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楚辞》《庄子》中的草木意象及其文化渊源

(2012-02-13 10:36:10)
标签:

《诗经》

《楚辞》

《庄子》

西南古族

植物图腾

草木意象

杂谈

分类: 文化·漫谈

一、草木意象与《诗经》、《楚辞》、《庄子》

    产生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庄子》都有大量植物草木意象,前辈学者闻一多曾经尝试,把先秦文学草木意象和植物图腾联系起来,对《诗经》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需要说明的是,在文学作品中,草木意象不再是作为图腾物出现,而是从宗教情感进入到文学作品,进入到审美情感,是作为表现人的情感的载体而出现的。同时,《诗经》主要是春秋中叶以前的作品,《楚辞》和《庄子》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因为时代差异,草木意象在表现人的情感内容方面也有变化和发展,每个时期都有不同侧重点。

    1.在《诗经》时代,由植物图腾所形成的人与草木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对原始生命力自然生殖力的崇拜讴歌。

    《周南·桃夭》是一首新婚诗,是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全诗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于归:出嫁)

全诗三章,各章均以“桃之夭夭”发端,以桃树象征新娘,从花、叶、果三个方面写桃树生长健壮,果实累累,暗示女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殖能力,将来必定多子多孙、家族兴旺。正因为她身体健壮,还有旺盛的生殖力,所以才“宜其室家”。”(后代人们桃花来形容女性,所谓人面桃花相映红,只是从貌美着眼;而《诗经》中是把她比喻为为一棵桃树,枝叶茂密强调生命力,花果繁盛,强调生殖力。这才是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

    《桧风·隰有苌楚》是一首女词:“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女主人公以羊桃(又名猕猴桃)自比,夸耀它“猗傩其枝”、“猗傩其华”、“猗傩其实”。羊桃有美好的枝条、繁盛的花朵、累累的果实,以此显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殖力,希望能与意中人结为佳偶。

    最有趣的是《唐风·椒聊》》,现代人表达爱情或情人节时送上鲜艳的玫瑰花,而这里小伙向姑娘示爱却是偷偷塞给她一把带着枝条叶子和累累子实的花椒:“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注:椒就是山花椒,聊是语气词)诗中用花椒比喻女子,花椒果实累累,那位女子丰满魁梧,体格健壮,一定会子女众多。

    《陈风·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诗写仲春时节的清晨,青年男女群集歌舞会上,载歌载舞,选择爱人。这位青年幸福地受到一位美貌姑娘的青睐,姑娘以花椒相赠,也是以此表示自己健壮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希望得到男子的青睐。上述作品都是出自巴蜀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由植物图腾引发的对原始生命力和自然生殖力崇拜,在诗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2.《楚辞》、《庄子》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并且都是楚文化的产物,它们继承巴蜀文化植物图腾的历史传统,草木意象依然呈现出生命一体化的趋势,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楚辞》、《庄子》主要不是通过草木意象歌颂原始生命力和自然生殖力,而是把它和人格理想、人的生命(寿命)联系在一起。

    用草木象征人格,是《楚辞》经常采用的手法。《离骚》一诗以佩带香草表现芳洁,以滋兰树蕙暗示蓄养众贤,以众芳芜秽比喻谗邪害忠良。《橘颂》则把橘树作为善性美德的象征,它就是屈原本人的化身。由此,《楚辞》中形成了典型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庄子·逍遥游》把臃肿卷曲、不中绳墨的樗树视为绝对自由的存在物,和人的自然天性息息相通。《庄子·人间世》中的栎树、商丘大木,也都是独立人格的体现。

    用草木意象象征人格,是楚文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表面看来,似乎和植物图腾没有关系,实际上,由植物图腾所形成的人与草木生命一体化倾向,是楚文学草木意象的灵魂,也是楚文学独具魅力的重要原因。

    楚文学把草木和人的寿命联系在一起,其中既有人生短暂的感叹,又有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开拓出生命一体化的新境界。从草木的衰枯,联想到人生有限,是《楚辞》反复出现的咏叹: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中国古代文学悲秋主题即从此衍化而来)

对草木的观照提到人生的高度,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之情,借怜惜草木而感叹人生。《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这是对生命遭受残害表示同情。以树喻人,说明为世所用而招致的不幸,生命一体化的倾向贯通物我。楚文学把草木和人的寿命相联系,还往往通过草木寄托长生不死的幻想,生命一体化倾向表现为对死亡的反抗。

    屈原作品中提到的香花芳草很多具有药物功能,而且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人们所知晓。它们除了用来象征人格的俊杰高尚,还经常寄托长生的愿望,具有双重意义。《庄子》一书中的植物形象,有时也是长生久视的化身,“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逍遥游》)。大椿是长生树,它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其寿命的绵长可想而知。庄子虽然没有把大椿视为“道”的象征,但基本是持肯定态度。人与草木生命一体化倾向,在楚文学中演变为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神仙家的方术沟通,植物图腾的神秘性又以新的方式复活。

    由巴蜀古族的植物图腾,到《诗经》草木意象对原始生命力、自然生殖力的崇拜,再到楚文学用草木意象象征人格、人生,先秦时期的植物图腾实现了由原始宗教向文学的延伸,最后又回归宗教,完成了一次循环。植物图腾发源于西南地区,经历大范围的扩散之后,最终由巴蜀古族的后裔在文学领域将其发扬光大,显示出鲜明的部族和地域文化特征。

     二、《诗经》《楚辞》《庄子》中草木意象的文化渊源:西南古族的植物图腾

     中国古代的图腾现象,因为部族、地域不同,因而图腾对象也有明显差异。东部的东夷族以龙凤为图腾,西部的皇帝部落以及后来的周部族以动物为图腾,而西南古族却是以植物为图腾。

    1.西南古族的植物图腾

    植物图腾并不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部落,而是集中在西南地区,是西南古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保存下来的植物生人的祖先传说,基本都是出自西南古族。其主要表现是存在大量植物生人的神话传说。比较典型的是夜郎(李白诗有“随风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是地名,但远古时期它是一个部族名称)和哀牢的传说。

    关于夜郎侯的传说,《后汉书》卷一一六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相传夜郎侯出自三节大竹,故称竹王,夜郎是以竹为图腾对象。后来在四川、云南金沙江藏族地区流传的斑竹姑娘故事,基本是以竹王传说而派生出来的。这个故事讲的是藏族青年郎巴从竹内剖出一个漂亮姑娘,后来屡经艰难曲折,终于结成伴侣。

    哀牢族九龙传说见于《后汉书》卷一一六:“哀牢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孕十月,产子男十人。”传说沙壹十子中最小的名叫九龙,他是哀牢族的原始首领。感沉木而生子的传说表明,哀牢族也是把树木作为图腾对象。

    上述两种类型的祖先传说虽略有不同,但都认定本族与树木存在血缘关系,只不过一者视树为父,一者视树为母。这些神话传说,其文化渊源就是西南古族的植物图腾。

    2、夏部族、楚部族的植物图腾

    从祖先出生、族号姓名来看,夏、楚部族与植物图腾文化关系密切,都留下了植物图腾的印记。

    祖先出生。关于夏禹的出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以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薏苡是一种植物,属草木科,果实椭圆,白色。相传禹是他母亲吞薏苡而生,属于植物感应型图腾崇拜。薏苡果实如珠,所以后来又有禹母吞珠生子的说法。

夏族还流传植物直接生人的故事。《楚辞·天问》:“水滨之木,得彼小子。”说的是伊尹从水边树木中出生。王逸注中讲述了伊尹出生的原始故事:伊尹母亲怀孕时得到神的启示,遇到水灾时向东走,不要回头。她没有遵从神的旨意,逃避洪水时回头顾视自己住的地方,结果被洪水淹死。她的身体化为空桑,伊尹就从桑树中出生。在这个传说中,桑树是伊尹之母的变形,反映的还是植物生人观念。伊尹出自有莘氏,《世本》卷三:“莘,姒姓,夏禹之后。”有莘氏是夏族的后裔,伊尹出自有莘氏,当然也是夏族成员,伊尹出生传说是夏族植物图腾的体现。

    族号姓名。楚为颛顼氏之后裔,《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谓之梼杌。” 梼、杌二字俱从木,和树木密切相关。颛顼氏还有后代桧国,《诗经》有“桧风”,就产生在桧地。

    夏族姒姓,从女从以,取自禹母吞薏苡生子的传说。苡,又读为姒,夏族后裔有杞国,“杞,姒姓”(《世本》卷三)。梼杌、楚、桧、杞,俱从木,和姒字相关的薏苡也是草木科植物。楚国还以《梼杌》为本国史书的名称,也是取其和树木相关。古代“因生以赐姓”(《左传·隐公八年》),夏、楚二族的国号和姓名都和树木有关,保留了植物图腾的原始信息。

 

    (本文主要观点和材料来源于: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