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的创新性原则
(2011-06-29 09:48:00)
标签:
杂谈 |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渠道。对于作业的设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把握好以下创造性原则。
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适度性、趣味性、开放性。
正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渠道。通过完成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深化,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形成技能,有助于发展智能和创造性才能。因此,对于作业的设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把握好以下创造性原则。
1、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每个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而这些个别差异不仅使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不同人的智力、能力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设计作业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设置不同的作业内容进行深化提高,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编一组基本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然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开放性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均能享受到创新的快乐和喜悦。
2、作业量要把握适度性。
设计作业时,其份量一定要适中。课堂作业一定要利用课上时间完成,不必加班加点,增添学生负担。在设计时宜少而精,紧扣教学的难点、疑点,扎实有效地进行训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不走过场,也不搞“题海战术”,否则,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厌倦,训练起不到实效,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的积极性。布置家庭作业也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时数,以及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用的时间来进行安排。原则上低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中年级少留或不留,高年级应控制在40分钟至1个小时之间,以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
3、作业的形式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玩、好动、好乐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师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儿童特点和能力的作业形式,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激发儿童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为他们提供趣味性教强的作业形式,增强其学习动力,激发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想一想,圆柱体和圆锥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广泛的应用?自己动手进行制作,把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来。这样的作业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十分新颖、有趣,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经实践,效果很好,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很高,作品多样,有蒙古包、小花伞、火箭、笔筒、漏斗等。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聪明才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4、作业的内容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作业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课堂、社会、生活的结合。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指导学生上网,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最新科技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学习兴趣。第二层含义是课堂内实现作业内容的多元化。不再单一的由教师设计、学生完成,也可以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完成;独立设计,相互交换完成;学生设计,教师完成。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交流,使学生学会协作、学会团结,教学相长,创新气氛浓厚。
5、作业评价要讲究主体性。
作业评价由以教师自评为主的教师评价形式,改为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多种形式相辅进行。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做出判断和抉择,尽量发挥他们的潜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集体评、家长评等形式,使学生养成自觉修改作业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之,精心设计好作业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钻研、不断探索、全面优化,以求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