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循文化而行

(2022-11-28 10:02:55)
分类: 散文

循文化而行

汪培勇

 

几位知己文友聚会,张兄德珩赠送了他的一本小书《家族记忆》,值得珍惜的是,张老师还在扉页上用毛笔亲笔题字,“培勇兄批评——德珩奉”,俊秀的行楷小字,后面还有印章。一本小书,成了珍藏品。

翻开书认真拜读,文字如涓涓春水,温润无声,处处心暖。张兄凭着对家族的热爱,对先祖的敬仰,从古肥张氏的源头写起,寻根溯源,点点滴滴,写到当代。在有限的资料、传说和实物中,寻找先祖迁徙、创业、持家、教子的故事,把古肥张氏的枝叶,梳理得明明白白。一杯清茶中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感情自不必言,文化气息也如十里春风,悄然拂面。

借国庆假期,去了一趟湖北,先到黄冈的黄梅县,住到黄梅县最南面的小池镇上。小池镇南临长江,隔江和江西九江市相望,九江长江大桥南面是九江市,北面就是小池镇。闲来无事,便去看长江。走十分钟的路程,就到长江大堤。今年长江流域遇到五十年不遇的旱情,堤上眺望,长江水缓缓东流,临堤的河床裸露了一大片,河床上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沙滩上追逐。

黄梅县的长江没有旅游景区,长江大堤高高大大,普普通通,和汶河大堤没啥两样。大概这段江水没啥故事,挖掘不出文化内涵,故而成不了景区。这里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但也许和长江没啥联系,所以只能听到街头上公园里的黄梅戏柔婉地唱着。对面的九江,长江沿线好似也和北岸差不多,没啥景区,虽然九江的故事很多很多。九江古代别称浔阳、江州、柴桑等,我相信九江一定有风景,单是《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就是名满天下的风景;还有浔阳楼,宋江题诗,把《水浒传》的故事也推向高潮。《三国演义》中,周瑜在这里训练水师;这里还是陶渊明、黄庭坚等众多名人的故乡。这些人中围绕任何一位,都可打造出系列经久不衰的主题景点。但这些隔岸的优质文化资源,终于没有映照到对岸的小池镇,黄梅县的长江,还是一如既往地原始着,让人在这里能看到长江自然的容貌。

待了三天,再溯流而上,到了武汉。雨中登黄鹤楼,则别是一派景象,即使秋雨濛濛,也游客熙熙。黄鹤楼高耸于蛇山之上,登楼远眺,长江滚滚向东,气势磅礴,对岸的龟山,依然蓊蓊郁郁。“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天公作美,我也赶上了伟人所描写的壮阔景象。江城的长江,两岸处处风景,江滩本身就是一处著名的景点,连游船过江,也成了佳境。这些景点,既有楚文化的展示,又有历代文化的呈现。黄鹤楼景区有个“搁笔亭”,就是根据诗仙的那两句诗而生出来的景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笔亭对面的石壁上,就是崔颢的《黄鹤楼》。龟山旁边有个琴台,也是一处风景,去游览,就是一个牌子,上面是景点介绍,但还是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去看,就为一睹子期伯牙相遇之地,再回味知音的魅力。那个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成为每个中国人心底至真至纯的情节,而且还要继续流传下去。风尘仆仆来到江城,去一睹琴台之真容,也成为每一位旅客必须了结的心事。

武汉的长江,和黄梅县的长江本没啥区别,一江之水,从上游流下去,有啥区别呢?但你若去看,差别就大了。这里面的差别,在于文化的打造。没有穿上文化的裙衫,黄梅的长江就如小家碧玉,质朴地在我们眼前流过,瞥一眼却没留下多大的印象。而大武汉的那段长江,让文化打扮得美丽绚烂,动人心魄,处处美轮美奂。一样的江水,不一样的景色,全在于文化的渲染。当一处景点把文化浸入自然景观之后,文化成为景观的灵魂,这样的景点就有了内涵,能够让人体味甚至陶醉。有了流传千古的诗词,黄鹤楼才有了故事,也有了经久不衰的人气。有了子期伯牙的美妙传说,那座以前不知名的小山,现在已浓缩成一个广场一块石碑,才成了一个值得去看的景点。

回头再说十里坡,十里坡已是名传千里,不少文人墨客都在问十里坡在哪里?十里坡的名在自然,汤汤汶水,夏讙故地,墟里炊烟,四季青葱,鸟唱虫鸣,美丽的田园景色,值得一看,但这些可随处欣赏,除了夏讙城故地的独一无二,其余都可在别处欣赏到。且夏讙城只剩下一个名称,连遗迹都荡然无存,只能在传说和史书中找寻它往昔的繁华,还有发生在此地的精彩的故事。十里坡与这些有关系,但出名却不是因为这些。这里有梅边,有梅边的朋友,有此起彼伏的唱和,有年复一年的往来。梅边的诗歌让十里坡脉脉含情,声名远扬。他把十里坡化为他诗中的眉和妩,美丽清纯,一尘不染。朋友们的潇洒快乐,则让那么多的文友们羡慕成梦。这片静谧美丽的土地,孕育出这么多情有独钟的诗文,两者完美融合在一起。文化的魅力让十里坡有了活力,生了翅膀,变成一只千里翱翔的白鹤,令远方的朋友向往。

写十里坡,梅边写得最多,也最好,那些灵动的文字都生了翅膀。我也写过很多。下面的这首从没展示过:

请来十里坡吧

 

想放声哭

请来十里坡吧

让泪水洒在汤汤汶水

 

想尽情笑

请来十里坡吧

让快乐飞在汶水岸边

 

笑因为快乐

哭也不一定悲伤

十里坡

是一个感情可放肆的地方

 

把笑写进诗里

把哭写进诗里

坡上是我们的家园

诗是另一个家园

 

张兄的这本小书,也同样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一个家族的绵延兴旺,传承的是人,维系家族兴旺的土壤,文化才是根本。这本书中,我们能读到古肥张氏一族浓浓的文化情结。读书中进士,做贡生,修县志,书法修为,家庭布局,处处显示文化底蕴。所以那块“明经进士”匾,才成为张兄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除此之外,还有孝道、和睦、互助、与人为善、自强不息,特别是所有天南地北的张氏一族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这些都是文化的传承与熏陶。这些,才是古肥张氏枝繁叶茂的家族密码。

张兄花费数年功夫,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写成了这本小书,寻根溯源,条分缕析,把家族的变迁发展考究得清晰明了。对于家族来说,这是大幸,让古肥张氏的族人,知道从哪里来,明了往哪里走,特别是能够通过书和家族先辈对话,聆听祖先的教诲,受益长者的谕示。张兄自费编辑出版,赠与家族的年轻人,让他们时刻阅读学习,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张兄几十年如一日,修文砚墨品画,书法造诣自不必说,书画研究也已是大家风范,卓有成就。张兄的书法成就可谓家传,从他的书中,也清晰可见。它曾花费十几年功夫找寻曾祖书法,皇天不负,终于得见,并刊印于书,成为家族永久的财富。我与张兄交往时间不长,但一见如故。张兄言谈举止,君子之风自出,书法如心,俊秀飘逸,似春风拂面。与君子相交,自有文化润泽。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那是因为只有财富的传承。“穷得只剩下钱了”就是对暴发户们的评价,贬义中其实含着对文化的期待。中国古代百代盛族比比皆是。孔孟之家不必说,《朱子家训》的朱家、钱塘钱家、河东柳氏(柳宗元的家族)、闻喜裴氏等等,都是人才辈出,百代兴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是这样抒情的,但王谢两大家族,到现在也仍是名门望族。近代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曾家,也是长盛不衰的名门大家,我们记住的,不是曾家的显赫与豪华,而是曾氏家训。我们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比比皆是,你稍微注意,就能在朋友圈里找到几位。这些家族的兴旺,无一例外都靠文化传承。无形的文化,成为最坚实的纽带,维系着家族的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文化是促进家族兴旺的最根本的因素。

因商圣范蠡,我们去陶山,因李白元好问张志纯,我们去布金山,并乐此不疲。山不高,景依旧,入山观景思人,山的底蕴永在,底蕴就是神韵。到十里坡听风看水,一声吆喝就可以去。现在已是初冬,雪花的约期已近,是否有约去十里坡看雪?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首《去十里坡看雪》,写得也不好,勉强挂在这里吧!

去十里坡看雪

 

和雪的约期将至

相约去十里坡看雪

十里坡的雪

总是温柔的飞

 

雪是冬天最好的佳肴

对雪畅饮,一醉方休

醉了就走在十里坡的雪中

那歪歪斜斜的脚印

也成一首诗

 

醉倒在十里坡的雪上

梅边就思念他的眉

我的梦里会开出一朵莲

那莲的清芳

就是我长长的思

 

说走就走

十里坡的雪已在路上

除了酒,还带着一管横笛

 

文化的魅力,可以为风景增添底蕴,可以让家族长盛不衰。读书,是工作生活之外最美的爱好。因文化而聚,循文化而行,在某段时光某个地方,忘掉功名,暂离世俗,品一桌纯绿色的文化小餐,饮几杯融了文化风情的老酒,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是一件醉心怡情的事。

一篇小文,由读书写起,一路漫谈,舒心就好,如我们手捧的书,随心而读。

                      2022.11.21定稿于枕涛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题
后一篇:寻景崇果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