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明辨是非,培养孩子良好品质
(2012-05-19 11:03:28)
标签:
培育孩子家庭教育杂谈 |
分类: 科学教育 |
一、“好孩子不能‘任性’,要‘听话’、‘守纪律’。”
从孩子在母亲怀里,就要用行为加语言来教育他听妈妈的话——好好吃奶、好好睡觉;这会使他的生命活动,从一开始就适应有规律地运行。待到孩子能听懂大人的话,就要告诉他,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按照爸爸妈妈和家中长辈人告诉的去办,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这些亲人最疼爱他,按这些人的话去做才不会伤害自己和别人。从孩子入托、入学起,就要教育他听阿姨、听老师的话。告诉他,他们会像爸爸妈妈一样爱他,还会教他知识,让他变得更聪明。当然,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让孩子听的话都是对他的正确要求;二是家长们的意见要一致,不能有分歧,不能让孩子不知听谁的才对。
孩子并不会因为家长告诉他要“听话”,就每次都乖乖“听话”。当家长对他的要求与他的想法、愿望不一致时,他会表现出不愿接受,甚至反抗。如果孩子的要求无理,父母必须态度明确,坚决予以否定;不管孩子使出什么招数也不能让步,不能一见他哭闹就心软;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告诉他,“好孩子”不能“任性”,不能家长、老师让做的事偏不做、不让做的事偏做;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听大人劝告;想用“哭闹”和“不吃饭”来达到目的绝不可能;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向孩子说明“不听话”的害处。否则,孩子会因此得到经验,以为有了“有效武器”,经常拿来使用。家长放纵孩子“任性”,就等于为他打开了“不服管教”、“可能学坏”的大门。
孩子入学以后,最好采用与他“约法三章”的方法,来对他提出“听话”的要求,鼓励他自我约束行为。与孩子“约法三章”的内容,开始要简单明确,易懂易记、容易做到,以后随孩子一天天长大再不断补充、完善。
大多数学习成绩欠佳的孩子都有纪律性差的特点,总是管不住自己。他们也知道上课应当注意听讲,不能随便说话或摆弄东西,不该东张西望、精神溜号,下课不该在教室、走廊打闹,可就是总改不了这些毛病。原因是他们的自控能力没有从小得到很好的培养,随意、散漫、任性、贪玩已成了习惯。入学后,老师要求他们遵守纪律,他们也想听老师的话,做个能管住自己的好学生,可是习惯的力量太大,常常打破他们的愿望,老师、家长的批评,有时又会使他们没了信心,就放弃努力了。结果,陷入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上进心、自信心越来越小,与家长和老师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甚至最后导致了逃避或对抗。
所以,培养孩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不能等到孩子入学时才开始,也要早抓,让孩子从小头脑中就有“要守规矩”的概念。比如,让孩子知道,家里的各种用品都有固定摆放位置,每次用后要放回原处;每天的饮食、起居都有定时,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哪怕玩得正高兴,也要立即去睡觉。孩子不想按要求去做,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吵闹就让步,也不能对他声色俱厉,要口气平和地坚持,直到孩子服从。就是做游戏也要训练孩子遵守规则,例如下棋时就要让他懂得“落子不悔”,不能玩赖。
二、“好孩子不能‘懒惰’,要‘勤劳’,‘爱劳动’。”
从孩子能听懂故事起,就要让他知道,“勤劳”是一种美德,“懒惰”为社会不齿的是非观念。孩子大点以后,在让他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要告诉他手的锻炼对人的智力发育促进作用很大,想做聪明的孩子就要爱干活。孩子入学前,要告诉他在学校,劳动是学生的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轮流当值日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并教孩子一些必要的劳动技巧;孩子入学后,则要以尊敬老师为例,教育孩子热爱和尊敬劳动者,告诉他不认真听课就是不尊敬老师,不尊敬老师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一定要教孩子学会做简单家务。4、5岁的孩子,就可以学着,在家长下班时帮助拿拖鞋、接挎包;5、6岁的孩子就可以学着,饭前帮着摆椅子、摆碗筷,饭后帮大人擦桌子、洗碗筷;再大一点就要让他和家长一起打扫居室卫生,帮妈妈拣菜、洗菜、帮爸爸擦车等;还要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春天的植树、冬天的扫雪,或为邻居发报纸、取牛奶等。
家长不能总认为“孩子小,做不了”或是怕他“做不好”,对他不放心、不放手,什么事情都包办。孩子小时,无论学做什么,他都会在好奇心的促使下非常积极、热情十足,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因为感到有些累、发现不好玩,或是自己没做好丢了面子,就不愿意再做了。家长千万不能迁就他,放弃培训计划。
教孩子学会做简单家务,对孩子今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做过一项持续了4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童年家务劳动多的人,成年后与各类人交往关系亲密的可能性,比劳动少的要高出一倍,收入高的可能性大4倍,失业的可能性则小15倍。因为孩子能从做家务中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很重要,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而一个人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是决定他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重要条件,是社会评价人才的重要方面。
在这方面,我们有深刻的教训。我们两人都在多子女家庭中长大,而且是老大,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不缺少勤劳的美德,没尝过这方面缺课的苦头。儿子是独生子,虽然学前教育中,也从道理上没少对他进行要“勤劳”的美德教育,并要求他在学习上要勤奋,参加学校各项劳动要积极;可是在生活上却对他照顾得太多太细,在“自己事情自己做”上打了折扣,也没把“学做家务”纳入教育日程,让他在这方面有些“懒”。结果,在儿子考上清华离家之后,吃了不少苦头。他去报到,我们没有像有的家长那样进京去送。儿子到校后人地两生,又是拿行李,又是办手续,忙得不亦乐乎。他一米八的大个,体重又有些超标,偏偏分了个上铺。宿舍里学生和送行的家长站了一地,儿子只好在床铺上往新领的被子上套被罩。他在家里从没干过这类活,也没注意过我是怎么做的,这下可抓了瞎,一个被罩套了两小时。儿子看着别的同学有家长帮忙很快就弄完了,又急又累又多少有些后悔没让我们去送。后来,小时候欠的这一课,也一直在困扰着儿子,他在这方面总是做得不太好,让我们放心不下又无可奈何。为此,我们后悔极了,希望年轻的家长能记取我们的教训。
三、“好孩子不能‘粗野’,要‘文明’、‘ 有礼貌’。”
要告诉孩子,“讲文明”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产物,“粗野”是动物性在人体上的复苏。好孩子一定要讲文明、有礼貌,不能言谈举止粗野。
要从小就教他使用礼貌用语。从小就告诉孩子:见到长辈要称呼“您”,并主动问好,而不能以“喂”、“老头儿”来打招呼或直呼其名;请人帮助要用商量口吻说“请”、“劳驾”;得到了别人帮助不能认为理所当然,要说“谢谢”;当别人感谢自己时要说“别客气”;妨碍了别人时,不能不表示歉意,更不能说“活该”,要主动说“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向自己赔礼道歉时要说“没关系”或“不要紧”,与人分别时要说“再见”。
培养孩子有礼貌还要注意细节。要告诉孩子:到别人家中做客要预先联系并注意守时;进别人房间要先敲门,得到主人允许;夏天不能赤膊出门,任何季节都不能身穿内衣裤或睡衣访问别人或在家里接待客人;客人来了要主动让座,倒茶,会客时要坐姿端正,与人谈话时不能挖鼻孔、抠耳朵、剔牙齿、搔痒痒、脱鞋袜、抠脚趾;在别人家做客不能乱翻动或随便吃人家的东西;就餐时,在客人和长辈没动筷之前,自己不能先动筷,也不能在菜盘中翻拣,餐具要轻拿轻放,吃东西时不要发出咀嚼声;在公众场合咳嗽、打喷嚏、吐痰,均需用手绢掩住口鼻,不能冲着别人;在应该致谢或道歉时,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必须致谢或道歉。
教孩子讲文明,还要着重视孩子文明心理的培育。“爱”是文明之源,心中有“爱”的人才能崇尚、喜欢文明行为,鄙视、厌恶粗野举止,自觉尊敬父母、尊敬长辈、尊敬老师,与同伴、同学和谐相处。家长在向孩子灌输“要文明,不要粗野”是非观念的同时,一定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家长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不能不提到它的对立面。要通过讲历史、讲故事,让孩子知道只有对敌人才能以“暴”还“暴”;在和平年代、和谐社会是不能使用暴力的。这里特别要强调一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首先不该使用暴力。
一般说来,多数家长对这个问题还比较重视,注意从小教育孩子礼貌待人、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打人骂人。可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粗野行为并不纠正,还有个别家长总怕孩子在外吃亏,以让孩子有自卫能力为名,教孩子在受到侵扰时要“以牙还牙”,让对方吃到苦头,这是非常错误的。
家长应当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但绝不能让他崇拜暴力。每当看到有的家长这样教育孩子时,就会让人想起时有发生的一些悲剧:几个孩子打架,一个孩子挥刀刺向另一个孩子,被刺的作了冤魂,刺人的成了囚犯,双方的父母都哭成了泪人;孩子长大不学好,赌输了就朝家里要钱,不给就挥起斧子砍向父母;从偏远山区考上了大学的孩子,不能理解同龄人的成长条件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嫉妒之下起了杀心,同宿舍的同学丢了性命……通过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做专题研究,我们发现那些走向犯罪的孩子,都是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良好教育、养成了粗野个性。血的教训不少了,家长不能再犯这类错误!
四、“好孩子不能‘说谎’, 要‘诚实’‘讲真话’。”
要把孩子培养成堂堂正正的人,就要教育孩子从小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了事勇于承认、知错就改;不随便拿别人或公家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还,捡到东西要归还失主;等等。
要让孩子诚实,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愿望、要求合理,就尽量给予满足,以防他们为达到目的而说谎;孩子做错了事,要冷静对待,态度温和地鼓励孩子承认错误,帮他找到原因,改正错误,不要用训斥、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失,否则也容易使他为逃避“灾难”而说谎。
有些孩子不诚实,就是从父母身上学的。比如,有的家庭婆媳关系不好,家里有多少钱或买了什么东西,不想让老人知道,可孩子看见了,当妈妈的就告诉孩子:“别对奶奶说。”这就是在教孩子说谎。还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小,为孩子一时高兴,随口答应了孩子请求,过后又不肯兑现。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言而无信,也会在他心中种下不诚实的种子,还会使自己在他心中失去威信。
在通常情况下,孩子说了谎,家长都会很生气,因为很担心他会因此学坏。但是,纠正孩子不诚实的行为,绝不可简单从事,一定要首先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分清是“有意说谎”还是“无意说谎”,然后“对症下药”。
孩子“无意说谎”,有时是由于对感知过的事物记忆不清或时空概念掌握不准;有时是由于意志力差,难于言行一致;有时是由于年幼无知,对道德问题还缺乏认识,不以为说谎是坏事,反以为会取悦于人;有时是由于认知能力水平较低,把想象当作了现实。对待孩子的无意说谎,家长也要加强教育,但要淡化处理,不要说他“说谎了”,要教他学会区别想象和现实,并用正确语言来表达。
孩子“有意说谎”的原因:有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怕得不到;有的是想做某种事情,怕不允许;有的是做错了事,怕受惩罚;有的是为了得到大人的赞扬,说了假话。对待孩子有意说谎,家长也需要认真分析原因。如果是因为自己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造成的,就要先纠正的自己做法,然后再告诉孩子一定要跟爸爸妈妈说真话;爸爸妈妈有错也会改;说谎的孩子父母不喜欢,以后不能再说谎了。如果是孩子的坏习惯,一定要耐心给他讲清说谎的坏处,督促他改正。
拿他人东西的行为,在幼儿中也较常见。有的是忘了还,随手放进了自己口袋带走了;有的是因为喜欢,想拿回家玩几天;也有的是真想占为己有,故意拿的。对于私自拿了别人东西,在初次发生时,家长要加强教育,使孩子明白这样做不对。如果重复发生偷拿行为,家长一定要坚决制止,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纠正。一般来说,只要大人不贪图别人的东西,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类问题不难解决。
五、“好孩子不能‘浪费’,要‘生活上节俭’。”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把它传给后代子孙,千万不能让它在我们手里丢失。我们这样说,是因为现在生活比过去好了,家长们对孩子的物资供给一般都大大超过了需求;家长教育孩子时,要“节俭”不要“浪费”的课题多少有些淡化;在发展市场经济,经常提倡“扩大销费”之时,很多家长心中也没有了“生活要节俭”的概念。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环境保护、关注气候变暖,“地球资源有限、很多资源不能再生”,有识之士都在呼吁“节约能源、拯救地球”。这是在更深层次上说明了奢侈浪费是在犯罪,在更大范围内提倡节约与俭朴。要孩子们长大后能把这场人类自身的革命进行到底,我们就必须重新拾起小时候父辈对我们经常教育的话题,告诉孩子:人的生活不能奢侈浪费,这不仅是美德,也是生理需要;过度的享受给人带来的不是长寿,而是现代人的富贵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清廉俭朴是良药,既能让人无病又能让人无灾。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要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入手,在教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戴帽、整理和收藏衣物时,要告诉他:穿衣戴帽虽是个人爱好,却反映着一个人的审美观念,体现着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穿着的美不在新、奇、特,不在价格昂贵,而在于整洁、舒适、得体;其中“得体”很重要,“得体”就是穿着要与自己的年龄、身份相适应;不要追求穿名牌、赶时髦,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在教孩子学会吃饭时,要告诉他不能掉饭粒,要吃多少盛多少,不能剩饭,更不能吃不了就把饭倒掉。在给他买生活、学习用品时,要告诉他要爱护、要省着用,想当“环保小卫士”,就要从小事做起。……
过去说“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现在对有的家庭来说,是不是可以换个说法,“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家长对孩子过度宠爱,弄得很多孩子一点也不知心疼东西,好好的玩具没玩几天扔了,好好的书本没用几天就撕了,剩饭剩菜随手倒掉更是常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生活上追求的是高档房、高档车,自己的收入不够就当“肯老族”。这样的孩子遇到天灾人祸,生活条件突变,会很难适应。可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一生都不会遇到这类事情?亡羊补牢,尤为晚矣!当家长的一定要对此重视起来。
总之,孩子的是非观念只有内化为习惯,内化为体现意志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成为他终生的财富。这需要一个对正确行为长期坚持、对错误行为不断及时纠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当是最严格的老师、最坚毅的教练。我们既已为人父母,就应尽到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