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7日
(2014-01-17 02:33:34)生命鼓荡
沈善增
2014年1月15日晚间,收看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名家》播出的方世聪专题,忽然捕捉到一个理念(属于黑格尔说的“绝对理念”的“理念”)——方世聪的“心象”!
关于方世聪,我写过几篇文章,有《文人油画自此“方”始》,《背负青天观心象》等,提出了“文人油画”的概念,对他倡导的“心象派”油画提出了我的阐释。这些概念的提出与阐释,都是我踏破铁鞋的结果,没有因循陈言,但我总觉得还没有到位。说方世聪是“文人油画”“心象”派的代表画家,领军人物,这是不错的,但“文人油画”“心象”派还是个类概念,方世聪的“心象”又有什么不可混淆、不可替代的特点,在艺术上又标志着怎样的高度?如果说,方世聪是世界级大师,这依据是什么?我一直在寻找,好像触手可及,又好像虚无缥缈,但这回,我相信是逮着了。
触发点就在作为采访背景的“图画课”巨幅油画里。
在画家方世聪右手前排的第三个孩子,采访时画面不时的闪过他。他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其他孩子不管是惊讶的,出神的,恭敬的,崇拜的,都是盯住画家或正在画板上呈现的画看,唯有他盯着天上看。但好像画面显现在天空中,他不是在思想开小差,而是看得比谁都专注。紧闭小嘴,腮帮鼓得圆圆的,好像是用力吮吸了,再细细品味,又舍不得咽下去;又好像内心的喜悦、欢呼要冲口而出,赶紧闸住,不要惊扰了画家。身子后仰,是紧张的,又是极度享受的。正是这个形象把沉静表面下的狂喜表现得酣畅淋漓,似乎可以感到他仰起的鼻孔中喷出的两股急促的热气。
这是我看完专题片后翻出画册来看的感觉。这是精神的性高潮,方世聪天才的把它表现出来了。
我忽然悟到,这就是方世聪的心象——生命力鼓荡!……
这鼓荡的生命力无处不在,又点睛式的凸显在《莲(华夏魂)》背景的几条大写意曲线中,在《龙舟载道》的一面面飞扬的小旗中,在《朴老》的从深宝蓝色里探出的金光闪耀的前额中,在《觉真长老》拂起袈裟的清风中,在《老师》乱翘的硬发中,在《中国鹰》剑眉下藏的炯目中,在《东方少女》的背景的嫣红色块中,在《书法家》似乎被微风拂动的长寿眉稍中,在《惠安女》(组画)婀娜的身姿与若有若无的垂丝的对比中,在《珠贝》的绿藻色背景上漂游的贝类中,在为我画的肖像的眼镜框上沿一条金线与衬衫领子里露出的一条杏黄色的汗衫领中。
线条、色彩、构图、笔触,都能表现这生命力的鼓荡。
我现在理解方世聪先生为什么特别强调他的“宇宙人生”系列,在肖像画、具象画取得界内公认的世界一流成就的时候,他要以此为资本推出“宇宙人生”系列。因为他已经体悟到,这是自己的天性。他的生命特别有力,而意识到生命的有力,是他最大的快乐。只要生命力不枯竭,他就拥有稳定而又变易的幸福。他是最会享受生命的人,在使用生命力中享受。这生命力称之为“勃发”,不贴切,因为它是持续的不是起伏的。称之为“旺盛”也不贴切,因为它是不增不减的。只能称之为“鼓荡”,既是始终饱满的,又是不停运动的。“宇宙人生”系列抽象画,他认为,可以直接表现这鼓荡的生命力、生命力的鼓荡,不需受形象的束缚。虽然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戴着镣铐跳舞是艺术的高境界,但他相信,如果能脱掉镣铐跳舞,也许能跳出全新的更美的舞蹈。毕竟顺应天性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天性,并顺应他,就可能生产出他最好的创造物,最好的艺术品。
以此来欣赏他的“宇宙人生”系列,我现在获得了新的感受,但我还说不出来,也恐说出些道道来,反倒是使人的欣赏黏着了,甚至买椟还珠了。我进一步理解了这个鼓嘴小孩的形象的意义。我也是这个小孩。也许在聆听天籁之声时,我们都是这一个小孩。这么美,这么使我的心弦振颤,但它表现的又是什么呢?
只要我们知道,我们感到了,就是欣赏了,就是享受了,我们就不会被理智的落伍所烦扰。审美与理性一样是把握世界的心智能力,我们不是画商、收藏品投资商,不必庸人自扰,尽情地去汲取艺术品对心灵的滋养吧。
鼓荡的生命力,生命力的鼓荡是不要钱的,但庸人却会拒绝这种天籁之音、神来之笔。功利社会要把我们塑造成只知利害得失的庸人,但终究我们可以拒绝庸俗。感恩像方世聪先生这样的艺术家给我们跳出庸俗的机会,使我们感受到生命力鼓荡的欢愉,哪怕片刻,一日长似百年。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走进方世聪,走进一切真艺术家、真诗人,让我们放松的奢侈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