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辨中遨游,有欣慰,有烦恼,默默地思考,苦苦地探求。到晚年时,他幡然醒悟,从荷尔德林后期一首以独特方式流传下来的诗歌“教堂的金属尖顶,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摘下了一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传诵至今成为五大洲四大洋的名言。
学会诗意地栖居
许锡良 这几天在华南师大演讲,同一个主题辗转在六个班里反复地宣讲,每天六个小时,激情不减。因为,我每次都变换叙述的方式,找不同的方向破题,但是最终都是要说明一个主题思想,那就是要证明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意义,虽然有时对话很困难,但是,我还是抱着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态度,耐心细致地与一些老师对话。
今天下午的演讲有一场艰难困苦的对话,虽然被许多老师误解,但是我仍然不愿意放弃述说自己的思想观点。
我说,米兰.昆德拉在其《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过,失败与成功是同等的,你失败了,也就成功了。表面看来是似乎不可思议,仔细一想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要实现失败与成功的转换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对于有思想的人来说,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感受都将化成他的思想之源。成功之后的喜悦与失败之后的沮丧都是宝贵的人生体验。一个有思想灵性的人,会将这一切化成宝贵的人类文化,或成为文学作品,或成为艺术瑰宝,或成为思想巨人。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他怎么会有家道破落之后对世态炎凉刻骨铭心的理解?怎么会写出: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的心得体会?怎么可能会对老庄哲学的独到体悟?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可能写得出《红楼梦》?
对于一个有思想灵性的人来说,无论遭遇什么处境,无论沦落得怎样,其实都是有价值的。我特别喜欢苏东坡的两首诗。一首是关于观察世界方法的,另一首是面对不同的境况有不同感受的。前一首就是那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表面是写风景,其实是有很深的人生哲理的。这个世界就是多棱镜,常常从不同的视角可以观察到不同的风景,同时也就意味着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对待自己的生存环境与生活处境,常常犹如身在庐山而难识真面目一样。因此,一个人要学会过一种有省察的生活。学会反思。人,常常会害怕孤独与寂寞,但是,人的生命要活出质量,还得不时学会过一种独处的生活,学会远离人群,学会自省自己的心灵世界。
有思想的人,无论乐观也好,悲观也罢,其实都有深远的人生意义。因此,苏东坡又写了另外一首充满哲理的山水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这里一个人如果有思想灵性,那么无论晴也好,雨也好,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个人最关键的是要学会诗意地栖居。有诗意的人,才会感受到有诗意的世界。
有些老师,总感觉这个世界困难重重,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总之,就是没有办法,我们没有办法。一天到晚就是这样叫喊着,却不见有什么改善的行动,也不去找寻解决的办法,还不去作策略性的抗争。因此生命就那样无谓地消耗了。我不希望有着沉重负担的中小学教师都这样生活着。我希望他们坦然接受现实,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办法,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善,那也是有价值的。即使连微小的改善都无法实现,那么改善本身的努力也是有价值的。在这里不要以成败来论英雄。我虽然在乎结果,但是的确不是冲着结果去行动的。人的生命本身都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如此之短,及至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而已。那么,人生命的质量及生活的价值都应该只是蕴藏在这个短暂的生命过程中,而不是结果上。人的生命的最终结果其实都是没有悬念的,那就是一个骨灰盒——这个永久的家。因此,何必那么急呢。
想起某国曾经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在某高速公路上,常常有超速而酿成车祸的事故发生。因此,某殡仪馆在这段公路上设置了一个公益广告是这样说的:“不用急,我们总有一天会等到你们的。”据说,这个公益广告打出以后,超速的人没有了。人们在匆忙之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生命其实是慢的艺术,跑得越快,其实离死亡就越近。大家匆匆忙忙而来,又匆匆忙忙而去,许多人在生命的历程中其实什么都没有感受到。很久以前就在阅读美学方面的著作时看到过一个风景区挂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
如果命运注定要让我体验许多痛苦与灾难,那么我不会让这些痛苦与灾难就那样白白地流过我的生命。我会用我的笔让这些体验留下来,化成人类的思想与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辉。
活在当下,假如明天不再出现。这绝不是一个假设。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够活在当下,而且每个人都在某个明天不能够再醒来。如果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好好把握,好好享受,使自己保持一种和平宁静的心境,坦然接受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求点滴的改进,在改进的过程中寻找那微小的快乐与点滴的幸福,那样度过的一生不是也很美妙吗?
许多人因为太过于看到结果,因此,总感觉自己的理想太遥远,障碍与困难太艰巨,因此畏难的情绪使得自己丧失了起码的生活信心。我们苦苦追求幸福与快乐,却无往不在痛苦之中。人生的愿望能够实现的总是极少的。因此,才有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的说法。佛家说要“舍得”与“放下”,学会撕掉过多的标签。如果用这样的视角来审视世事,其实如意与不如意都是人们的欲望造成的。每个欲望都会造成生命的过度紧张。生命有不能够承受之轻,也有不能够承受之重,无论哪种情况的出现,都是价值与欲望造成的。无子的人,在儒家文化中是很痛苦的,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换到佛教与基督教文化里却可以很快乐,因为那里人人可以平等,不会因为你没有孩子就会毫无价值。无官的人,在儒家文化中是很失败的,但是换到佛教与基督教文化中却可以很成功,因为,在那里不是众生平等,就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贫穷的人在儒家文化中是很没有尊严的,但是,在佛教与基督教文化中却一样有尊严与快乐,因为富人要进入天堂,会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艰难。
如果你确实感觉有一种痛苦,有一种压力是你生命无法承受的,那么尝试着换一种活法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坚守一种信念,那个信念就是:每个人都有以自己的方式信仰自己的上帝的自由。如果你升官发财了,说孔儒很好,可以的。如果你贫病交加,你希望耶稣基督会来拯救,也是可以的。如果你出生豪门望族,口含着金钥匙来到人世间,因而赞美人世间的等级与特权制度,可以的,如果你不幸出生在一个贫瘠的地方,希望佛陀来普渡,也是可以的。我曾经作为一个大学讲师,四处演讲,有一次一个教育局长在我演讲前这样介绍我:“下面请全国著名讲师许锡良教授给我们演讲”,下面听讲的人顿时轰堂大笑。我却从容淡定开讲。这在一些人的眼中我活得其实并不成功,甚至是一个很失败的人,但是,在我自己看来却很幸福,也很快乐,一个讲师在全国的业内就有相当知名度,那其实是上帝对我的厚爱,神其实一直对我很关爱的,那是神赋予了我一个神圣的使命,让我来嘲笑世俗的浅陋的,也让许多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因此而感觉心安。
人的生命灵性就表现在能够明白自己的生命在什么时候应该寻找到什么样的精神支柱。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寻找到精神家园,那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