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别化教育案例分析 姚丽琴
(2017-01-13 11:20:54)
学生个别化教育案例分析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邢栩嫣
性别:女
年龄:八岁 (二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时常不能完成作业,学习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溺爱。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栩嫣同学今年八岁了。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之前是家里的独女(家里刚生二胎),更是得到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她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使之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栩嫣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她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她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栩嫣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她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与孩子交流沟通。并让她的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她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她分析错误原因,让她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她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她真正理解教师对她的关爱,有利于形成她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栩嫣惰性强的缺点,激发她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每天发作业本,她认真做,然后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她在家中能帮助爷爷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她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半年的了解及教育,栩嫣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栩嫣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她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她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她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她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