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场要出现底部的三要素

(2012-10-16 16:58:22)
标签:

财经

估值水平

品种

中小市值

资金面

分类: 福禄视点

 

个人一向认为:市场的底部形成,大体上是估值底、政策底、预期底三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且成功的底部其实只有一种形态,即右侧放量。估值水平偏离历史平均水平越低、政策对于资金面的扭转因素越强、市场对于企业成长的预期越悲观,这三者的合力就越容易形成中期或长期底部,初始的反弹动能已经不重要,经过长期下跌以后的空头力量非常薄弱,长期多头的吸纳以及空头的反复回补导致不断解放上档套牢筹码才是右侧放量的根源。大多数人们会在大幅上涨后去归纳这样或那样的主客观原因,但永远不会冷静考虑:无论你如何认知资本市场,2600点的股市比3000点的更有价值,2000点就更更有价值了,无论是投资或投机价值。

 

从目前市场的情况看,平均估值水平要低于历史上的市盈率水平,这主要是周期类品种中的银行股贡献了大部分的成长性和低估值,高估值部分主要在于新经济以及中小板、创业板的个股,理由是蕴含了经济转型的成长性需求,以及高送配的需要。目前一些市场观点认为今年前期是高估值的小市值品种的行情,所以后期是周期性品种的行情。然而,从资金面上根本不支持此论点,市场资金面的不断紧缩是小市值品种大行其道的深层面原因,而炒作理由反而是其次,理论上任何品种都可以挖掘出炒做理由,但客观上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去接盘,如果资金面狭窄,那么炒作就只能够自然缩容,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市场逻辑:小池子浮不起大船。所以,如果预期资金面还要严峻,那么后期要么没行情,有行情仍然以中小市值品种为主,而无关品种间的估值水平对比,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这样,市场可能面对一个两难的抉择:低估值的大市值品种反复低估和不活跃,高估值的中小市值品种阶段性活跃,但没有可持续性的炒作理由。因为即使考虑到未来的成长性,它们的平均估值水平还是过份的高企,就更不用说大小市值的平均溢价差不断新高;但必须正视这种市场现实,封闭式基金的从溢价到折价的历史就是如此的,从困惑到最后折价水平的稳定,是市场的认知不断调整的过程,例如原来大家接受的是A股比H股普遍溢价的长期事实,但至少放在一个不太短的周期内看,折价已经成为一个既定事实,那么你需要考虑这是否已经是一个长期现象,以及观测什么位置会发生折返,或者折返到重新形成溢价的市场估值水平需要什么条件。

 

个人预期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这种大小市值的估值剪刀差会长期存在。那么,问题就转移到:中小市值品种的估值水平是否形成估值底,以历史参数的平均水平为背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考虑到一些品种的高成长预期或者再融资的需求,那么也只能说是大体适中,而不能够说现价是明显低估,但可以说高估的比比皆是。这意味着仍然需要在动荡中反复地释放估值压力。另外一方面,市场进入全流通以后,此种估值水平直接遇到解禁盘的狙击,新股的加速发行,以及高价增发的提高过会速度,都说明对于场外资金而言,重要的不是入市,而是加快套现速度,但你完全可以预期市场会自动适应,即最后这些可选择的中小品种会比较丰富,并且估值水平会降低到双方可接受的水平,这类似没有股改以前,每次大熊行情,空头都拿大小非说事,导致有阳萎恐惧症,但股改后也就那么回事情,在这个市场自适应的过程中,市场的平均估值水平降低到双方可接受的水平,如果没有管理层的干预,过程可能比较残酷一些,有的话,曲折一些,即时间更长和调整力度更小,但结果还是一样的:最后的市场容量扩大了,而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也就更成熟了,不成熟的已经自然淘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