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茶宗教茶史遗迹

(2017-07-22 00:37:09)
标签:

杂谈

分类: 茶叶文化
http://s1/large/002paND5zy7cPeUZbOmf6

福建茶叶生产的发祥和发展,自古受到闽人或入闽人士崇拜“仙人"“神灵"等信仰宗教、儒了或巫觋文化的影响。闽人商周时期就信仰“仙人",崇尚修道成仙,在霍山(天老山)、武夷山先后敬奉“丹丘子”“霍桐真人”、“武夷君”等,是他们率先发现与利用茶。到汉代道教传人、唐代佛教的兴起,都推动了福建茶明的发展。他们也留下的多遗址古迹。

http://s1/large/002paND5zy7cPeV7qcrc3

第一节古代仙道遗址

在茶树物种起源的同源的福建省“演化区域"(隔离分布区域)一一宁德市天山(古天老山、霍山)、南平市武夷山,在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就有百越族先民和闽越族先民于此世代生息、繁衍,这从出土文物遗址中得以确证。

       一、霍山(天山)丹丘子、霍桐真人
       根据《宁川佳茗一一天山绿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记载,商周时期,丹丘子、霍桐真人曾在天山茶区的丹丘山、霍山一带修炼,以茶为保健。关于丹丘子和丹丘山等的故事,在福建蕉城区一带民间多有流传。而在浙江民间亦有相传。中国当代著名茶叶专家、浙大教授庄晚芳于《中国茶史散论》(1989年7月)撰道:“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丹丘子,是四千多年前圣君唐尧的儿子丹朱的后代,专以炼丹术长生的道士。”
      丹丘子约在4000多年前商周时期,在蕉城区天山山脉西部驻锡修炼活动中,留有丹丘山、丹丘洋、丹丘田等遗址。据黄幼声记叙,在霍山顶附近(今蕉城区虎贝南部的无名峰,海拔1500米),今仍有“丹丘山"、“丹丘洋"、“丹丘田"等遗址。其侧峰第一旗(天柱峰)等山峰亦有道教炼丹仙迹。鹫峰山脉在丹丘山(即在古田、宁德、屏南三县交界处),转脉成霍山,脉分左右,右脉赴罗源,左脉经上天湖(虎贝)、下天湖(洋中)人海。
       早于商周时,有“霍桐真人"修炼于此山,因深居山林洞穴,故曰“霍林洞天”。据清崔提《宁德支提寺图志》载云:在大童峰,按《广舆记》云:“真人霍童.所居,记称霍林洞天。沛国王元甫于此受青粳饭、白霞丹砂之术。”《洞天志》云:“洞天别有天地,后户可透金陵大茅山。”洞口高丈许,广盈十笏。下极平坦,中有一窟,泉味如醴。旁有小径,黯然纡曲。人迹不能到。每风清月白,居人往往闻空中乐声。又按邑志云:“高山盖霍童之别峰也。洞府正在其上,常有紫云覆之。盖神仙洞府,灵秘幽深,如渔父之于武陵,刘阮之于天台。既出之后不复得路。”
       霍桐真人的修炼活动,不仅在霍童名峰仙岩,还在“天湖”(属洋中镇)、“寒蛤湖”(现归洪口乡)一带。

       二、武夷山“武夷君”

       据姚月明先生《武夷岩茶》(2004)在谈及武夷仙人及“架壑船"时指出,“通过考古学界调查、发掘、考证,确认为商周时代‘七闽’的葬俗(即悬棺),其族号为‘闽濮族’,武夷山古代传说中的武夷君即其君长。”

“闽濮族"早于闽越王无诸(前340一前110)统治前800多年。早期活动在闽北山区的福建土著先民;过的是氏族社会生活,由武夷山下的光泽县“旧二址九都有昂山",“石上有籀文,奇古不可辨",及光泽上小源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展示出来。
       据载,汉武帝曾派人祭祀远在闽中的武夷君。《史记·封禅书》记载:“武夷君用干鱼。"后人解释道:“《索隐》顾氏案:《地理志》云建安有武夷山,溪有仙人葬处,即《汉书》所谓武夷君。”

      第二节古代道教遗址

       道教,系我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它于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倡导于四川鹤鸣山。道教的宫观多建在名山胜境,并与茶叶产地密切相连。因此,在我国江南丘陵山地,凡是道教宫观林立之处,也多为栽种茶叶之地。栽茶品茗,成了道士们平日的乐事。宫观道士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而且提倡以茶待客,进而还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直至成为“驱鬼捉妖"的供品。我国古老的一些名茶,不少是道教最先种植发展起来的。闽中山水秀丽,在早期道教文献中,不少道教圣地位于福建,如三十六小洞天之首的霍童山,第十六洞天武夷山;在七十二福地中,第十三福地焦源山,第二十七福地洞宫山,第三十一福地勒溪,第七十一福地卢山,都名列道教洞天福地之列。反映了早期道教在闽中的活动。

      一、西汉梅福瓯宁修道

       据徐晓望著作记载,西汉时期的梅福,在唐代以前,“接舆阳狂以蔽身,梅福弃家以求仙",是有名的神仙典故。梅福为江西九江人,西汉末年的名士,虽为布衣,但曾上书朝廷要求封赐孔子。“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如《汉书》所记,梅福离开家后,是进人会稽郡修仙,在西汉时,闽中仅设冶县,隶属于会稽郡,所以,梅福也有可能进人闽中。虽说有人看到他在吴市为门卒,实际上,他也有可能在会稽其他地方生活。在福建的方志,每有梅福到过当地的记载。如瓯宁县的梅仙山,“汉梅福炼丹于此;丹成骖鸾而去,是日有甘露降"。而该县的郭岩,也有类似的记载:“郭岩,在梅岐里。岩北古有庵,祀梅福并岐公像。旧传西汉时,岩乃郭仙所居,故名。按旧志:福为南昌尉,上书不报,隐于建之城南山上,学仙术,后游武夷,望见郭岩有紫气,即往访之。时岐公已先居焉,因与同处。后二人俱乘鹤上升。今其里号梅岐。"据以上民间传说,梅福离开南昌后,在闽北的山区修行,最后得道飞升,成为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不过,梅福的时代,道教尚未正式形成,梅福属于秦汉以来注重修仙的一类方士。

        二、三国东汉道家霍山修炼

      (一)霍童山遗址
       徐晓望记载,在福建诸名山中,闽东的霍童山最早成为修道者向往的地方。道教萌芽不久的汉晋之交,有许多著名道士人闽修道,例如三国时期著名道士葛玄及其弟子郑思远,都曾人霍童山修道。东晋时期,又有邓伯元、王玄甫、褚伯玉相继进人霍童山炼丹修道,可见,当时的霍童山是东南道教活动的重要中心之一。
       福建蕉城天山茶区到东汉时期,茶叶与道教、佛教文化关系更加密切,相辅相成。名山出名道、名僧、名茶,名山促进了名茶的源起和发展。据汉刘向《列仙传》记,相传周时(前11世纪一前771),仙人霍桐人此修炼(后得道于此),故将此山名为霍桐山。《寰宇记》曰“天宝六年敕改为霍童山,亦曰游仙山”。霍山原名天老山(横贯今霍童、洋中、虎贝、洪口及九都、石后、飞鸾等乡镇的一部分)。秦(前221一前207)韩众真人(青齐人氏)就在霍山修炼。汉代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倡导道教后,其宫观多建于名山胜境,道士们以种茶品饮为乐。那时道教求仙学道者,闻霍童山之美,相继人山修身养性。东汉末年(196一220)江苏句容人左慈,其后有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葛玄(左慈门生)、郑思远(葛玄门生)、葛洪(葛玄从孙),此后还有邓伯元、王玄甫、诸伯玉、司马承祯、白玉蟾(葛长庚)、程仙翁、周兴能等均在此修炼。道教说茶是“仙草”、“草中英”,当时栽茶品茗,摘茶采药炼丹,成为道士们平日的常事和乐事。宫观道士不仅以饮茶为乐,还提倡以茶招待游客,进而以茶作为祈祷、斋戒、祭祀等献品,后来还以茶为原料制药炼丹。道教促进了后来天山(含支提山)茶区名茶的发展和传播。
       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葛玄和葛仙山,名人名山均在蕉城区出现,(清)《宁德县志》、《宁德霍山》等史籍均有记载。东汉名士葛玄等道家、炼丹家、医学家,不仅云游于江苏、浙江等名山,还长期驻足于天下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一洞禾的福建宁德县霍童山·(即霍山)、据脲清)《宁德县志》记载,在古时的十二都、二十都(即天山山脉北部的霍童山至天山西北的虎贝第一高等山),至今仍有葛仙岩、葛仙峰、纱帽山、浴剑泉(葛洪磨剑之处)、葛陂龙湫等山、泉。葛玄,字孝先,三国吴国人,道教尊其为“葛仙翁”、“太极左仙翁”。《宁德县志》(清乾隆)载:“葛仙翁:葛仙峰,在二十都(今宁德市蕉城区天山茶区上西乡虎贝乡一带)。相传葛仙因旱登岩舍身祁雨,才举念,紫云翁然拥之而去”。“纱帽山:在二十都(今天山茶区虎贝乡、霍童镇一带)。三国吴人葛元(玄)居此修真,属霍童。”“浴剑泉:在十二都(今霍童,支提一带),慧日峰,相传葛仙浴剑于此。"“葛仙翁,常炼丹于霍童峰(支提山)数年不出,今葛仙岩有丹灶遗址。岩前有潭,名葛陂龙湫焉。”

      自东汉以来中国著名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医学家左慈(东汉)、葛玄(东汉)之后,历代道家,多居此山种茶、炼丹、制药。东晋道教学理论家、医学家、化学家葛玄之孙葛洪(284一364),“曾栖于霍童洞天”。“他把茶树的叶子经过蒸熟研末,掺人有药料的矿物质,和草药等一起炼成丹丸”。晋代,还有邓伯元,吴都人,“与沛国王元甫(即玄甫)学道霍童山,……兴宁三年(365)与同元甫白日飞升",王玄甫,即王元甫,是西晋实验家,中国道教南宗与北宗所供奉的始祖,被尊为“东华帝君”。


     (二)笔架山遗址

       王元甫与其师邓伯元亦在三都笔架山(五马峰,今蕉城区三都镇)“驻锡”炼丹(有丹炉、石杆和泉石古迹)。


      (三)元禧观遗址

      道教理论家陶弘景(456一536),南朝梁时称他“山中宰相"。他是一位爱茶的人。梁天监七年(508),陶弘景航海经温州到宁德县名山稳居修炼4年,曾隐居于天山山麓的洋中镇洋中行政村的中和坪的“元禧观”之怡云堂(该址今存)。该观于元大德五年(1301)、明正德七年(1442)、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1989年又行重修,该观悬有“三教同源"匾额,观前田洋中间旧有石浮屠。座围1丈余,高3丈余(已废)。


    (四)鹤林宫遗址

     宋梁克家指出,闽中最早的正式道观是建于梁大通二年(528)的霍童山鹤林宫,其次为建于陈永定年间(557一559)的建安白鹤观。

      鹤林宫遗址,位于今蕉城区霍童镇石桥村,梁大通二年(528)肇建的全国四大名宫之、其建筑面积大,殿'了辉煌,当日扌用108余根石柱建成。明嘉靖十三年(1534)八月二十三日因溪河洪水暴涨而冲毁。宫内遗下石碣篆刻有“霍童洞天”4字,旁隶有“人宝敕封”,为唐天宝六年(747)帝敕封的碑刻(今存霍重文昌阁)。还有“三清殿"石圆柱几条(直径50厘米)、石柱座等。传唐贞观六年(632),道家司马承祯修炼于此,唐太宗李世民钦赐有匾额,号曰“鹤林",故名。

      (五)棋峰观遗址
       位于蕉城区天山山南的洋中镇西的棋盘山。元至元二年(1265)由洋中周氏兴建,原为道士周净白翁周兴能修炼之道观,今为佛教寺院。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建文、永乐二帝师周斌重建,天启二年(1622)修缮,后失修破旧。1965年乡人周长忭、林兴宝、陈昌恭等董事会募捐修葺。1998年后周玉珊、周玉珂、谢承宝等又多方集资,重建韦陀殿、山门、盘山大路和汽车道路基及寺内设施,保护西乡重要寺院文化遗产。

       (六)葛仙峰遗址
        据《宁德县志》载,在二十都(今蕉城区虎贝乡)一带。葛玄(164一244),又称葛元,丹阳句容人。葛洪的从祖父。相传葛仙(葛玄)因旱登岩石舍身祈雨,才举念,紫云翁然拥之而去。葛玄(葛元)在原宁德县(蕉城)霍山修炼的还有纱帽山(虎贝)、浴剑泉等地。

      (七)葛仙岩遗址
       据《宁德县志》载,在十二都(今霍童镇)大童峰前左。三国吴山葛元(玄)居此修真。岩右豢龙湫(在今虎贝乡的那罗岩与碧支寺之间),旧传葛元(玄)尝豢一小龙于湫中,每兴云雾,辄作微雨。一名“葛陂龙湫"。山中有丹炉、丹灶遗迹。葛玄之从孙葛洪,于晋时亦在此修炼。葛洪(284一364),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今江苏),葛玄从孙。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他以茶叶为原料,和草药等制成丹丸药品。
       其他道教遗址。蕉城区内尚有多处西晋王元甫与其师邓伯元“马主锡"炼丹的笔架山(=都)、大童峰(霍童山)。尚有列仙所游的小童峰、仙坛、左弼峰、右弼峰。唐朝司马承祯炼丹及诗人李白拜他为师的香炉峰、炼丹岩。宋代白玉蟾修真的东山宫(七都)。建于宋景定的“福林宫”(今漳湾镇),原名“真君庙”。元朝建有“三元道院”等。

          三、晋唐道家武夷山修道

    《福建通史》记:武夷山,它在唐以前的名声不如霍童山,晋代的武夷山修道者有娄师钟,南朝的王也曾在武夷山修行,而后到福州怡山。
       唐朝天宝年间(742一756)崇安县建有“武夷观"。李良佐,字元辅,南唐元宗李璩之弟。保大八年(950),李良佐人武夷山会仙观修道,李璨为他大建道观。新建道观十分雄伟,南唐文人张绍的《会仙观铭》写道:“乃眷名山,追惟圣迹,内库颁金,元侯奉职,它境求规,五灵取则,跨谷弥冈,张霄架极,珠宫宝殿,璇台玉堂,风翔高甍,龙转迥廊,错落金碧,玲珑璧当·“·、众真之宇,拟之无伦。"可见,这栋坐落在碧水丹山间的庙宇美轮美奂,堪称人间天堂。从此以后,武夷山取代福建境内的霍童山、支提山,成为东南第一道教圣地。鼎盛时,武夷山有数十座道观、数百名道士,而这一切都是在南唐统治期间打下基础的。因而,武夷山道士奉李良佐为开山祖,岁岁祭祀。

       四、晋五代道家福州怡山修道

       福州市区周围古代尚有茶园、茶亭,与道教重茶有关。“福州的升山,相传是晋朝任敦修行的地方;福州市内的怡山,则是王霸修道之地"。“南朝的王霸也曾在武夷山修行,而后到福州怡山”。五代时期,“王延钧在位时,在怡山大盖道观一一一‘宝皇宫’。‘宝皇’即王霸,以他命名的宝皇宫,当然由王霸居首位,而其他神灵只能站在他的两旁”。“宝皇宫宫主是著名道士陈守元,陈守元是闽县人,他是一个著名道士,在民间有许多信徒,王延钧封他为‘洞真先生’”。

       五、晋道家政和洞宫山修道

      洞宫山地处闽北南平市的政和县杨源乡境内,方圆有数十里,它与世界级地质遗产地的风景名胜区屏南鸳鸯溪相连。洞宫山因其主峰呈“宫"字状得名,山上有岩洞如宫殿。洞宫是道教名山,道教第二十七福地,又称为“琅环福地"或者“无为神化洞天"。洞宫山乃政和县主要茶区之一这里分布着大片高山小茶(菜茶)。据传,在此修道的魏、虞二真人靠借助月山和饮用其地水、茶而得力,修炼升天。这里有麒麟峰、九孔岩、宝台峰、虹溪、蛇头岩、龟看、雾中桥等景点。

     (一)麒麟峰与九孔岩
      位于洞宫山景区中心。山峰酷似巨型麒麟,麒麟峰头部的塔状石名“飞升坛",传说为魏、虞二真人羽化升天处。峰尾石壁排列着9个洞穴,如宫殿楼宁,名九孔岩,相传是真人炼丹室。元人伊世珍的《琅环记》中记载有晋代建州刺史张华得到高人指点进人石壁中某一洞府,洞中三室,室内满是书册典籍。张华饱览《玉京紫薇》、《金真七瑛》等秘籍。

     (二)宝台峰
       位于洞宫村西北。三座巨型岩石并排壁立,高数十米。岩壁底部有两个岩洞,传说为魏、虞二真人修炼处,称“魏虞洞天"。古时岩下曾有庵,名“岩下庵"。清乾隆时在旧并上建宝丰禅院,近年重建。禅院旁有宋代魏虞真人人宫遗址。

     (三)虹溪
       位于麒麟峰下,长约10公里,宽约6米。河床为整块赭红色平坦平石,平坦如刀削斧劈。溪水极清,不见河卵石和泥沙。此河段传说是当年魏、虞真仙为排泄洪水,驱使神牛犁出来的。相传龟蛇精当年在虹溪为患,百姓无以为生。魏、虞真仙人下凡消灭了龟蛇精。

    (四)蛇头岩与龟石
      在九孔桥附近的虹溪上,虹溪从蛇的颚下流过。蛇头岩中有洞可通岩顶;此岩对面是龟石,状如慌张逃跑之龟。传说魏、虞真仙砍下蛇头后,蛇头掉人虹溪化而为石,逃跑中的龟怪则被点化为龟石。

     (五)雾中桥
       架在峡谷峭壁之中,桥一侧是高耸直人云天的“天柱岩”。峡谷水蒸腾,桥长年处于云雾缭绕之中。桥下有8块岩石,上面布满了280多个形态规则大小各异的同心圆。数公里长的峡谷中,也仅有这8块岩石上有同心圆图形,石质十分坚硬,风钻在上面弹跳也不过留下些白点,一位作家曾生动地描写道:“它如符咒,如密码,如一页页读不懂的天书,却又使人隐隐感到,那是天工造化对人类的某种暗示,某种隐喻,某种呼唤。”这些同心圆应该与道教有关。

【文章摘自:《闽茶概论》感谢原作者】
【欢迎光注 “ 红梦茶 ” 微博,淘宝 “ 红梦茶 ” 企业店,微信公众平台 “ 红梦茶 ” ,“ 红梦茶 ” 企业微店;欢迎茶事资讯投稿,联系邮箱 :cjn@fjtea.cn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