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杨式小架

标签:
广州太极广州太极拳广州杨式太极拳广州杨氏太极拳广州太极拳馆 |
分类: 太极知识 |
杨少侯(1862-1930),名梦祥,是杨健侯的长子。杨少侯家学渊博,七岁从祖父杨露禅及二伯父杨班侯学习太极拳、功,又得其父真传,功属上乘。杨少侯性格刚强,善用散手,亦喜发人,有乃伯遗风(杨班侯以出手见红著称)。其拳架小而快,即杨露禅所传之用架。
杨少侯教人,好出手即攻,学者多不能受,故知之者稀。吴图南先生说“用架为个中之秘,师第传授者代不数人”。用架的练法是以劲为主,以“凌空”为极至。进退转换,迅速异常,求之今日,几成绝响。
用架如此好,尤为珍贵。此拳如何练,才能练好呢?吴图南先生云:“练用架首先要练松功。松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这松功练起来不容易,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两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 外全要练到松开”。这么一练,差不多把人给拆散了。练完松功后再练用架的三步功夫:
第一步功夫叫招功。太极拳毕竟是个拳种,这么一来干什么使,那么一去干什么用,你必须弄清楚。比如这套用架一开手的时候,也是练揽雀尾。揽雀尾分成三步来练,一个叫杈子手,一个叫雀起尾,一个叫凤凰三展翅。三个动作结合在一起,总的名字叫揽雀尾。这个姿势和动作是不管对方进击什么手法,只要一伸手就把他制服。
又如单鞭,既叫单鞭,就是别于双鞭而言,就是用一只手去打人。单鞭的钩子,就分“钩、掛、锯、错、抖、弹”六劲。使用时步法、身法要随着走。必须做到上下相随,这是钩子的几种变化。至于用法是如果对方从背后打来,这时我们把身体往下一蹲,一转身突然的一掌,就可以击中对方的要害。
http://s9/mw690/535f3bb3hcdd4ac2c7348&690
再如斜飞势和下势,又名“七寸靠”。就是用我们的肩膀去靠他的小腿七寸的地方,就是上边一接手,你整个人刷地一下就蹲下去了,用肩靠他的七寸之处,对方便跌出寻丈之外了。
另外是腿法,有二起脚(又叫二起蹦子)、分脚、蹬脚、踢脚、单摆莲、双摆莲等。要不是下过深功,是很难应用的。总的说来这套用架共二百多个动作,要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把它练完。其动作之快,功夫之纯熟,如果哪一方面不得其法,最主要是传授上不得其法,就很难练好和应付自如了。
用架的招法都会使了,但还不算成,因为你只知道死谱,不知道变化。所以“论一势之得失,分一手之胜负”这仅仅是初步功夫而已。
在谈到为什么说练招功只是初步功夫呢?吴先生解释说:“招”者,方法也。方法是固定之方式,亦只局限于某种形象之内。其特点仅适合于主观愿望方能应用,且受招数之限制。超过套路招数之极限,则有“招”尽之感,而无法应敌矣。有所谓“绝招”之说。此不过指比较而言。如甲不能应付乙之“招”,则乙之“招”即可谓之“绝招”。否则,不惟不足以称为“绝招”,并“招”之作用亦失其效矣。因此“招”有时而穹尽,原因是“招”者係所用之法也。方法合于此,必失于彼,合于彼必失于此。虽然如此练习太极拳用架,必须经过此一阶段。即王宗岳所谓:“招熟”是也。求之今日,能将太极拳各式之应用以及“八法五步”一一运用纯熟自如者,已不多见,何况其他。亦即拙作《太極拳》等中谓:「若夫论一式之得失,谈一手之当否,即以为悠然自得者,在练习太极拳用架过程中,品斯下矣。」此之謂也。
第二步功夫叫劲功。吴图南先生说:“劲功是练用架的中级功夫”。“劲”是什么呢?为什么不叫“力”呢?就是别于拙力而言。“劲”就是太极拳的技术巧力。或者说“劲”就是学力。它很巧妙,几乎很轻松就能制胜对方。《太极拳论》曰:“由着(招)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故“招”者,研究方法者也,“劲”者研究变化者也。方法有时而穹尽,变化则如循环之无端。至于太极拳用架之练习,其目的在于舍“招”练劲。
“劲”之研究有二:一为渐悟;二在乎练。“劲”运用纯熟,表现出一定之形势,亦可转换为“招”,而“招”运用纯熟,则不能转换为“劲”。原因是“招”为外形之表现,有定式,有定形;“劲”为内在的。 无成式, 无定形,为研究劲路变化之一种科学。亦即研究运劲、发劲之理,刚柔动静之机之学也。通过一定时间之锻炼与体会,自然能得出一种规律。以此规律来应付一切,油油然而有余,因此认为“劲”之变化,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再能通过渐悟之途径,而能达到愈练愈精,舍己从人客观之目的。至于练劲之法,因人而异,随其所好,各有不同。有喜变化者,即练“化劲”之法。有喜发人者,即练习“放劲”之法。 诸如此类,亦在练者之择耳。
故用架于用劲之法,多所发挥。较之练架《行功慢架》之专斤斤于一技之得失,“招”法之切磋者、直有高下之别也。
第三步功为气功。用架所运用的气功,不是一般的气功。它是为练太极拳而练的气功,也是因练太极拳的基本功日积月累而产生的气功。前文已经讲到用架是以招熟之后,渐悟懂劲,最后达到阶及神明之地步。故用架以“劲”为主,可以“招”、“劲”并用。但要求以“凌空”为极至。吴图南先生说:气功是用架练法上的高级部分,就是说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气分阴阳,机先动静’。简单的用这四句话就可以包括下来。
吴先生又说:“现在有许多人研究人的气。我说的只是太极拳的气。不是一般的气功谈的那个气。两者的主要区分别在于太极拳是练拳时以心行气,气遍周身,是这样的气。这气由哪里来的呢?一个人吃了五谷杂粮之后,五谷的精微就产生出一种气。另外呼吸进来的空气是一种气。这两种气合起来到了胸部就叫“宗气”。宗气能支配全身,上至颈顶下至脚,四肢百骸无微不至。同时它有选择的把营养周身的东西送到血液里叫“营气”,把不听话的彪悍之气派到血液外边,让它通过肌肉腠理皮毛一直到周身的外边。一个人看着好像没有‘气’,其实每个人身体的外边都是有‘气’的。这个气就叫“卫气”。它管皮肤上毛细孔的开放和收缩。元气冷了毛细孔并起点来,元气热时开放点。太热了,全开放人就感觉凉爽了。毛细孔还起一定的呼吸作用帮助减轻肺部所负担的呼吸作用。这些可由练习太极拳得到效益的。
它的练法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叫做运气,运气是把气运到周身,想叫它到哪里它就到哪里。周身内外由五脏六腹到四肢百骸,无一处不能运气,身体也无一处不能打人。你如不信可以试试,我用手指指你的手心,你会感觉有气的。你也可以随便往哪里按我,我那里就能打你的。(李琏回忆当年吴图南先生曾开玩笑说:“我除了胡子和眼珠子不能打人,别处都可以”。)另一部分是使气。既然能做到运气了,如何能使气出于你的身体之外,而又能达到对方身体上去,然后要使你的气跟对方的气沟通,两个人变成一个,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你想叫他跪下他就跪下,你叫他躺下他就躺下,他这个人就受你控制了。这个功夫很不好练,我前后练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时间很长了。我再愚鲁也不至于糊涂,为什么跟它干上没完呢?其中必有它的兴趣和滋味。就如同吃橄榄一样,初食很涩,愈吃愈清香可口。这时候我练出甜头来了。身体也强壮起来了。就是说你练的太极拳传授得当,技术也正确,则你的功夫愈深,你的气就愈强大,它也是应用时变化很快的动力。经过训练运气和使气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那么用架以‘凌空’为极致,‘凌空’又怎样理解呢?吴先生说:“太极拳在应用接手的时候,大体上分两种接手:一种是两只手和两只胳膊跟对方接触,就像一般的打手,如果两个人还没有接触,就能够由一方制胜了另一方,就属于另一种。它是太极拳所谓的高级部分,就是‘凌空’。‘凌空’的第一步就是要练功。它是由于练而产生出来的。一个人的‘精’和‘气’是两种物质,两个合在一起产生出来‘神’。也就是说‘神’是最结晶的东西。它微妙得很。阴阳不测之谓‘神’。你说它是阴,它不是阴,说它是阳,它不是阳,因为它如果是阴或者是阳,就变成阴阳了。它是阴阳这两个东西在交接问题方面所产生出来的物质,就是‘神’。下面再谈接手时,怎样以‘神’相接呢?如果两个人的手或臂接触上了,是使的是近距离感觉。因为接触上了,用的是触觉。但我们讲的“凌空”是远距离感觉。远距离感觉大致可以分为视觉、嗅觉和听觉。在我们还没有跟对方接触之前,这时候眼也在看,鼻子也在嗅,耳朵也在听,处处都用远距离感觉。这样对方的一切,连内脏到外表全要测它。他的的脉搏、血压、呼吸等全听见了。这样全身透空之后,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斯时我们去接他,就无处不可接了。远距离感觉也可以叫遥控。我们用‘神’就可以在较远处将他控制起来。可以不必有形有象,在无形无象之中已经合为一体了。全身透空对自己来讲,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加在我们的身上就叫全身透空。这样再彼此往来才能应物自然。所以离而未发,你即能知其将发。他何处欲动,你即知其将动。换句话说是在你没跟对方接触,甚至你还没有用远距离感觉时,你已经对他了如指掌了。故你随便到他那里,则如入无人之境。这个时候,敌欲变而不得其变,敌欲攻而不得其逞,敌欲逃而不得其脱,斯为上乘。这才叫上乘功夫。吴先生早年曾做过“凌空劲歌”一首,歌中写到:“露禅、班侯、梦祥(少侯)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先须琢劲练到手,再练劲荡不费难,透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练用架须要养气和立志:
吴图南先生曾阐述道:要练好用架,必须精足气盛。我认为,“气犹水也”,太极拳用架犹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太极拳用架犹是也。气盛则手法之短长与姿势之高下皆宜也。韩退之云:“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其光晔。”此之谓也。虽然不可以不养也。“气”体之充也。内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者,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久之,志一意静,心不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充塞乎人体之间。夫所谓内以善养者,盖内气能否善养则操之于我,立志坚定,则气不妄动。摄生寡欲,心神合一,则达到精气充而神静。所谓至大者,初无限量;至刚者,不可屈挠。本人身之正气,人得以生者。能善养之,则体健身轻,益寿延年,能达到长寿目的。外以直养而无害者,盖因外气易动,动则牵动内气,实由于外来刺激有以致之、非由于我也。故以直养为宜耳。所谓外气以直养者,而又无所作为以害之,则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则直养非有相当之修养,殊难奏效。虽然,养气岂易言哉!昔欧阳永叔尝言:“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太史公谓:“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盖其内外本末,交相培养、方克有济。然后由于精气之充,发为作用─神全。自强不息,树雄心,立大志。所谓“志”者,心之所之也。人固当敬守其志,然亦不可不致养其气,充满于身,虽其心未尝必其不动,而自然不动,达到静之目的,再能持之以恒,前进不已,不屈不挠。其发之为拳也,自然举止灵敏,动作迅速,进退拟合,无往不利,舍己从人,应物自然,全身透空,因敌变化。实因内具百折不回之毅力,万夫不挡之勇气,表里相因,其神全也。故太极拳之用架之为用,全恃精足气盛而神全,内增毅力与勇气,外具全神之笼罩,神形合一〈按:《朱子全书.性理》载:气一也,主于心者则为志气,主于形体者即为血气。此内气外气所由分也。勇决不馁,此太极拳用架别乎练架〈行功慢架〉,当以养气为先也。
用架(快拳)首重其势,妙在其熟。
吴图南先生云:“练习太极拳用架,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当发即发,不可迟疑,前手居中,护住中线(中线者,即上鼻端、中前手、下前足尖也),来得紧,去得硬(硬者,冷脆之义也)、不遮不架是个空。前手护住全身,左右移动不可失中半尺之径。盖人身侧形,不过六、七寸耳,挥出半尺,即不能及我身膊矣。倘彼手开远,我力已尽,有何益哉。一艺之精,其难解有如此者也。
至于太极拳之呼吸问题,练架(行功慢架)自开始盘架练习,以至于“招”法应用,及普通推手,均以自然呼吸为主。所谓自然呼吸者,指动作与呼吸任其自然,不加以控制与利用而言之也。用架则不然,原因是用架缩短动作之历程,亦即由徐缓之运动转换为急速之运动。故其用“气”。以“气”贯周身断续不停为上。至于其呼吸,因已锻炼至“细、长、深、匀”,故为“息”。而非一般之呼吸。能以自身之“气”、“息”,控制对方之呼吸,以求致用之全胜。善之善者也。
结语
用架练习既熟,久而久之,渐悟其中之规律。因悟其纵横曲直,反覆相生,虽多变化,要在求得玲珑活泼,无所拘泥,无所不可,则活学活用无不通耳。实由于“招”法精熟,“发”之理既通,运劲发劲、刚柔动静之机已明,掌握全面,则全体各部做到,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看、无一处不顺遂,通体贯串,丝毫无间。自然心恬意静,变化环生。然后悉心体查,加意探讨,点击推按,钩挂抖弹,分摆踢蹬,踏踩销勾,进退拟合,截络拿脉,掐筋闭穴,荡气封喉,琢劈碰挫,吸引拿放,哼哈呼吸,凌空抖搂。对于推手八法,步法五方,尤须精湛。反骨节锻炼正常,发劲轻脆,豁然有声。此其外形显而易见者。至于接手蹢劲,虚实离空并用,内中以气先劲后,相互吸引,意识与精神相结合,所谓神满气足,逐心所欲,全体发之于毛。所谓“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紧者”,用架之功,完成其大半矣。
吴图南先生晚年把杨家的不传之秘全盘托出,并命弟子马有清拍摄杨少侯先生用架(快拳)之拳照86幅。马有清在1984年7月经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太极拳之研究》首册中“轶拳新呈”篇,首介绍杨少侯用架(快拳)用拳照40幅。后于2005年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太极拳之研究---太极拳用架(快拳)详解》,把杨少侯传授给吴图南先生之绝学介绍得淋漓尽致,每个太极拳爱好者阅后,定有补益并研习,珍藏。
我于上世纪70年代在吴图南先生弟子张宇处学得杨少侯先生用架(快拳)俗称杨氏小架。珍藏30余年。于2009年冬在第三届收徒仪式上曾展示过二段(整个拳共三段)约1分20秒,如果整套下有2分多钟也可完成。当时,时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