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泉州开元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

标签:
佛教旅游泉州文化艺术杂谈 |
分类: 专题特稿 |
文/杨立群
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题词,由弘一法师书写,现在就立在开元寺的门口,传达着昔日泉州和开元寺佛事的盛况。
以今天的眼光看,泉州开元寺是闽南地区灿烂佛教文化和遗存的宝库,也是“泉南佛国”当下佛教生活的真实存在。
桑开白莲的传奇
第一次到开元寺的人,都会不禁纳闷:怎么山门上只单单挂着“紫云”二字,而没有开元寺名?走进去一瞧,更是奇怪,明明是大雄宝殿,门楣上方的巨匾上却写着“桑莲法界”四个雄浑大字,这是什么原因?
这就要从开元寺建寺的故事说起。
相传唐垂拱二年(公元689年),匡护禅师来到泉州城外的一座小山边,感到此地气象非凡,适合建寺弘法,便向山的主人、当地的大财主黄守恭求地建寺。当时,这个山包是黄家的桑园,黄守恭不愿舍地,便故意刁难:“如果有一天这山上的桑树能开出莲花,我便将这块地敬献给佛祖。”
谁知过了没两天,满山的桑树竟然真的开出了朵朵白莲。黄守恭被无边的佛法感动,于是兑现承诺,捐出这块地,并散尽家财供养建寺。寺院最初也因此取名“莲花寺”,至唐开元年间才改为“开元寺”。“桑莲法界”,便成为泉州开元寺的雅称。
到莲花寺落成的那一天,紫云盖地,黄守恭认为这是佛祖赐福的瑞相,能够保佑其子孙繁荣昌盛,便决定将他这一脉黄氏独立出来,以“紫云”为堂号。黄守恭去世后,其后代延续了供养开元寺的传统,每次寺院重建之时都会回来捐款。因此千百年来,寺院山门上始终悬挂着“紫云”二字,就是为了感念紫云黄氏的殊胜功德。
与“紫云”相对应的,是寺院中的“檀樾祠”,里面专门供奉着黄守恭和其五个儿子。设在佛寺里的宗祠实属罕见,开元寺却用这一特殊形式,表达着佛教的知恩报恩理念。如今,已遍布闽、浙、粤及港澳台,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欧美等地的紫云后裔,都会定期回来寻根祭祖。
紫云播下的种子,在泉州这片佛教净土中迅速生根开花,到宋代开元寺已经有分院一百多所。被誉为中世纪四大游历家的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元代时专程来开元寺参拜。他在游记中写道:这所寺院有三千名和尚和一万二千尊偶像。
兼容并蓄造就的艺术奇观
http://s3/middle/834c68a7gabdc91a90e42&690
尽管是禅宗寺院,开元寺内却保留了大量唐代佛教密宗的遗迹,反映出唐时泉州佛教曾深受内地密宗流派的影响。
按德升法师的说法,泉州开元寺是只有山门殿,没有天王殿的。因为这里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唐代佛教密宗里的梵王与密迹金刚,人们习惯把他们叫做“哼哈二将”。
最鲜明的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以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毗卢遮那佛为首的五方五佛,大殿背面正中供奉的则是密宗观音。据德升法师介绍,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其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恰恰反映出泉州佛教文化多样性和兼收并蓄的特点。
但是在开元寺,这个还不算稀奇,因为这里甚至还保留着其它外来宗教和文化的遗迹。
明清时期,开元寺僧人把寺院的人文经典,总结提炼为“六殊胜”和“八吉祥”。其中共有五处与外来文化有关。今天,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御赐佛像”、“石柱牡丹”、“台基狮身”等三处印度教文化遗存,还能看到许多西域、天竺与中国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精湛艺术。
拜庭北端的两座石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雕刻的是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由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这两座在汉传寺院中的佛塔,形制却是印度萃堵波的方形,人物形象、雕刻技艺富有浓郁的西域风格。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开元寺众多观音造像中,不仅有女性观音形象,也有带须男身观音形象,并且还有外国男性观音形象。
1997年,开元寺对大雄宝殿的“五方五佛”进行金身重塑,从佛像底座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石雕佛像。这其中,就有唐代带须的观音造像,为辉绿岩雕刻而成,高鼻梁、柳曲胡须、充满威严,是少见的男身观音形象。
观音由男性变身中国化的女性,一般认为从唐代中期开始,至宋代已经很难看到男身观音形象。但是与唐代男身观音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一尊璎珞观音雕像,他留着长须,身着印度式袈裟,胸佩法轮,身戴璎珞,是一尊典型的印度风格男性观世音菩萨。根据专家研究。此像雕刻于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应该为国外的观音塑像。这尊宋代海外观音为何在开元寺出现?是当时的印度工匠雕刻的,还是直接从海外运来的?至今没有准确的答案。联系到开元寺宋代西塔上的带须男身观音,观音之谜让人更加感到扑朔迷离。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许只有在泉州这个国际大港,这种多元宗教和文化的共生共荣才会如此司空见惯。
泉州开元寺最出名的建筑当属东西双塔,东塔名为“镇国塔”,西塔叫“仁寿塔”。这对高四十余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的仿木结构石塔,不但是中国最大的宋代石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
双塔对峙,相传来源于佛经中“二佛并坐”的典故:释伽牟尼正在说法华经,地下忽然涌出一座佛塔,多宝佛坐在里面,邀请释伽牟尼进入,于是释伽与多宝并坐塔中,一起宣讲佛法。
东西双塔最早建于公元九世纪,起初为木塔,经过多次重修后,到宋朝被改建了石塔。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使总重达一万多吨的石塔显得峻美轻盈。在每一层塔檐下,当年的工匠不辞劳苦地雕出斗拱和木椽,甚至木材之间的穿插叠加,也逼真得一丝不苟。
东西双塔凭借精确合理的结构、细致缜密的筑工屹立七百多年,饱经风雨沧桑而巍然不动。已经成为泉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符号象征。
农历廿六的勤佛大会
http://s16/middle/834c68a7gabdc950dabcf&690
开元寺所在的西街地处泉州市中心,不宽的街道上平时就熙熙攘攘,而每到农历二十六号,大清早这里就会围得水泄不通。信众和游客会在这一天专门赶来参加开元寺的勤佛大会,供上鲜花和水果,燃一炷香,跟随法师诵经勤佛,然后再吃一碗消灾面。
每月的二十六这天,开元寺清晨三点就开门,而且不收门票。寺院的香火几乎都集中在这一天。
上万人排队吃面的场景在开元寺每年都能见到。“平时每次大概有三四万人,而到了 腊月二十六这一天,会有十几万人。”“按照传统,正月二十六是来许愿的,而到了腊月二十六,外出的人们大都回来了,所以都会来开元寺还愿,因此每年的这天人最多。”
因为二十六日来的人实在太多,开元寺只好将时间延扩为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两天,这样也还是人山人海,香客如潮。去开元寺勤佛,在泉州人心目中几乎已等同于赶庙会。
民国时期,一大批泉州僧人赴东南亚地区弘法,在当地筹建寺庙,将募化来的钱大部分用于供养家乡的祖庭。转道老和尚有一次寄回来五十坡币,请开元寺用来施粥济众,就是在农历二十六号。后来钱用完了,寺院却将每月二十六施粥的这一传统坚持了下来,发展到今天就成为了勤佛大会。人们在这一天来到开元寺,供养礼佛,感恩佛祖对众生的慈悲。
如今,受开元寺风气之先,泉州其他几大寺庙避开二十五和二十六日这两天,也纷纷在固定的日子办起了庙会,人数虽不及开元寺,却也热闹兴盛。
这样算下来,“泉南佛国”几乎天天有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