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冲李逵艺术形象比较

(2012-02-09 14:34:52)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文

林冲李逵艺术形象比较

                                          滕州市羊庄镇希望小学  张 

                                                        电话:13869499080

                                                      邮箱:zhangtao162636@163.com

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各种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尽管它也要描写一些花鸟虫鱼、山川田舍等自然风物,但人物描写特别是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却是最为重要的。《水浒传》正是由于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冲杀着一个个英雄的神姿,才使这部小说五百年来家喻户晓,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些形象正如金圣叹所言:“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性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序》)“一百八个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让我们选两个典型中之典型———林冲与李逵,相比相较,共赏《水浒传》之色彩。

一、 出身不同,对朝廷的认识有异

     李逵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只因为在乡里打死人,到江州当了个小牢子。对于他来讲,出身背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也正因为这一点,他革命最坚决,对统治阶级的认识更透彻。对招安之使,所俘朝廷官员,甚至皇帝根本不放在眼里,一律属于“鸟”列。他绝不象宋江那样倒头便拜,更没有那一套“小可宋江那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贪污,威逼的紧,误犯大罪”,“权借水泊”“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第五十八回)尽管宋江说这样的话是为劝降呼延灼等人,然而也更反映其骨子里的“吏”性;明知是毒酒却要喝,还要哄骗李逵喝,是骨子里的“奴”性。就是林冲对招安一事,也仅仅一句“中间未必是好事”的评论而已。李逵呢?九十三回写他做梦都要杀蔡、童、杨、高四贼,此恨多深?七十五回第一次招安,开读诏书,一百零八人中,单缺李逵一人,尔后又痛打陈太尉、李虞候。他人做得吗?难道这仅需一个“粗”字去评价李逵此举吗?这也许是更值得令人深思的地方。

梁山一百零八人中真正象李逵这样出身清贫的并不多。他们有“弟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但却几乎没有多少真正的贫民,而且多出身于官吏富绅。多是一时遇难或迫于无奈,而逼上梁山的,林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家有娇妻华屋,位尊而名高。然而只因高衙内的出现,却使他为保护此名此位,忍而再忍。真正体味了老祖宗造字的初衷:刀放在心尖上还要再让一点。刺配沧州,野猪林险些丧命,可他仍不开窍,仍不死心,仍旧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获救,得个“荫妻封子”的好结果。对朝廷的认识上他不仅没有李逵的清醒,甚至不如一个孔目孙定认识的深刻。孙定尚知:“这南衙开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第回)而林冲却执迷不悟,这不能不说当局者迷啦,而他又迷什么呢?

二、性格品质上相比较有同更有异

    李逵、林冲有共同的性格品质:耿直胆大,疾恶如仇。但李逵的性情是急躁粗鲁的,而林冲是沉稳细腻的,二人在性格上又存在很大差异。

    在生活中李逵是乐观的面对一切的。在整部《水浒传》中,凡有他出场的地方,大多会给读者留下许多趣谈,这与李逵乐观向上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看淡了一切,所以死到临头也还不含糊,真正是视死如归。九十五回乔道清劝降他,他“大叫如雷”,“你看爷辈是甚么样人?你却放那鸟屁。你要砍黑爷爷,凭你拿去,砍上几百刀,若是黑爷爷皱眉就不算好汉”。即使是宋江告诉他们已喝了毒酒,也只坦然而言:“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对死尚且如此,还怕什么呢?李逵的一生能不快活,能不自在。

    与李逵相比,林冲就不及他乐观,特别是他上梁山前,为何?一是林冲骨子里性格决定,多年养成。

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要时刻保持那威严的形象,焉能象乡村匹夫一样苛于言笑,有失“尊严”呢?而更主要的是官位束缚着他,“功名”牵制着他,要保持此位就不能象李逵那样潇洒的“放荡不羁”。

    李逵以粗野出了名,而且他的“粗鲁是蛮”(金圣叹《第五才子书》)第一次出场就表现出其粗野之性,找戴宗借钱先打了小二;赌场赖帐又打了张小乙;江边抢鱼又与张顺打;酒楼上打歌女又闯祸。这些都反映了他粗野,纯真浑厚的性格,但又无不渗透着对朋友的“义”气。当然李逵之“粗”中也有细的成分。第一次见宋江时怕被骗,而迟迟不肯下拜;在下井救柴进的紧张时刻却又突然担心别人会不拉他上来。这种“细”不免带有几分幼稚,可笑,其实这也正是他天真直率,老实的表现。李逵些微的粗中之细是林冲的本性之细无法比较的。第八回林冲被刺配沧州前,给妻子写休书。他真的想休掉妻子吗?非也。实不忍也。实正如林冲所言,“我是好意,恐怕日后两下相误,赚了你。”善良之心于此细处见。“风雪山神庙”一节,在草料场面对风雪中摇摇欲坠的草屋,想到了天晴了到城中唤个泥瓦匠来修理,因天寒,要到市井去买酒取暖,临行前细心的将火炭盖了,生怕引起火灾;出了门将那破败的草场门反拽上锁;路过古庙还去请求神明庇佑;回来看见草斤被积雪压塌,第一个念头便是担心火种未灭,赶快探身去检查;到山神庙权且安身,走时只带一床絮被,准备住一夜便要回来;看到草料场火起便马上要开门去救火。这一切都及其逼真的描绘了林冲那精细谨慎的性格。当然也反映了他虽然沦落到了如此悲掺的境地,却仍然想苟安求生,平安无事的过日子,可能吗?

上梁山后,林冲基本看破了一切,不再那样胆小慎微,勇敢的本性得以放纵。在两次斗争中,他和李逵一样,总是冲杀在前。但李逵之勇,可谓为匹夫之勇,不太讲究智谋。李逵绝对忠实于梁山,忠实于起义军的利益。为了山寨任何事情他都走在前面,不怕困难。不畏生死。四十七回一打李家庄,李逵“赤条条”冲杀在前;六十三回攻打北京城,一马当先。为替柴皇城报仇,杀死殷天锡;救柴进。又主动下井。他不能容忍敌人,也不能容忍自己弟兄做违背“替天行道”宗旨的事。七十三回他先替民捉“鬼”捉奸,后又听说宋江抢掠民女,砍倒杏黄旗,誓杀宋江。这些既体现了对奸夫淫妇的愤恨,“不贪色欲的好汉”之举,更表现出他为民伸张正义的可贵精神。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其扰民的一面,“痞”性的一面,也可说是流氓习气。吃人心,贪人肉,诛杀无辜百姓,死在他手下的冤魂,又有多少呢?扈家庄全庄上下几乎被其杀尽,破坏了起义军的分化策略。而林冲在这方面要相对冷静的多。

三、个人追求及对皇帝的态度上:

李逵只希望过得自自在在,痛痛快快,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钱”就行了。他从没有想过要高官显达,得个什么“荫妻封子”。“寿张县坐衙”过了一回官瘾,目的也仅仅是为了“笑耍”而已。就是后来做了润州的都统制,也“只爱贪杯”,并不热忠于“吏”道,且整日郁郁寡欢,“心中闷倦”。

林冲则不同,尽管被高俅多方逼迫,几多磨难上了梁山。对统治阶级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较宋江,卢俊义等深刻许多。但对“功名”仍不死心。就是上梁山前在朱贵酒店题反对诗时,还不无留恋地亿起当年“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之时,并且内心仍渴望“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在对待皇帝的态度上,李逵、林冲有很大差异。林冲在火并王伦后,对众人之言可以看出其只是要“剪除君侧元凶首恶”,却并不反对皇帝这与梁山中大多官绅出身的好汉们相同。就连出身渔民的阮小丘还唱:“酷吏脏官都杀尽,忠心报与赵官家”呢。这样也就蒙蔽了他对皇帝的认识,也为日后招安埋下了隐患。

李逵呢?虽然不断被宋江所斥责,但他却再三发出彻底推翻朝廷的吼声。刚刚上梁山,李逵便提出:“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上了梁山他又说:“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李逵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你的皇帝姓宋,我哥哥也姓宋。”这些话虽有可笑之处,然却让人读罢顿感痛快淋漓,那种对权贵的贱视,令人快畅。

当然,林冲尽管内心深处还有对名利的想往,并且逝死效忠皇帝,但他仍是以义气为重的,先是火并了疾贤妒能的王伦,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接着又主动将山寨之主的位置让于晁盖,并且力劝众人服从此议。

这一切反映出了林冲内心深处的矛盾,以及时代的阶级局限性。“忠”的道德信条既是作者无法跨越的界限,也是这部小说在封建时代能够“达标”以致流传的一个保障。

四、结构及夸张手法的运用:英雄在夸张对比中走向真实

由于《水浒传》的“连环式”结构,一百零八个英雄纷纷出场。整部小说一百二十回,就象一根链条一环紧扣着一环,而又有其可以独立的特征。林冲当然也就占有其中的几“环”。李逵却不同,他是《水浒传》中唯一没有性格传记的典型人物。但他却几乎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这一形象主要是重点描写其他人物时。在一笔笔的“捎带”描绘中,逐步丰满起来最终成为一个比较生动的形象。这是其他人物无法相比拟的。

《水浒传》 中许多英雄形象的树立,与施耐庵写作中大量“夸张”艺术手法的运用分不开的。不管是智深拔树,武松打虎,还是李逵杀虎等,无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一手法的广泛运用,从整体上讲,是成功的。但也不能说其无失实之处。武松打虎虽极尽夸张之能是,但“虚”得可爱,叫人相信。而李逵手忍四虎却令人生疑。历来少有推崇。尽管他舍命为母报仇体现了一片孝心。然李逵所做“都是武松不肯做之事。”(金圣叹批《水浒传》) 

 

文学作品 是否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是作品成败的关键。通过李逵,林冲这两个典型形象可以看出《水浒传》里的人物形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爱好,习惯,语言和心理特点。他们是我国封建社会阶级斗争中出现的英雄,曾经成为鼓舞广大人民跟反对统治阶级作斗争的榜样。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在文学创作中很好地去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书目:

(一)《水浒传》120回本  岳麓书社

(二)《第五才子书》金圣叹

(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导引》  邓承奇  蔡印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中国文学史》 骆玉明  章培恒

                   复旦大学出版社

(五)《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甘草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