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间操与目前大课间的相关关系简析
(2012-03-22 15:56: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业成长 |
一、 关于传统课间操的分析:
传统的课间操,就是在课间时段进行的,以各种徒手体操、跑步为主要内容的身体体操练习。习惯上,一般在上午的2、3节课之间进行,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大致包括:眼保健操、广播体操(韵律操)或跑操的内容。课间操,从发展的轨迹来看,虽然经历了不同时期内容的更替,但均大同小异。
应当说,在一定的时期内,课间操起到了规范学生正确身体姿态和养成学生行为习惯以及锻炼身体、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和要求。但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组织形式单一。由于课间操往往是几年一套,长期不变。初学时往往在学生的心理上的新奇感的驱使下,尚能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一些锻炼身体的效果。但时间久了,学生意识僵化,肢体动作走了过场,距离预期锻炼的生理要求、规范行为等目标越来越远。
二是学生积极性差,参与度不高。由于缺乏新鲜点地不断刺激,加之趣味性较差,较难激起学生的运动欲望,学生在活动中出于被动状态,不愿意参加活动。即便活动,也往往是处在意识与肢体活动的分裂状态,缺乏积极性。
三是忽视学生的兴趣、运动天赋等个性等特点,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
二、
体育大课间的概念,是在国家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出保障“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的背景下产生的。就目前各地组织、开展的情况来看,它是在原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它以基本体操或器械操、集体舞、民间体育、素质练习及体育游戏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创中得到全面发展。
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一般的课间为10分钟,但所谓“大”,即是:倘若超过了10分钟的课间时间,并进行体育活动得时段均可称之为体育大课间。一般在基层初中学校的实际中不外乎有两个时段:过去上午的课间操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段。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的基本要求,如果单纯依靠在过去的课间操时段(一般为半小时),而当天再没有体育课(45分钟)的情况,恐怕难以实现,因此,在过去的课外活动时段内,至少得拿出一定的时间纳入到体育大课间的时间才行。因此,大课间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拘泥于在过去课间操的时段之内。
由此看来,第一方面,虽然没有具体的界定是否包括当天体育课的时间,但有硬性的“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以上”的要求,体育大课间在时间上得以更加充足。
第二方面,内容应丰富、多样。
第三方面,没有具体地规定硬性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学校有了更大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三、二者之间的相关分析:
一、共同点:传统课间操与大课间二者,参与的人数均较多,对场地面积大小都有一定的具体要求。
二、不同点:课间操时间相对较短,但大课间的时间相对较长;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课间操从管理上来说,相对容易统一管理;在当前形势下,体育大课间要实现传统课间操达不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体育大课间在操作上无统一模式可循,需开展创造性工作。
总之,大课间活动与传统课间操相比较,二者都是不同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不同部分,体育大课间所要包含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广泛。大课间应当继承和吸收以往课间操中的一些优良的值得发扬的东西,并结合新形势,进行更加有效地创新性地工作,已实现新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另外,如果从学生在校时间的范围内来讲 “课余”的范围,大课间已经成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体。从这两点上来说,课间操已经成为历史的产物,而大课间正在书写着学校体育教育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