认“习气”为“风格”。这段话使我警醒,但其中的深意这些年来我时不时在琢磨,总觉得还没琢磨透。袁龙海的思索与实践又使我想起了这个问题。我现在想到的是,风格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硬性能追求得来的,这道理应该一说就懂,但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书画家还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风格,固化、强化自己的“风格”,把追求自己的风格视为有艺术自觉、有事业心上进心的表现?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书画市场使然。“风格”成为书画的识别符号,有风格的书画家比没风格或风格不明显的书画家容易推介,可炒作性强,这样就诱导书画家都伋伋然奔“自己的风格”去。这当然比什么时髦流行就模仿什么要高一二个层次,但在这种“风格意识”的诱导下,书画也不知不觉的演变为如类型小说似的,只要掌握了一定套路,就能方便复制容易讨好的通俗艺术品(如所谓“行画”),原创书画实际沦为工艺品,风格异化为习气。追求自己风格的书画家大多是很有天赋又功底深厚,有登顶艺术新高峰的实力,故而,强形成自己的“风格”,往往对他的艺术天性伤害更大。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如来就是每个人心中的佛性,禅宗称之为“自性佛”,色与音声就是表象。风格是艺术天性的流露,但执著于“风格即天性”,就是艺术家的标志符号,艺术精神会受到窒息,艺术创作会走向歧途,艺术家、鉴赏者、收藏者都会走向反面。这就是金钱对艺术的侵蚀。

我觉得袁龙海的追寻自己风格之路没有步入这个怪圈,可能与他大学毕业后没有去当职业画师,而是去做了记者有关。记者一是使他的作画写字为业余爱好,不必用书画作品去为稻梁谋,更是通过他对许多书画家的采访,知道有自知之明,发现自己天性之不易。

夏葆元先生说:“与袁龙海先生初识于三年前的一次饭局,不久以他编辑的职业习惯,开列了包括十个题目的问卷要我逐一解答;我照单全收照答如仪;半是怠慢半是敷衍。隔不多久,采访在他所主持的栏目中簇新的印了出来;前言加后语洋洋两大篇,为袁先生亲笔撰写,竟然对我有着出乎本人意料之外的真知灼见和研究;使我顿然有了拂面新拭铜镜之感!”

看别人就是看自己,看自己应该更严格,所以,他在追寻风格之路上,对习气歧途有很高的警惕。还有就是他对老庄哲学的“倾心用力”,使他在思维方式上超越了世俗陈见。《庄子》的精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第一句,有个性(风格),第二句,不执著于自己的个性。这影响了袁龙海的风格观。他说:“我的绘画,以文人画为基调,而以文学修养、人格力量和绘画技巧这三方面作为我目前遵守、把握的要素。”他说:“我师法古人,师法今人,更师法自然而去体悟。”他说:“我认为,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再举他的《螳螂捕蝉》来看看他的风格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出《庄子》,颇吓人的寓言。但画面上,一只大蝉吊在蓝紫花朵下藤蔓的一条细须上,看似岌岌可危,对蝉却也悠然自得。下面一只小螳螂,舞臂挥刀,却够不着,干着急,盼蝉掉下来。画面以浅粉红为底色,着色明丽雅致,中间的藤干,用晕染法虚化,好像镜头变焦造成的模糊的远景,也给人以雨后初晴,湿漉漉的清醒温暖的感觉。在这样的春天的氛围中,作者引导观者去观照螳螂捕蝉,不是很超然,很幽默吗?这超然、幽默可谓“龙海风格”吧?以此去观赏他的其它作品,能得其味而玩之吗?

故云:风格有无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4年03月31日
后一篇:2014年04月2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