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妙:松静柔和,圆虚合道
文章作者:《健康忠告》特约记者:宋文 实习生:周书环
今年88岁的方宁大师,鹤发童颜,气定神闲,这是采访中给人的第一印象。
方老先生,对太极拳有四点看法:一、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文化拳;二、太极拳是一门拳械兼备可以实战的武术;三、太极拳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四、太极拳是一项终身运动。
周身轻灵,动作贯串
太极重在健身,在锻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运动的连贯性;二是呼吸的顺畅性;三是意念的专注性。
太极祖师张三丰在《太极拳经》里开篇即提醒学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太极拳的目的是让身体更加轻灵,让精神更加清爽。它从来不强调习练者要变成肌肉男。相反,它主张精气神三位一体,融合贯通。精气鼓荡,精神超然,是太极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目标。
以腰为轴,中正安舒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在人体的诸多关节中,指、腕、肘、肩、腰、胯、膝、踝、趾,有人称之为人体关节链条中的“九连珠”。太极功夫中最重要的松功,就是通过这些关节练习的。九处相连的关节,既可松柔,又能互动,运动起来整个身体犹如一条鞭子,“鞭梢劲”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在“九连珠”中,居于核心的是腰关节,它像人体中最大的一个转动轴承,运用灵活,可以强身健体,锻炼不当,则会埋下隐疾。腰转动灵活了,整个身体才灵活。那些练拳多年,身体却越来越僵硬的人,就是没有悟到这个道理。
呼吸顺畅,身心自然
笔者遇到一位老人,习练太极拳七八年,学了各家太极拳与太极剑,加上原国家体委编订的套路,共计一二十种套路。然而,最后却落得每次打拳都胸闷头晕,恶心难受,甚至患上了心脏病。经过专家会诊,才知道是在练拳时憋气造成的,时间长了,病情愈发严重。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生活中,不少人表现的肉身沉重,神情迟滞。正因为他们没有通过锻炼或修习,让自己身心升华,轻盈灵活。
松静柔和,圆虚合道
太极拳修炼要领可概括为: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拉腰敛臀,圆裆松胯、尾闾中正,沉肩坠肘、舒指坐腕。
太极拳在以格斗为目的的训练中,核心秘密是“尺寸”,也就是肢体与躯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如云手时双臂手、肘之间的相对位置,必须是互为犄角、攻防呼
应的。开度大了,双臂外分失去力量,开度小了,很容易被对手攻进来压扁。而在以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练习中,角度与位置则不必过于强调,只要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身体素质,就算是好的运动了。
方宁大师深刻理解太极之道,遂在六十多年的修炼中,渐至化境。松到一羽不能加,静到一念不乱起,整个身心,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阴阳之道,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