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两首无题诗新解
(2013-07-01 15:12:47)实虚虚实写纯情
沈善增
解开了《锦瑟》之迷,明白了李商隐诗的魅力不在朦胧,更不是隐晦费猜,再读李商隐的诗就有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
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写初恋的感情。“昨夜”点明上一次与恋人相聚只是在昨宵。“现在”至多是今宵,还可能是今晨,那离开相聚时刻就不过一、二时辰。但他已经在急切盼望再次见面,以致感叹“身无彩凤双飞翼”,这种急吼吼的情状只有初恋或热恋中的情人才有。但更甜美的还不在光自己热切的想念对方,更在相信(应该说是体验到)自己在被对方热切的想念,所以说:“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此句常被引用来说明双方高度默契,但在原诗的语境中,“通”的应不是认识、默契,而是情感、思念。颔联这两句,正是李商隐诗是风格特点,“实虚虚实写纯情”,“实虚”是指把粘着与境的情抽象出来,如把对某个具体对象的思恋抽象为“恋情”,这大多数诗人还能做到,“虚实”是指把这抽象的恋情再具象化,艺术的表现。这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甚至连对此的意识都没有。因为热恋中的人就是急切地要把内心炽热的情感对爱人直白的吼出来,好像任何字句都不够用,千言万语道不尽,也是多余的,显得矫饰虚假。但看到李商隐这两句诗,才知道那样的表达诗味是不够的。急切的思念,但实际上又享受这种思念,所谓“小别胜新婚”,这样微妙的深切的情感,吼得出来吗?不是说这样细腻的情感文人才有,诗人才有,高雅之士才有,恋爱过的人都应该会有,但只有一流的大诗人才能深深的体会玩味,才能恰到好处的,充分而有含蓄的表现出来,这就是天才,不服不行。
颈联又是回忆相聚实景。两人见面是在一次大的聚会中,不是两人私下幽会。有情人只能在热闹的大场面中暗送秋波。写了两个游戏,一“藏钩”,一“射覆”,都是一方把东西藏起,让另一方来猜。选这两个游戏来写,本来就有象征意味。而“送钩”一词,暗示把谜底透给你,这也同时告诉读者,写的是初恋。因为初恋主要的心事与甜蜜,就是猜测对方是否明白自己对其之爱慕,对方是否对自己有爱意。
尾联与首联呼应,回到“现在”,正在心驰神往、感叹不已之际(嗟余),听到更鼓响了,要应官差去了。“走马兰台”,就是到朝廷当差,本来是士人、官吏感到荣耀的事情,因为不能在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这也变成了苦事,好像流离失所、飘泊江湖。这也等于说,我现在感到,如果没有你,今后我活不下去了。但用“走马兰台类转蓬”来表达这种心情,岂但是“文野之分”。
这首诗,首联、颈联与颔联、尾联,回忆与现实,时空交错变换,突转而不觉兀,斑斓而不苟细。给人闹中取静,热中生凉的感觉,与写“初恋”感情的意境整体相吻。这就叫“写纯情”,以纯粹的“感情”作为描写对象,不粘着于引起感情的人与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再看另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就是写山誓海盟的苦恋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难”在什么地方?第二句说明了:“东风无力百花残”,是因为两人感情已发展到以身相许,愿终身相伴的地步,但客观条件(东风)却还不成熟,因此两人还不得不分开。这一句也是把非常复杂的感情很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甚至可以“看到”两人分手时相偎相抱、无力瘫软的身影。颔联写感情的深度,都说到了“死”,彼此表达了至死不渝的情志。颈联写诗人想象爱人在分别后思恋自己的痛苦情景了。这种“换位思考”的表情法,可能是杜甫发明:“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李商隐用得很纯熟,上文所举“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是一例。这样写,使感情浓度加倍。
尾联给爱人一点安慰,离目标其实不远了,也有人(青鸟)在出手帮助,再熬一熬吧。这也反映了爱恋至深,只怕凄苦怨恨的情绪损害了情侣的身体健康。这样的曲情曲致写纯“苦恋”,恐怕后人是难以逾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