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缘——遇得恩师习太极

标签:
广州张寅太极拳华工太极拳主教练张寅钟南山太极拳广州杨式太极拳培训广州太极拳张寅老师 |
分类: 拳社要闻 |
拳缘——遇得恩师习太极
还记得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迎来了60周年校庆,作为该校太极协会主教练的张寅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参加了校庆的文艺汇演,展示了传统杨式太极的拳架和推手。演出结束后,大家陆续散场,当张老师及其学生也准备离开礼堂时,却被一位喜爱武术的男同学拦住了,他上来便问“这太极是真是假?我觉得太极没有什么用,能否感受一下?”,张老师与那男生一搭手,自言了句“这样不好,这样好发”,话音未落,只见得那男生如闪电般横飞出三四米,“砰”地撞在礼堂墙壁上后摔落下地,男生惊魂未定地起身走向张老师,攀谈期间肌肉控制不住地颤抖了许久,一脸地难以置信……原来,太极是这样的?!这就是传说中的“发劲如放箭”“打人如挂画”吗?在跟随张寅老师学习以前,从未曾亲眼见到、甚至亲身体验过这样的太极,跟市面上流传的许多太极拳都完全不同!于是产生了疑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极?为什么叫“揽雀尾”“野马分鬃”……这些动作是谁设计的?怎么设计的?有什么意义?
张寅老师开宗明义就强调“太极拳既是健身术,又是一门高级武术”,是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也是极好的终身运动和保健方式。太极拳,由武当张三丰依道家“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思想而创,至清末民初,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精研创编成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用法上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杨式太极拳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杨家三代人当年凭此在高手云集的北京打下三代“杨无敌”的称号,也因此“太极拳”这一优秀拳种得以名扬海内,享誉天下。
张寅老师引导我们了解太极拳的发展历史,介绍一些太极拳名师及其有关掌故,还强调“练拳一定要经过思考,要动脑筋,要敢于放下自我,要学习太极拳先哲的论述”。在具体指导练拳时,手把手地指导、讲解、示范,不厌其烦,一遍遍地提醒“要多练、多琢磨、多总结”,同时让学生了解,练太极拳不单是外在身体四肢的活动,更是一种内动的状态和境界,需要集中思想体会每招每式的姿势,反复练习就如同品尝佳肴,每个阶段不同程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对内在的体会是无止境的。倘若习练方法不对,走错了路子,也可能练一辈子都找不到太极内在的感觉。
张寅老师不仅有深厚的太极功夫,对待教学的态度也非常认真严谨,他总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对学生有要求,夯实大家的基本功,宛若大树,根稳固了,枝叶才繁茂;他观察入微,因材施教,非常耐心细致,关键是他总能够精准地看到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能力,并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让学生及时纠错不造成损伤,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真正做到益于身心,张老师踏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我逐渐明白,学太极拳并不容易,要结合体悟和心悟,必须坚持,还要精炼,而且需要真正有功夫的“明师”指导。“明师”一定是经过长期正统而规范学习的,真正懂得某一派太极拳的,熟悉其历史、传承、拳法特点,真正明白每个动作要领、用法以及内在核心内容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学习,觉得经同事介绍的眼前这位张寅老师,正是这么一位“明师”,我不由得暗自庆幸,不用蹉跎岁月,荒废光阴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亦或瞎练错练伤了身而不自知,可以放心地好好学习真传的太极了。
如今,张寅老师虽正值不惑之年,却也能算得上是一位“老”拳师了。他自幼习武,十余岁便师从方宁先生开始正式习练正宗传统太极。方宁先生是崔毅士先生(崔毅士为杨澄甫宗师高徒,被誉为燕京太极泰斗)的得意门生,现已九旬多,1981年任合肥市武术协会委员、推手训练班高级组教练,曾被《武林》特聘为顾问,业余组织张三丰太极拳研究社授徒数千,遍及国内外;近70年的寒暑修炼,太极拳功夫炉火纯青,功臻无圈,能周身发劲,表现出武当正宗太极拳以静制动的风貌。由于张寅老师勤奋好学,质朴坚韧,天资聪颖又善刻苦专研,加上对太极拳由衷的热爱,专一不移,深得方宁先生喜爱,遂将其生平所学的杨家嫡传武当正宗张三丰太极拳功夫倾囊相授。张老师在明师的指导下,潜心修学,通过自己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系统掌握了杨家嫡传太极拳的多种架子、器械、推手、擒拿、发劲等技法,拳艺日益精进,于2003年起即被方宁先生指派,代其教授太极拳。张老师从接触太极拳至今,从未间断习练,太极俨然已融入了他的生活,成为其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积累及反复认真的思考,他能够正确地理解杨家嫡传三丰太极拳之精髓,并深刻领悟其劲路要领,功夫渐入佳境,纯正自然,成为方宁先生最出色的弟子之一。
“太极拳源于太极,太极源于道学,老子所著《道德经》是道学的根本理论,道学理论论述宇宙和万事万物的起源及其生存规律,就是太极拳的理论根据。太极拳的养生修身拳术动作,以及击技自卫的阴阳变化运动力学和哲学,都是根据这个理论体系建立起来的。”“它总体上必须是圆形运动,像太阳、月亮、地球旋转运动那样缓慢柔和、绵绵不断、首尾无端、上下相随、环环相扣”(摘自方宁著《张三丰太极拳功夫》)。由此,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文化瑰宝,是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现在亦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寅老师常跟我们说“太极拳是内家拳,是智慧拳,是文化拳,是科学拳,”他理论与实践并重,科学地跟大家讲解,并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何为“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如何“用意不用力”,何为“一动无有不动”,如何“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不断提升大家对太极的认知,并让人切身感受到这一拳种的神奇,叹服古人高深莫测的智慧。
老子曰“道法自然”、“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太极合乎天地之道,合乎养生修行,令人平静和善,能让人回归本真,找到一种宁静自然、天地人和的状态,完善身心。这些年,眼见许多亚健康或患疾的学生在张寅老师的三丰太极拳社习练后,身体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心肺功能强了,肠胃好了,肩颈不痛了,感冒少了,气色红润了,吃药看病少了,精气神足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较严重的帕金森患者,来的时候腰背很弯,身体颤抖不止,走路很缓慢,在张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下,经过约一年半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习练,服药量减少了一半,但腰背直起来了许多,震颤也明显地减弱,可见,张老师教的这套拳对提高体质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张三丰祖师遗论曰“欲天下豪杰益寿延年,勿徒作技艺之末也。”据相关医学证明,修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在强身健体方面有强心、养肝、补肺、固肾、益脑、健脾、调气、和血、练性、怡情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的兴奋抑制起调节作用,对治疗鼻炎、失眠、高血压等病有显著疗效,有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提高内脏功能、增加骨骼肌肉质量,提高思维能力的功效,对此我也确感同身受。新冠疫情肆虐期间,钟南山院士大力推广病人练习杨式太极拳,也可见一斑。钟南山院士是呼吸疾病方面专家,他指出太极拳对慢阻肺这一疾病的显著疗效,早在古代就有太极高手曾经因患有肺结核(当时是无法治愈的绝症)而习练的太极,后来都自愈了。
由是,修身养性也好,强健体魄也好,怡情意趣也好,修炼功夫也好,延年益寿也好,防身格斗也好,习练太极是一种享受,一种修为,令人更释然也更自信,坚持下去一定不会令你失望,愿与太极拳同好者共勉。
再者,张寅老师能教、会教、也乐于教大家。他的朴实无华、谦逊和善、坚韧智慧,以及对太极的热枕、精湛的拳艺、高尚的武德,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们。遇见即是难能可贵的缘分,我在此衷心希望他能坚持办好广州三丰太极拳社,继续把宝贵的经验传诸于众,将历史悠久的国粹传承下去,将太极的好处以飨众人,让太极拳这颗中国武林的璀璨明珠,永远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