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与活

(2013-09-26 14:23:13)
标签:

杂谈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2013年8月16日《文汇读书周报》刘强的文章《禅要怎么说?》中说:“朱熹的《观书有感》每令我疑惑:如何观书与‘源头活水’联系起来呢?经骆老师一解乃豁然开朗。原来‘半亩方塘’乃指人的心境。‘用小小池塘中“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样美丽的景象来象征人的精神世界’,‘大自然四季风云,草木荣枯,都体现着“天道”的深微,都感发着求道者心中的生气。而当个体生命和天地至善之理融为一体时,他的精神世界就得以避免沉滞枯萎’。”
骆玉明先生借诗解禅,使我深受启发,原来我们以为很浅近的诗,其实仔细玩味,还可能看出其中的许多深意。宋诗我们习惯认为是重理的诗,老夫子朱熹的诗我们一直认为是借题发挥,借景说理,文以载道,因而道理压倒诗意,形象说教,诗味寡淡。他自己并不避讳这一点,还以此为荣。这首诗题目就叫《观书有感》,就告诉你什么“半亩方塘”“天光云影”都是比喻,来形容他从书中获得的好感觉。
而骆玉明先生的分析告诉我们,就是比喻,就是借景说理,也是精心构思,着意经营。按骆玉明先生的解释(“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式的解释,这是读诗最常用的方法。中国古人称之为“诗无达诂”,读诗没有标准答案,按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说法,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创造,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前两句诗说的是“定能生慧”,而这个“慧”就是唯识宗说的“转识成智”,“鉴”,镜子,就是阿赖耶识转的大圆镜智。这是最高的智慧,就是佛智:像镜子一样什么都照见,有反映,但什么现象都不留下。这就“如如不动而有往来”,与谁往来?佛与众生往来,有交流,慈悲喜舍,有求必应,救苦救难,但本性上“如如不动”,“如如”就是存在,在那里,在现场,无所不在,真实的,“不动”就是心不动,心无挂碍,心不执着在任何现象上。这样的甚深奥义,用两句诗表达得形象可感,言难说之意如在目前,容易吗?
骆玉明先生启发了我,我就顺着说对下面两句的理解。
从做诗的一般规矩来说,后两句,特别是最后一句,才是重心所在。借镜说理,“理”是落在这一句上。如果前两句已经说到大圆镜智——佛智高度了,后面的“理”还怎么翻高?在HighC上再高8度?让我们看看朱老夫子的手段。
“问渠哪得清如许?”水怎么能像镜子反映“天光云影”?静嘛。波动的水就不像镜子了。由“静”,就联系到“定”,这就是佛经中说的道理了。朱老夫子应该知道这佛理,但他与和尚写禅诗、偈句不同,就是用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句子来阐释佛理,他要有自己的创见、自己的感悟。所以他不说“静”,而问“清”。水能映物,除了静,还要清,但从映物说,“清”相对“静”是次要的。一是因为动水也可能清,二是当时水受污染不像今天那么严重,因此一般人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无需问的。但朱熹为了说出新意,说出他自己悟到的理,就不说“静”而偏问“清”。但他为了这问题显得自然,还是下了不少细致的功夫。首先,这“半亩方塘”并不是他仿照书的样子虚构出来的。是在他父亲朱松的好朋友郑义斋的馆舍内。朱松的《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中有语:“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半亩方塘一鉴开”,还是从他父亲的诗句中化出来的。“开”,就是把铜镜外的镜袱去掉。此地也是朱熹幼年读书的地方。“谓有源头活水来”,很多本子“谓”作“为”,我是根据《千家诗》改正的。为什么说“谓”是正?因为作“为”就变自问自答了。而“谓”是在回忆曾经发生过的两者的问答。提问的应该是朱熹,但是幼年的朱熹,答者是个长者。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他留在记忆中,读书的时候唤起来了,因此不说“静”而问“清”一点也没有不自然。
但自然也好,生硬也好,归根结底还是要说的这个道理更高妙。为什么这句话说的理更奥妙呢?有两种办法来解释。
一种办法是“水落石出”,把前面两句的解释降低一格,水落,“天光云影共徘徊”,就是在说书里的内容精彩纷呈。这样,结句的石就露出来了。为什么这么精彩啊?因为有“活水”不断地流通。“活水”比喻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给出解释。
还有一种是“水涨船高”
前面说到了大圆镜智,这句再从另一角度来解释佛智。佛菩萨与罗汉,都是无时不刻在定中,已经无所谓入定出定,但佛菩萨的定不是封闭的,与众生有交流,不断的在救度众生,而罗汉反之,执着在断烦恼、出轮回、不受后有的定境中。因此,罗汉的定如止水,佛菩萨的定如活水。唯活水才能起作用,因此,佛菩萨是利他自利,罗汉是自了汉。知道大圆镜智的见到了本性,开悟了,入佛知见了,但按密宗的说法,只是莲华藏,就是说入门了。而知道了“源头活水”,宇宙的本源本体就是生命力,生命力就要发挥作用,不发挥作用活得像木石一样有何意义,这就是起用了,密宗称之为金刚地。莲华藏是大学毕业,金刚地就是参加工作,把知识用于实践了。这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吗?
朱熹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无从知道。对诗的读解可以不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准,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你读出什么,就是什么,这一点,作者也无法跟你争。对诗人或许是种无奈,但对诗而言,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