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明代桃核舟与魏学洢魏学洢《核舟记》
(2014-09-24 15:34:25)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八上学案 |
明代桃核舟与魏学洢魏学洢《核舟记》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职教中心 郑建军
大凡读过中学课文《核舟记》的人,无不为中国古代精美绝伦的工艺所折服。几年前,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该桃核舟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等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是明代核雕工艺大师王叔远所的"苏东坡夜游赤壁",核舟是依照桃核天然纹理雕成的,中间高而宽敞者为船舱,刻着用竹篾编成的船篷;两旁各开小窗二扇,精妙的是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全舟刻有5个人物,画舫左侧船头部那位戴帽长髯者为苏东坡,友人黄庭坚(鲁直)居其右侧。他们正在共同欣赏书画卷轴。东坡右手执卷,左手抚黄庭坚背,而黄庭坚则若有所语。
明代微雕桃核舟在宁波的发现,为研究已失传的、代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巨大成就的桃核雕刻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使国内语文学界对魏学洢《核舟记》一文在教学中长期来因缺乏实物而纷争不已的疑点有可能得到最终的澄清,因而,宁波发现桃核舟一时成为国内文物收藏界、中学语文学界的一大新闻①。
一、王毅的字与宁波的关联、王叔远的号
1、古代文献中的"王叔远"、"王叔明"、"王叔达"实为同一人
魏氏《核舟记》载:"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注:"王叔远: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远。"《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128页"王毅"条载:"明,字叔远,一作叔达,号初平山人,江苏常熟人。善刻桃核,……按:《中国艺术家征略》疑与叔明为一人。"《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80页,"王叔明"条:"清,《中国艺术家征略》疑为王叔远(毅)之误。"再据清朝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编》第523页"王叔达核桃刻舟"条:"《东轩主人述异记》载:'武塘魏氏藏核桃舟一枚,刻为赤壁赋。舟首尾长八分,高可二黍许,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手卷、为念珠、为对联,神气若生。背刻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达甫刻,细若蚊足,又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按:此处"达"系笔误,应为"远","王叔达"即"王叔远"。
清代《李义梓述·木天封塔记》一文,记载了王叔远(叔明)晚年的一微型木雕杰作,可以印证魏氏《核舟记》中"奇巧"、"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描述。《木天封塔记》写道:"余友某君言其里人王叔明,有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形罔不肖。尝刻木天封塔一:塔高约三寸许,周八分有奇,形六角七级,塔外刻唐砖宋石……凡十四层,间以木板,各层具梯,可旋绕而上。户内坐一头陀,旁置一桌,左肘依桌,右手执扇,袒胸而多髯,如畏残暑未消者,桌旁绘山水人物。塔顶有三人,各倚一窗,一老者俯首攀栏;一幼年有惊骇状,隐身塔中,半露其面;一则神情与二人不同,椎髻仰面,斜倚栏杆,右足向外,若啸呼状,左臂挂衣,衣势斜,如清风吹来,衣飘忽而靡定。嘻嘻巧矣!"天封塔在今宁波市中心,因始建于唐朝武则天"天册万岁"和"万岁登封"(公元695年到696年间),取其年号中的"天"与"封"二字命名,为古代宁波(明州)标志性建筑。此件作品同时说明叔远曾到过明州(宁波)。
新发现的明代桃核舟的船篷一侧,有一明显的"明"字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方位于魏氏《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描述相吻合。
如上所述,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引《中国艺术家征略》等文献资料及核舟实物可知,王叔远、王叔明、王叔达实即同一人。辞典中王叔远注为明代人,王叔明注为清代人,说明王叔远改字是在清兵入关之后,清初已是古稀之年的王叔远为表明他的"抗清复明"的气节,易字"明",且刻桃核舟一枚,钤"明"字款;还赴明州(宁波)游览,刻木雕天封塔,暗含"故朝大明乃天之所封",表达了他反清复明的思想。而两个字之间在意义上又有某种联系,相辅相成,"远"与"明",取义于"淡泊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戒子书》)。
2、关于"叔远甫"
对魏氏《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的理解历来存有分歧,《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注:"甫,字的意思。"部编《语文》教材注:"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注;"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甫是男子美称,表字。"黄岳洲《文言难句例解》说:"甫,《说文》'男子美称也',因此尊称为甫。《核舟记》的甫就是称呼,也就是字。"但叔远甫为什么就是"字叔远"的意思,"男子美称"和"字"是否是一回事,并没有说清楚。至于有人认为"甫"应训"始","甫刻"就是"始刻",显然是错误的。
"叔远甫",本来是王毅的字。这种由三个字构成的"字",第一个字"叔"是表排行的,所以用伯、仲、叔、季这样的字。排行是"生而已定",就是说,谁老大,谁是老二,这是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的,可见,王叔远排行属老三,在五十岁之前,一般习惯只称"且字",五十以后才加上排行。段玉裁说:"五十以伯仲,乃称'伯某甫'、'仲某甫'……而五十以前,但称'某甫'也。"(段注说文第八篇'仲'字注,367页)据此推断天启二年(1622年)王叔远已年逾半百。
第二个字"远"是行冠礼时取的,它是"表德之字,谓之且字。"(段注说文十四篇"且"字注,716页)"且字"即尼甫、嘉甫之类。字与名在意义上总要有某种联系,或相反,或相成。这种习俗一直保存到后代。如王毅,字叔远甫,就是取义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第三个字:"甫。"段玉裁说:"甫则非字,凡男子皆得称之。"(段注说文第三篇"甫"字注)古人早已指出:用作"字"的"甫"是"父"的假借字。既可写作"父",也可写作"甫"。"甫"在后来成了男子的美称,但未行冠礼之前的男子是不能称"父"的,只有行冠礼之后方得通称为"父",这意味着一个贵族成年男子具有父权,已取得了履行贵族义务和享有贵族特权的资格。
按照周代的习惯,男子的字也可以不用全称。有的省去"伯仲叔季",不称排行;有的省去"父"(甫)字。如孔丘的字,全称为"仲尼父",有时只称"仲尼",有时只称"尼父"。周代这种"伯某父"或"叔某父"的取字方式,到春秋末年就已经罕见了,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在字后加一"父"(甫)字的现象却并不罕见。如明末群玉山房《医宗必读》在卷首开列了一个订正者的名单,字后全部有"父"字,什么"门人黄寅锡清伯父、侄孙李廷芳蘅伯父"等等,这种情形也见之于题款,如《医宗必读》卷一的题款是:"云间李中梓士材父著。"
3.王毅的号
王叔远别号"初平山人"的出典源自王叔远家乡常熟县之虞山西南麓,有一处"其间乱石如群羊",相传黄初平当年放羊曾履其石,故"旧名为初平石"(《常熟县志·山川》),传说汉代丹溪人黄初平,年十五牧羊,途遇道士,被引到金华山石室之中,四十余年后,能吐石成羊,后升天成仙。王叔远以黄初平的事迹和家乡"初平石"的神奇古迹来作为自己别号"初平山人",暗含"点核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意。
二、对魏学洢《核舟记》一文中疑问的澄清
1、"高可二黍许"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注:"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译作:"高两粒黄米上下。"两粒黄米究竟合多少厘米、多少毫米呢?课本等大都语焉不详。北京农业大学郑长庚认为②"黍"即玉蜀黍,又称玉米,玉米入我国约在明朝,公元1510年前后,魏氏《核舟记》作于1622年至1625年之间,其时,玉米引入我国已有100余年,魏学洢身居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嘉善,对玉米这种植物不会不了解,据此将"高二黍许"译作:"象两个玉米粒那么高。"其实,这里将"黍"译作玉米是错误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③"果核雕刻"条:王毅的赤壁之舟,"舟长约3cm、高0.5cm,"此处将"二黍"换算作0.5厘米,误。《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高可二黍许"处评:"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误。此处并未使用比喻修辞法,"黍"实为古代长度单位。《中学文言文今译(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2页"高可二黍许"句译为:"高大约有两个黄米粒光景。"同样翻译得很模糊。《古文观止新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将"高可二黍许"译作"高约二分,"基本正确。
"黍",本是一种粮食。古代长度单位,皆以黍粒为准。黍粒纵长横短,大小均匀。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古代以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故有"黍尺"之称,十个纵黍为一寸,一个纵黍为一分。旧制营造尺就是纵黍尺,一黍尺相当于一市尺,一黍相当于市尺一分略短一些。魏氏《核舟记》中的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句中的"黍"即是长度单位,这里的一黍相当于市尺一分略短一些,"二黍"就等于二市分,折合公制为0.666厘米,"许"即"多一点"、"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魏氏《核舟记》因为前文说"长约八分有奇",用了"分"字,后文为了避免重复,改用"黍"字,与"分"字词异而义同,并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魏氏《核舟记》说桃核"修狭",教材注:"长而窄",对此人们很难理解,历来疑点颇多,范素心认为④,在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这么狭小的范围内,不可能将这八扇窗雕成活动的,因而推断这八扇窗是"半开半闭"的。郑长庚认为⑤魏氏《核舟记》中的桃核不可能如此修长,进而怀疑"黍"是玉米,"高可二黍许"译作"象两个玉米粒那么高"才对头。其实这些同志将魏氏《核舟记》中核舟的"高"(即厚度)误作核舟的宽度了。
魏氏《核舟记》中,船头和船尾间的距离是长度无疑,船篷顶和船底间的距离为宽度;而"高"实为船的一侧和另一侧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右窗与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左窗间的距离,放倒核舟来看便是"高";高度仅0.9厘米,说明此核舟比较扁,故称"修狭"。《核舟记》仅出现核舟的长度(八分有奇)和高度(二黍许),文中并未出现宽度;宁波桃核舟实物长2.9厘米、宽2厘米、高0.9厘米,与魏氏所藏核舟大小基本相同。
总之,"修狭"宜理解为"长而扁"。"高可二黍许"应译作:"船两边间的距离有二市分左右。"
2、"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
教材注:"佛印,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注;"佛印: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老,苏轼的朋友。"按:此条更详尽,可补教材之不足。《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注:"佛印:宋代金山寺的和尚,字了元。"按:此条地点更明确。
其实,苏轼在《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并未点明与谁同游,王叔远在核舟中明确了与佛印、鲁直诸人同游。因为当时黄庭坚与苏东坡都被贬,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一片黯淡,必然要求要取"退隐"、"远游"等手段来慰藉自我的心灵,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说明王叔远除了有高超的雕工之外,还有非凡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和文学鉴赏力。
3、"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船背",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注:"船的顶面。背,背脊。""船背"到底在核舟的什么部位,曾引起过争论,注家各执一词,迄今尚未统一。《古文观止新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注:"船背,船底。"《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注:"船背:船的底部。"《中学文言文今译(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5页"背,脊背,这里指船顶面。"
隋树森认为⑥:"船背"不是指"船篷"而是指"船上面",即蒭篷的两旁撑船人往来行走之处,是王叔远题款刻字的地方。钱文辉据李日华《核舟记》一文为证⑦,李文有"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的记述,说明王叔远赠李日华的核舟题款在"船底",即王叔远习惯上题款于船的底部,所以,魏学洢《核舟记》中的"船背"即李日华所说的"船底",两者词异而义同。
但是,从新发现的明代核舟实物来观察,"船背"宜作"船篷"讲,王叔远将其题款刻于船篷上,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而且,古典文献上往往以"背"为阳,"腹"为阴。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唐代白居易诗"夜雨滴船背,"证明船背是船篷而非"船底",白居易还有《泛小轮》一首:"水一塘,轮一只,轮头漾漾知风起,轮背萧萧闻雨滴……";元代张雨《太常引题画舫》:"莫将西子比西湖,千古一陶朱……银瓶索酒,并刀砍鲙,船背锦模糊……"。同样是说"船背"就是"船篷";甚至有干脆明白直呼"篷背":《画品》:"拳鹭舷间,栖鸦篷背。"其实,船底就是船底。唐代李绅《欲到西陵寄王行周》诗:"西陵沙岸回流急,船底黏沙去岸遥。"可见黏沙的船底,并不是"船背"。
三、 关于《核舟记》被删节部分
魏学洢《核舟记》入选课文时被删节了原文的最后一段,《核舟记》原文也被部分作了修改,这段被删节的文字是这样的(文中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附注):
"魏子(魏学洢)详瞩(仔细端详)既毕,诧(惊奇地)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庄子》、《列子》)所载,称鬼犹神(鬼斧神工)者良多,然谁有游削(自如地雕刻)于不寸(不到一寸)之质(指核舟),而须(胡须)麋(眉毛)了然(一清二楚)者。假(假如)有人焉,举(拿)我言(指《核舟记》一文)以复(告诉)于我,(吾)亦必疑(怀疑)其诳(欺骗人),乃今(如今)亲睹(亲眼看到了)之(代核舟)。由斯(此)以观,棘刺之端(酸枣树枝的芒刺末梢),未必不可为(刻)母猴(沐猴)也(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嘻,技亦灵怪矣哉。"
在此段文字中,魏氏称赞王叔远雕刻核舟手法熟练,技术神妙,前无古人,为《庄子·徐无鬼》中运斤成风的匠石望尘莫及,如无实物佐证,魏氏本人亦难以置信,以此说明核舟工艺成就惊人。长期来该段文字入选人教社《语文》课本时被删节,究其原委,无非是桃核舟工艺绝技由于社会的或历史的原因已经失传,桃核艺术精品早已湮没,教材无法向学生展示桃核舟实物图片,为避免自相矛盾,故将此段删去,情有可原,理不足怪。现在桃核舟重现人间,建议有关部门将课文中被删节的部分复原、补全,使课文文气畅达,前后连贯,让学生窥其全豹。
四、宁波核舟与王叔远所刻的二枚桃核舟之比较
明代核雕名家王叔远,名毅,又字叔明,他的非凡的核雕艺术成就,曾震撼过当时的文人学士,并为之咏叹赞美,天启年间有两篇小品文记载了他雕刻的两枚微雕核舟,嘉善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尽人皆知,教育部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文第三册、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课本(试用)第三册、台湾标准《国文》教材等,都将它编入了中学课本,而与魏学洢同时代又同是嘉善人的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所写的《桃核舟记》则鲜为人知,李氏《核舟记》原载《六研斋笔记》,文中记述了王叔远赠他的另一枚核舟。为说明问题,兹将李文抄录如下:"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无不明了。一日,同陈良卿、屠用明、顾余春波第,贻余核舟一,长仅捌分,中作篷栊,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可开阖。开则内栏楯。船首一老,皤腹匡坐,左右各一方几,左几一书卷,右几一炉,手中仍挟一册。船尾一人侧坐,一橹置篷上,其一旁有茶炉,下仍一孔。炉上安茶壶一,仍有咮有柄。所作人眉目衣褶皆具。四窗上每扇二字,曰'天高月小','水落石出'。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粟,文云'王毅印'"。
魏氏所藏、李氏所藏和宁波桃核舟,同为王氏所刻,三枚核舟均以苏轼游赤壁为题材,但又各具特色:
1、繁与简:魏氏所得"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属精雕细刻一类。而李氏所得者,通计一舟,为人二;为窗四;为几,为书卷二;为篷栊、为橹、为炉、为壶各一;对联、题名并印章,为字共一十有四。较魏氏所得李氏核舟较为简约。宁波核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四,为篷栊,为橹,为炉,为壶,为手卷,为猫,为球,为花盆,题款各一。宁波核舟介乎两者之间,文字少而静物多。
2、核舟大小:三者显然不是同一物,然皆出于王叔远之手,且大小相同,魏氏所得"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李氏所得"长仅捌分",宁波核舟实测长2.9厘米正好合"八分许"。
3、题款位置:魏氏所得,题款在船的顶部;李氏所得,题款在船的底部;宁波核舟,题款在船篷平坦处。题款方位,有所不同。
4、雕刻时间: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李日华生于1565年,卒于1635年,《明史》有传,言其"好书画古玩",万历年间即以博物著称。故李日华所得之核舟估计为万历年间所得,当早于魏氏,为王叔远早年所作,与魏氏所藏相较,较为简略;嗣后,王氏精研日久,取小说家之言,遂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情节更丰富,而其中的意趣也更加感人传神了。
面世的宁波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字标记,是王叔远晚年用的字的简称。历来核舟雕刻家追求的是如何立体地、巧妙地体现"苏东坡游赤壁"这一主题。宁波核舟用身着禅衣的佛印在正侍弄一盆盛开的菊花来暗示苏东坡一行游黄冈赤壁时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设计,突破了王叔远本人早期核舟在画舫的小窗上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赤壁赋》名句或"壬戌秋日"等文字来点题的格局,更直观形象,更具大众化;也更好地揭示了苏东坡《赤壁赋》中人淡如菊、傲世独立、恬淡隐忍之意,其意趣更高远幽雅,真可谓匠心独运。专家据此推断此核舟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还有,王叔远入清后改字"叔明",谐音寓意"淑明",表达了他反清复明的高洁志向,与魏学洢等志趣相投⑧,此外,当时王叔明已经70多岁的老人了,目力手力不济,已不能再镌刻细如蚊足的小字了。
五、 从现存的明清"核舟记"看核舟工艺的沿革
遍查史籍,记载能在桃核上用圆雕形式刻桃核舟的,明代仅常熟王毅(叔远)一人,被时人誉为"鬼工",将桃核刻成画舫是王叔远的创意,它再现了宋代苏东坡《赤壁赋》的神韵,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的艺术成就;又得益于魏学洢《核舟记》美文的广泛传扬,遂有后世核工仿刻核舟者。
1、核雕工艺的兴起
明末清初核雕工艺堪称一绝,当时江浙一带缙绅商贾中流行古玩收藏,"纳须弥于芥子"(《核工记》)⑨的核雕精品成为人们搜罗的热门之一。于是果核微雕应运而生,佳作纷呈,所谓天地无弃物,桃核、橄榄、杏核、杨梅等这些为常人食毕即弃的杂碎之物,经民间艺人巧手精雕,成了扇坠、念珠、手串等装饰品,令人爱不释手,而核舟更成了奇货可居的艺术珍品。在核雕品中,橄榄核雕为最常见,核桃雕为最名贵,其原因一直是个谜。专家们经过对实物研究后发现,由于桃核不同于其他外表光滑的果核,桃核外表有不规则的麻纹,而且无数小孔深入核心,雕刻桃核舟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要万中挑一,故桃核舟被视为果核雕刻之禁区,在明清两代能雕刻桃核舟的大师仅寥寥几位。其次,自古以来民间一直把桃木奉为祛邪扶正、避凶趋吉之物品,如桃符、桃梗等。第三,由于桃核舟产量屈指可数,因此桃核舟被列为宫廷秘藏⑩,达官显贵奉之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
2、核雕工艺的源流
明清核雕工艺是两宋工笔画的继承和发展,两宋工笔画,体物入微,蜜蜂之腿,毫发毕具,知了之翼,薄如清纱,蝈蝈之须,细若游丝,依稀可辨。题材鄙小,意蕴深远,运以精心,出以工巧,使用了整个心灵、整副手眼、整套技巧,虽属小景,俨然全景。明清微雕在借鉴这一兄弟艺术的同时,更强调物体的明暗、层次、空间感和立体感,无论刻线或点睛都巧中藏拙,拙中见巧,工中见精。据明·张应文《清秘藏》记载:明宣德年间核雕艺人夏白眼在一颗乌橄榄上刻16个娃娃,每个小孩仅半粒米大小,而眉目清晰,神态悉具。另据明末陈贞慧《秋园杂佩》载:宜兴微雕艺人丘山精于胡桃核浮雕,其雕胡桃坠"窗阁玲珑,疏枝密树,掩映斐亹,即善绘者,无逾其精巧。"但不知何故,他们均未有桃核雕刻作品面世。
3、桃核舟的仿雕者
清代苏州的杜士元、金老,上海嘉定的封锡禄,山东潍坊考功卿诸人,都是桃核雕刻名匠,但产量极其有限。据清·钱泳《履园丛话·杜士元雕核》一文载:杜士元所作桃核舟,舟两面窗槅俱可活动,舟中雕刻精微之处,"细逾毛发",当时"好事者争购得,值白金五十两,"然士元"不肯轻易出手,惟贫困极时始能镂刻,如暖衣饱食,虽以千金不能致也。高宗(乾隆)闻其名,三召至启祥宫,赏赐金帛甚厚。"由此可知桃核舟在清中期已名扬宫廷,成无价之宝。封锡禄也因善刻桃核舟被召为养心殿刻工。另据清代纽琇《觚賸·桃核舫》一文记载:苏州金老"有刻棘镂尘之巧,其最异者,用桃核一枚为东坡游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后奋,中则方仓四围,左右各有花纹短窗二,可有开阖。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春,江南巡抚宋公家藏一枚桃核舟,左侧窗败,无有能修治者,闻金老名,赠银十饼使完之。金老曰:'此亦我手制也。世间同我目力,同我心思,然思巧而气不静,气静而神不完,与无巧同。我有四子,唯行三者稍传我法,而未得其精,况他人乎?'"此事一说明达官贵人修缮核舟已不计成本,可证其贵。二披露艺人雕刻时不仅限于手法熟练,更重视意念的运用,无怪乎此种技艺后世失传。清末潍坊考功卿所刻"夜游赤壁",窗八扇,开合灵巧,更为奇巧的是:船首垂下一条锚链,由45个小如米粒、细如发丝的椭圆形联结而成,环环相扣,转动自如,190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一时成为西洋人猎奇之物。
显然,后世桃核雕刻名匠金老、杜士元、考功卿的微雕桃核舟都是沿袭核舟的创始者王叔远的构思的。
4、桃核舟的传世
果核微雕工艺在明清两代一度大放光华,可惜至近代已经式微,清·赵汝珍称桃核舟"常见者为赤壁赋故事,即雕镂一船,窗桅篷橹俱全,船坐三人,傍立一僮。船头一僮作扇茶状,船底镌《赤壁赋》全文,窗启闭自如,船艄一妇人,人物文字无不精妙。其他故事画者亦有,宛如鬼斧神工,大率为乾隆时产品,今人无能为之者。"⑾明代桃核舟传世实物在此之前海内外未有发现,清代精美绝伦的桃核舟实物或图片也一直阙如。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一枚长3.4厘米的清代橄榄核舟,刻工精微,被奉为国宝。国内现存核舟寥若晨星:上海呈中一珍藏的清广东增城县人湛谷生所刻的槟榔核刻舟,舟身长4.5厘米,中部最高和最宽处各为2厘米,外观为一大型篷船,舟底刻有苏东坡《前赤壁赋》片段(158)字。广东增城县文化馆所藏的湛谷生所刻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橄榄刻舟,舟体总长4.5厘米、高2厘米,宽1.9厘米,船尾橹柄上刻有"咸丰甲寅年时年五十三"十个字。常熟市文化馆藏有杜士元刻橄榄核舟一枚,底部刻有《赤壁赋》片段。
专家们认为宁波镇海发现的王叔远桃核舟是世上现存果核舟中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也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中国明代的桃核雕刻品,属孤品,其技艺极为精致、细腻。在人物、物体造型上,又准确写实,特别是人物的神情、动作能恰如其份地体现各自的身份、心情。在构件整体上做到和谐、照应,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它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注① 新华社1994年3月16日北京电《镇海发现罕见的明微雕桃核舟》(载《宁波日报》1994.3.17第1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4年4月6日第8版《镇海发现桃核舟》
《解放日报》1994年3月23日第11版《镇海发现明代桃核舟》
《新民晚报》1994年2月28日文化新闻版《宁波发现一枚罕见桃核舟》
《中国青年报》1994年5月7日第五版《浙江发现微雕桃核舟》
《中国文物报》1994年10月16日第四版《天地无弃物》
《上海科技报》1994年8月6日第四版《天地无弃物桃核舟"东坡游赤壁"》
《羊城晚报》1994年3月5日国内新闻版《<核舟记>今有实物为证宁波发现罕见桃核舟》
《经济生活报》1994年7月18日第4版《绝世佳作趣话明清微雕桃核舟》
《文汇报》1995年10月17日国内新闻版《宁波发现稀世之宝专家解开核舟四谜》
《人民画报》1997年第四期《集锦》版
《中学语文报》1997年9月9日第2版《微雕桃核舟》
《华东信息日报》1998年7月2日第2版《稀世珍宝桃核舟》
(注①文章作者均为郑建军)
②⑤《语文学习》1980年第6期《解"黍"》(郑长庚)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 轻工卷》第145页
④《语文学习》1979年第6期 (范素心文)
⑥《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1期和1980年第1期( 隋树森文)
⑦《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1期《"船背"议》(钱文辉文)
⑧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核舟记》"魏学洢"条
⑨清· 宋起风《核工记》
⑩《收藏》(陕西)1997年第6期 封面彩照及相关文章
⑾清· 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编》523页"桃核制物"条
作者:郑建军 宁波市镇海职教中心 中学高级教师
邮编:315200 电话:0574-6265544-8011 、 0574-6250070
电子信箱:iav2209@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