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什么称为太极拳》-----兼论如何判断和识别真正的太极拳
(2023-09-25 10:36:41)
标签:
广州太极广州太极拳广州太极拳培训广州杨式太极拳广州杨式太极拳培训 |
分类: 拳社要闻 |
方宁
(英文本发表在美国‘气’杂志2004 春季刊上,Qi Journal Spring Issue )
1)它的运动形式总体上必须是圆形运动。
2)这种圆形运动必须有如太阳,月亮,地球旋转运动那样缓慢柔和绵绵不断,首尾无端的。(除了起式和收式以及中间过渡告一段落的十字手)
3)这种圆形运动必须是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环环相扣。
4)这种圆形运动必须是不停的作阴阳相互转换。
5)这种圆形运动必须是以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刚”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至柔有如婴儿,愈柔愈有生命力不能表现半点刚强,目的在于返老还童,健康长寿。
此拳历代师祖口口相传系创自武当张三丰,张三丰传王宗岳,王传蒋发,蒋发至陈家沟传陈长兴,由陈长兴传杨露禅拳谱中张三丰的《太极拳论》后面注明:“此系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明确指出太极拳的目的在于返老还童,健康长寿。(注二)这样,掌握了以上几点原则,就可以看出:
1)凡是运动形式不作绵绵不断的圆形运动的,不合乎天体循环运动规律的不能称为太极拳。
张三丰祖师在《太极拳论》中说“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就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必须是圆形运动,不能有一部分突出或者瘪进去的地方或者与圆形运动不相协调的动作。
其次“勿使有断续处”就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不能有停顿,或时快时慢或快慢相间,表现得断断续续。时快时慢,快慢相间就是断断续续,显然不是太阳,月亮和地球那样平滑协调的圆形运动。可以想见如果有人在作太极拳运动中忽然与整个身体不协调的出拳,蹬足都是使运动断续,停顿,那么他打的太极拳就不合乎太极拳的原则应该加以改正。如果不是个人运动中不合这种绵绵不断圆形运动的要求,而是原来在套路中就编排规定有这种动作和运动,那这种套路就不能称作太极拳,因为它不合乎太极圆形运动“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的”的原则。
2)凡是运动形式不是环环相扣一动无有不动,不是上下相随,而是一动其余不动,或下面不动而仅仅上面动,如下面双腿或者腰腿固定不动,上面单独出拳,那就完全不合乎太极拳的整体运动的原则。如果有人在打太极拳时有这种动作,那他的动作就不合乎太极拳的原则,就应该加以改正,如果在套路中原来就编排规定有这样的动作,那么这种套路就不能称作太极拳。
3)凡是在运动中不能作到太极阴阳不断相互转换而是虚实不清,阴阳不分,那就不合乎太极拳的要求。如云手,正确的做法是上面手在绵绵不断作圆形运动,下面两腿在作马档而不停地把重心由一腿转到另一条腿,也就是不断的的转移重心,不停的转化阴阳虚实。反之,如在拳路任何动作中需要作马档动作时,两腿不是不停相互转移重心而是两腿固定不动作一种死马档,,把身体重心在一个相当时间里放在马档中间,下面马档固定不动,光上面动这就不合太极原则。因为:1、两腿不是一阴一阳,虚实转换,而是双实,双腿共同承担重量也就是双重。两腿分不清虚实,也就不合太极分清阴阳虚实的原则。2、两腿固定马档不动,也就是下身不动,只有上身动。上动下不动,也就不合乎太极一动无有不动总体运动的原则。3、张三丰祖师在《太极拳论》中说“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这种死马档下面两脚两腿固定,中间隔断于腰以至上身与下身脱节,完全不合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中环环相扣完整一气的要求。
套路中大量出现这种典型的双重,上下不随,上动下不动,与太极理论,虚实分清,阴阳转换,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明显不合。这种套路当然不能称为太极拳。
4)凡是在太极拳运动中忽然作爆发性的动作,显示刚强,破坏整体的柔和的圆形运动,就和真正太极拳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尽量求柔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这种显示刚强套路的拳术和太极拳的求柔和沾不上边,完全是两回事,理所当然的不能称为太极拳。
5)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呼吸问题:如前所述,太极拳的诞生是古代道学人士研究宇宙规律与生命规律关系的一个结晶品。为了把问题说清楚,这里不得不多花点笔墨。古代道学人士体会到排除外界干扰,修身习静打坐调息对身心有益。在静坐中呼吸最好作到深,静,细,长,所以老子《道德经》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在静坐之余需要肢体活动,作为调剂以免发生阻滞。这就是通常所谓动静双修。怎样作这种肢体活动呢?古代研究生命规律的道学人士都是从宇宙规律,从观察天地日月的运行中去寻找方法。所以很多古典道籍中都有这样的论述。如著名道学人士吕洞宾在其《百句章》中说“观天之大道,执天之运行” 古人发现月亮上弦下弦满月在不停的缓慢的旋转中作阴阳转换,因而把自己的活动也仿效这种缓慢的不断改变阴阳虚实的圆形运动,这种缓慢的圆形运动更适宜呼吸的深静细长,和静坐时的呼吸是一致的。所以最早期的太极拳是以呼吸去配合动作。(有的道家在打坐中也有一整套根据月亮阴晴圆缺而调整坐功的方法,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这种以呼吸去配合动作的太极拳目前很少人练习,而且不得真传不容易练好,甚至可能出偏。张三丰祖师在《太极拳论》中,一开始说“一举动周身需要轻灵,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就是要求以呼吸配合动作。而另一种办法是不管呼吸,只要作柔和缓慢的圆形运动,呼吸也就会自动配合动作深细均匀,同样有益于健康。这就是目前一般流行的太极拳的呼吸模式,口似闭非闭,自然呼吸,只要动作均匀柔和,呼吸就能自然调匀。但是决不容许在套路中作强制性的刚强,断续,各种干扰平静呼吸与圆形运动不协调的动作。这样,所以太极拳有益于养生,打太极拳的时候,可以打到出汗但是心不跳气不喘,呼吸平静柔和。而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都处在活动状态中更有利于呼吸平静地推动血液均匀地周流全身经脉。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有人在打太极拳的时候下身不动上身猛然出拳表示刚强,不仅外表不合太极拳致柔之道,上下不合,而且因为猛然出拳,势必先要屏息努力,这更是违背太极拳“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均匀呼吸原则。同样,时快时慢,快慢相间的套路,其内在呼吸也不言而喻,肯定不是均匀细长,而是时紧时松,完全与老子的教导“专气致柔”的呼吸原则不相符合。凡是武术都知道呼吸的重要性,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如果我们承认“专气致柔”均匀呼吸的原则是太极拳呼吸的指导原则,那么人们很容易识别那种时快时慢,快慢相间,猛然出拳,蹬足不合乎太极拳呼吸原则的套路,并不是真正的太极拳,因而也就不得不将其排斥在武当正宗太极拳门墙之外。
以上简要地说明掌握了以上这几个原则就使人们容易判断别人,也可以自己研究自己,所练习的拳是不是合乎太极拳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下面再探讨一下几个与此有关的问题。
1,推手问题,有人认为练习推手就是太极拳,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推手不是太极拳专用的训练方法,有些拳种不是太极拳也有自己的推手方法。甚至还有这种人,他们不练习太极拳甚至什么拳术也不练习有时也会跑来和练习太极拳的推手切磋。
2,功夫问题,有人会问虽然他所练习的拳不合乎真正太极拳的原则不也出功夫吗?当然,练习某一种动作,下一定努力是会出一定功夫的,凡事付出一定代价是会有一定收获的,但这不一定是太极功夫。我们现在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真正太极拳,而不是讨论练习不合太极原则的拳术能不能出功夫的问题。其实,内行都知道,真正内家太极劲路与外现刚强拳术的劲路是不一样的。此文只是供一般社会人士判断和识别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因此进一步的问题有机会将另行文,现不在此详述。
注二:1)太极拳历代师承系统根据许龙厚著《太极拳势图解》京城印书局1921年版第五章“太极拳之流派”第7--10页。许又名许禹生杨健侯弟子,当年北京知名太极拳武术家,创体育社于北京。原文复印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