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李逵艺术形象比较
(2012-02-09 14:34: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 |
林冲李逵艺术形象比较
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各种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尽管它也要描写一些花鸟虫鱼、山川田舍等自然风物,但人物描写特别是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却是最为重要的。《水浒传》正是由于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冲杀着一个个英雄的神姿,才使这部小说五百年来家喻户晓,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些形象正如金圣叹所言:“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性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序》)“一百八个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让我们选两个典型中之典型———林冲与李逵,相比相较,共赏《水浒传》之色彩。
一、 出身不同,对朝廷的认识有异
梁山一百零八人中真正象李逵这样出身清贫的并不多。他们有“弟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但却几乎没有多少真正的贫民,而且多出身于官吏富绅。多是一时遇难或迫于无奈,而逼上梁山的,林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家有娇妻华屋,位尊而名高。然而只因高衙内的出现,却使他为保护此名此位,忍而再忍。真正体味了老祖宗造字的初衷:刀放在心尖上还要再让一点。刺配沧州,野猪林险些丧命,可他仍不开窍,仍不死心,仍旧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获救,得个“荫妻封子”的好结果。对朝廷的认识上他不仅没有李逵的清醒,甚至不如一个孔目孙定认识的深刻。孙定尚知:“这南衙开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第八回)而林冲却执迷不悟,这不能不说当局者迷啦,而他又迷什么呢?
二、性格品质上相比较有同更有异
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要时刻保持那威严的形象,焉能象乡村匹夫一样苛于言笑,有失“尊严”呢?而更主要的是官位束缚着他,“功名”牵制着他,要保持此位就不能象李逵那样潇洒的“放荡不羁”。
上梁山后,林冲基本看破了一切,不再那样胆小慎微,勇敢的本性得以放纵。在两次斗争中,他和李逵一样,总是冲杀在前。但李逵之勇,可谓为匹夫之勇,不太讲究智谋。李逵绝对忠实于梁山,忠实于起义军的利益。为了山寨任何事情他都走在前面,不怕困难。不畏生死。四十七回一打李家庄,李逵“赤条条”冲杀在前;六十三回攻打北京城,一马当先。为替柴皇城报仇,杀死殷天锡;救柴进。又主动下井。他不能容忍敌人,也不能容忍自己弟兄做违背“替天行道”宗旨的事。七十三回他先替民捉“鬼”捉奸,后又听说宋江抢掠民女,砍倒杏黄旗,誓杀宋江。这些既体现了对奸夫淫妇的愤恨,“不贪色欲的好汉”之举,更表现出他为民伸张正义的可贵精神。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其扰民的一面,“痞”性的一面,也可说是流氓习气。吃人心,贪人肉,诛杀无辜百姓,死在他手下的冤魂,又有多少呢?扈家庄全庄上下几乎被其杀尽,破坏了起义军的分化策略。而林冲在这方面要相对冷静的多。
三、个人追求及对皇帝的态度上:
李逵只希望过得自自在在,痛痛快快,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钱”就行了。他从没有想过要高官显达,得个什么“荫妻封子”。“寿张县坐衙”过了一回官瘾,目的也仅仅是为了“笑耍”而已。就是后来做了润州的都统制,也“只爱贪杯”,并不热忠于“吏”道,且整日郁郁寡欢,“心中闷倦”。
林冲则不同,尽管被高俅多方逼迫,几多磨难上了梁山。对统治阶级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较宋江,卢俊义等深刻许多。但对“功名”仍不死心。就是上梁山前在朱贵酒店题反对诗时,还不无留恋地亿起当年“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之时,并且内心仍渴望“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在对待皇帝的态度上,李逵、林冲有很大差异。林冲在火并王伦后,对众人之言可以看出其只是要“剪除君侧元凶首恶”,却并不反对皇帝这与梁山中大多官绅出身的好汉们相同。就连出身渔民的阮小丘还唱:“酷吏脏官都杀尽,忠心报与赵官家”呢。这样也就蒙蔽了他对皇帝的认识,也为日后招安埋下了隐患。
李逵呢?虽然不断被宋江所斥责,但他却再三发出彻底推翻朝廷的吼声。刚刚上梁山,李逵便提出:“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上了梁山他又说:“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李逵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你的皇帝姓宋,我哥哥也姓宋。”这些话虽有可笑之处,然却让人读罢顿感痛快淋漓,那种对权贵的贱视,令人快畅。
当然,林冲尽管内心深处还有对名利的想往,并且逝死效忠皇帝,但他仍是以义气为重的,先是火并了疾贤妒能的王伦,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接着又主动将山寨之主的位置让于晁盖,并且力劝众人服从此议。
这一切反映出了林冲内心深处的矛盾,以及时代的阶级局限性。“忠”的道德信条既是作者无法跨越的界限,也是这部小说在封建时代能够“达标”以致流传的一个保障。
四、结构及夸张手法的运用:英雄在夸张对比中走向真实
由于《水浒传》的“连环式”结构,一百零八个英雄纷纷出场。整部小说一百二十回,就象一根链条一环紧扣着一环,而又有其可以独立的特征。林冲当然也就占有其中的几“环”。李逵却不同,他是《水浒传》中唯一没有性格传记的典型人物。但他却几乎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这一形象主要是重点描写其他人物时。在一笔笔的“捎带”描绘中,逐步丰满起来最终成为一个比较生动的形象。这是其他人物无法相比拟的。
《水浒传》
中许多英雄形象的树立,与施耐庵写作中大量“夸张”艺术手法的运用分不开的。不管是智深拔树,武松打虎,还是李逵杀虎等,无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一手法的广泛运用,从整体上讲,是成功的。但也不能说其无失实之处。武松打虎虽极尽夸张之能是,但“虚”得可爱,叫人相信。而李逵手忍四虎却令人生疑。历来少有推崇。尽管他舍命为母报仇体现了一片孝心。然李逵所做“都是武松不肯做之事。”(金圣叹批《水浒传》)
文学作品 是否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是作品成败的关键。通过李逵,林冲这两个典型形象可以看出《水浒传》里的人物形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爱好,习惯,语言和心理特点。他们是我国封建社会阶级斗争中出现的英雄,曾经成为鼓舞广大人民跟反对统治阶级作斗争的榜样。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在文学创作中很好地去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书目:
(一)《水浒传》120回本
(二)《第五才子书》金圣叹
(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导引》
(四)《中国文学史》
骆玉明
(五)《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