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做父母的都会有这样的烦恼: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自由,却也必须要让孩子学着去遵守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范。这就是所谓的给孩子立规矩。
到底该怎么给孩子立规矩,才能既尊重了孩子个性的自由,又不遭到孩子的逆反、反抗呢?
2011年9月25日下午三点,海蓓教育的仝老师在家长沙龙——《如何立规矩孩子才会听》中和各位妈妈们一起分享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立规矩的人要以身作则。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为师,就要有表率作用。所以,我们要想让孩子在规矩面前遵守,就必须首先让自己做到,以身作则。
案例:孩子不能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孩子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孩子在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出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在孩子的观念中就不能形成对这些事的正确、稳定认识。可能孩子小时因为语言表达有限无法向你表达,但等到稍大一些,比如三岁之后,他就会反问你说“那你为什么还要看电视呢?”
我家的案例:女儿经常像小裁判一样来裁决她爸爸的看电视问题。
二、立规矩时少些一时兴起,多些稳定的坚持、耐心的教导。
我们成人因为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和生活压力,所以难免也有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尤其是在自己情绪不对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着自己的情绪看孩子怎么都不顺。而不顺就想纠正,纠正的同时也即新规矩的产生。但处于高度情绪区时立的规矩往往不具有理性,当我们回过神情绪稳定下来时,也会发现那一要求对孩子有些不公平,所以没办法就要朝令夕改。这会让孩子感觉,我们所谓的管教缺乏合理性,因此,就会质疑管教者的权威。从而为孩子不遵守规则奠定了基础。
案例:孩子的早睡和在屋时玩滑板车。
比如,关于孩子的睡觉问题,可能我们因着大人的作息以前也没怎么关注过孩子到底有没有做到早睡早起,但由于今天心情不好,想赶紧让他睡了这样也可以让自己安静一会。这其实是你个人的情绪需要。所以你就要求他8点就去睡,而这时因为自己正处理情绪点了,肯定做不到耐心解释,如果孩子不听你的命令,就有可能会受到批评甚至是打小屁股。再比如孩子每天玩带音乐的玩具,或在屋里玩滑板车,以前你可能也不觉得什么,但因为这会心情烦躁,就会要求他不准在屋里玩滑板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立的规矩并非一时兴起,确实也是关乎孩子有益成长的。但就是在监督孩子养成这一习惯的过程中,监护方缺乏持续的监护,往往是想起了就去管一管,想不起或一忙起自己的事情,就把这些所谓的规则抛至了一边。这时,会给孩子一种侥幸心理。从而也不利于让孩子持续地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三、立规矩时少些唠叨,多些清晰的界定
常常听到家长在催促孩子完成一件事时,说一些唠叨、埋怨的话。而这些话细细听来,尽是家长内心不满情绪的渲泄,而对孩子到底该如何执行这一命令却毫无帮助。
案例:休息日婆婆让乐乐洗脸,送她上学。
比如,早上,婆婆催我家孩子洗脸、刷牙,然后去上学。就听我婆婆一直在那唠叨:“快点吧,别磨叽了,每天都是你去得最晚,再晚老师就不让你进了。。。”
等了一会,估计是乐乐还没洗完,于是只听得她的说说语气明显就带着吵孩子了:“再不快点,我可不管你了,让老师到了批评你。”而自始至终,我也没听到孩子一句对话。当然,孩子却仍在我行我素地玩水。
面对类似这样的情景,到底怎么做才会是有效的沟通和管理呢?
1、清楚明确地给出孩子完成这项活动的时间。比如告诉他用三分钟时间刷牙,两分钟时间洗脸,两分钟时间换鞋,然后拿起书包出发。
我们家孩子我并没教她认识钟表,所以,她对几分钟几分钟其实是没有概念的。但有了数字的要求,孩子虽然不明白五分钟到底有多长,但潜意识里会告诉她必须要快一点完成,仿佛只要有数字就是要代表快了一样。另外,我们给的这个数字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发育特点,尽量确保孩子能在这个时间段里完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可以有效地鼓励孩子,如果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了,孩子会有一种成就感,那么下次她就会有积极性去做。二,就是可以通过感知这一方式让孩子慢慢理解时间,而不是单纯地告诉他钟表一格就代表五分钟,如果孩子不感知,即使孩子知道了一格代表五分钟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一要求里不仅把孩子要完成的内容表达得很清楚,甚至是时间和先后顺序都描述得很明白,即使孩子并不理解分钟是一个什么概念,但一旦有了数字,孩子的大脑中会条件反射地产生一种范围概念,而这一概念则会自行督促着他自觉地在确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
2、日常生活中,要用感性的语言告诉孩子有关时间的概念。以便于在日后为孩子立规矩时拿来就用。
3、清晰的内容,明确的时间也会帮助孩子形成属于他自己清晰的思维。
四、执行受阻时,少些抱怨,多些行动
孩子就是孩子,并且因着我们和他的关系。所以即使我们在立规矩时做到了清楚明了无瑕疵,但却仍然无法保证孩子能够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去照章办事。
这时该怎么办呢,抱怨孩子不听话,指责孩子不懂事都是无益的,这样只会把孩子进一步推到我们的对立面去。所以,索性不去抱怨,而是直接按事先约定好的违约规则去处理既可。再拿乐乐那件事为例,比如,事前就可以告诉她,如果不能在这一时间内完成,则会受到一些小小的处罚,比如不能带自己的玩具小狗去上学等等。慢慢地,不仅会对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有帮助,还会对让她学习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有益。
五、爱是前提,家长的恒心、耐心是关键。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考验我们家长恒心、耐心的过程。只要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基于爱这一前提,并时刻提醒着自己保持恒心、耐心持之以恒地去坚持,那么,就会让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养成了好的习惯,我们所谓有规矩也就自己立下了。
六、下命令时,说明理由。
既可易于孩子理解,促进亲子有效沟通,又可增长孩子生活常识。
案例:看电视不能超过20分钟。
只告诉他不能超过二十分钟他肯定会不愿意接受。再说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他也不明白二十分种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可能他就用行动在表达自己的抗议,比如摔东西、发脾气等等,等到再大一点他可能会反驳你说‘为什么呀,为什么你们大人就可以看那么长时间呀?’所以,一定要向孩子说明理由。比如这一问题我是这样来解决的,孩子小的时候给她讲什么会近视呀她还没什么概念,所以,为给孩子立这一规矩我就借助了绘本,有一本绘本叫《眼镜公主》讲的就是有关近视的故事,孩子也很喜欢,所以,我就时不时地拿那本书给孩子讲有关近视的问题,在讲时孩子会问公主为什么会近视呀这样的问题,我再顺便把可能导致近视的原因一一告诉她,当然其中就有经常看电视这一点。等到再大一些时,我会给她讲近视了会多么不方便,比如眼镜压得鼻子很疼呀,下雨的时候会看不清东西呀,从很冷的外边突然进到温暖的屋里时镜片会模糊呀什么的。孩子因为没有体验可能对这些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她会经常拿我的眼镜去戴,她戴上后我就问她什么感觉,她说不舒服。我就顺势告诉她,那就别让自己的眼睛近视。当然,道理孩子可能明白,但在这么多动画片面前可能孩子还挡不住,没关系,只要我们总是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去坚持,孩子慢慢会养成习惯。所以,这就又归到了前几点所讲的上面。
七、规矩要符合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仍无效,我们成人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命令”是否有违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或是没有照顾孩子当时的情绪。举例:如我们认为不正常的行为于孩子来说其实都是正常的。
案例:我下班后带乐乐去吃饭,孩子在饭店玩餐具的事件。
八、生活中多多注重情感培养,建立稳固的情感基础。
这在一方面加增强亲子间的默契度,便于孩子理解你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也为冲突发生时搭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不要为了立规矩而立规矩。情感是一切的核心。
不管工作和生活多么繁忙,也不管是不是孩子一直由你带,一直由你带可能说明两人在身体上很近,每天都在一起。但不一定代表心灵上近。而我们培养和孩子的感情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心很近很近。所以,总要时不时地抽出一个时间段,抛下一切的教育和被教育,监护和被监护这一身份上的不对等,和孩子平等地做做情感沟通。这种沟通可能是语言上的,也可能是肢体上的亲密接触,更可能是共同做一些亲子互动游戏或其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