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贤寺游记
2008年11月初,由于一个特殊的因缘,我参谒了慕名已久的栖贤寺并在寺院住了下来,过着黎明即起,入夜即睡的生活,听见打板就进斋堂用素餐,平时就沿山路一路走去,悠哉游哉的小住7日,临到假期结束竟产生了时间错觉,一周的时间好像觉得才一两天。
寺院•山水
俗云:“天下名山僧占多”,栖贤寺处于风景秀丽的庐山南麓栖贤大峡谷,从星子县城到栖贤寺只需要9分钟的车程。栖贤寺座落在山环水抱,树木葱茏的宝地,地处汉阳峰和五老峰之间,极为幽静,人烟稀少,寺旁又有诸多风景,为读书清修之佳地。
栖贤寺东有橹断泉,北望是五老峰,苍苍翠翠,或清晰俊秀,或隐约于云雾之中。栖贤谷中树木大多为古松,皆是苍劲挺拔,笔直向上。谷间溪流湍湍,四季不竭,终年泉水流淌,夏季则山洪在峡谷中轰鸣,声达十余里外。平常时节,水落石出,除了那些身量雄伟的巨石让人震感之外,尚有不知名的藏头拙脑的不起眼的石头,你可别小瞧它了,没准它还是经历了数百万年的第四纪冰川的产物,大有来头。山峦腰间尽是翠竹,山顶都为老松,山峦颜色由青到绿,由翠转深,又常有白云覆盖其山,如人间仙境一般。深吸一口气,你会觉得全身都为之清新。古人所谓“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莫非此之谓也?
栖贤寺东南面是玉渊潭,五老、汉阳、太乙诸峰的泉水,从高而下,流经栖贤寺前时,突遇巨石横截,水石相激,轰然有声。峡谷之中,往下部悬空直下收敛,集聚为潭。潭水深不可测,但四季皆碧绿如玉,故名
“玉渊潭”。峡谷中树龄超过四五百年的国家二级保护树木小叶香枫,更有翠竹像绿色的云团半环抱着寺院。方圆数十里,只有寥寥几户人家,这里也是动物的乐园,大雄宝殿南方50米的荒弃的山民的田地,居然有野猪出没:野猪撒欢活动,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操场(临近10米就是居士为寺院种植的蔬菜,居然秋毫无犯)。夜深时分,时有不知名的动物喋喋叫声,初听惊心,再听就明白了什么是“活在当下”。
人文•历史
栖贤寺是初建于栖贤寺最早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原名宝庵寺,后来唐代宝历年间刺史李渤将其迁往庐山脚下。相传李渤曾在此读书,故名“栖贤寺”。因为在一起读书的共有七人,又称为“七贤寺”。李渤在栖贤寺留下了与智常法师关于“芥子纳须弥”的千古公案。历史上除了李渤外,还有王羲之、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李白、白居易、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在栖贤寺留下墨宝足迹。李白在《栖贤寺》一诗中写道:“知见一何高,拭目避天位。同观洗耳人,千古应无愧。”
栖贤寺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香火旺盛,寺院栋宇栉比,楼阁繁复,寺僧达五六百人。原山门额设有“不二法门”,两旁楹联为:“前赐紫衣,后留玉带,造泽千秋传不朽;百朝五老,背傍七贤,壮观万古并称雄。”康熙年间江苏布政使金世扬游此,请浙江画师许从龙绘500罗汉图共200幅,布施与寺。画像大的有三四尺,小者约一尺。共二百轴。图象“毛发纤悉,变化无方。”为镇寺之宝,后遇兵火,残卷存于庐山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藏品。据闻,重绘罗汉图的工作也在酝酿之中。
佛学•世界
11月4日,有机缘得以向栖贤寺住持祥浩法师请益。祥浩法师善眼慈眉,法相庄严。谈古论今,娓娓道来。谈论人生,探讨事业成功,探讨佛学大义,指明修行正道,解答学佛过程中的疑惑,纠正学佛中认识上的误区,指出学佛修行中的困难。祥浩法师说,佛学比数学困难,数学题有解题的渠道,佛法没有解题的渠道。佛学是行动的学问,实践的学问,没有正在的体验过,就没有下手处。没有什么更多的形而上的理论,吃饭睡觉做工打坐念佛都是修行的一个方式。在谈到出家和入世的问题时祥浩法师指出,出家不是逃避矛盾和问题,出家人面临的事务性工作不会比未出家的人少。正如在寺院建设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正确的态度是选择这个地方就要接受这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不用对抗的方式解决矛盾,用包容的人格力量感化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慈悲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开心,慈悲就是帮助更多的人脱离痛苦。所以,佛教是和平的,人性的,包容的,是解决西方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滑落的一剂良药。用以修身,可致健康快乐;用以济世,可以帮助社会步入和谐发展的正轨。祥浩法师一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人心里如同开启了一扇窗户,顿时亮堂了许多。
匆匆7日,弹指一挥间,几天来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我深深的感受到,栖贤寺是风水宝地,既是读书清修之地,又是养生旅游观光之所,更是亲近佛法开启智慧的圣地。
洪意
2008年11月18日
(发表于江西《慈善》杂志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