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眩晕
(2013-12-05 00:19:47)
历史,越看却越觉得熟悉的变得陌生,可敬的变得可怕,相信的变得不敢信。
今天在纠结买不买日货、钓鱼岛谁谁的时候,不禁回头再看看历史。
我在日本时候经常看到NHK去探访蒙古的专题片,日本很敬重蒙古这个国家,认为他们是自己的祖先,我发挥了一下自己的想象力,猜想大约是努尔哈赤当年的梦想正好和日本当年侵华的梦想一致了。
我们称之为侵略的,当年也不过是远征,对于日本而言,如果成功,也许和当年清兵入关是一样的。
中国对于日本,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块资源,垂涎已久以为即将到手而最终失落的一个梦。蒙古民族实现过这个梦想,而大和民族没有成功,这是他们敬重蒙古的原因。
不光历史是惊人的重复,人们也从历史中给自己寻找勇气,而东西方其实也是类似的。
罗马人侵略希腊之后,建立了罗马帝国,然而他们转而向希腊学习文化艺术科学等,最终给人类留下的是罗马希腊文化。
政权的更迭,改变的是利益群体,既得利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转变,与百姓,也就是没有太多得失的那个群体,又有多少联系。
设想日本侵华成功,建立了大东亚圈,他们以为在明治维新后的成功能够扩展到中国甚至亚洲,这是怎样的野心,但是他们终归会感受到很多无奈,中国太大了,这么一个复杂的国家,不是日本这个岛国的治国经验可以复制的。
再继续大胆想象一下,也许之后会象欧洲一样造成政权分裂的情形,也许对于亚洲的文明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东方和西方,最大的区别是东方一直是一元化的文化,中国的官僚文化、文官执政,让中国的体力变得虚弱无比,清兵入关后,那么轻易地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西方却是多元文化,在日耳曼民族、维京人(北欧人)和罗马帝国的后裔之间撕扯,加之盎格鲁散克逊人、阿拉伯人等等,而国王的权利也一直在和教皇的权利中相互对峙和制约。
回想小时候上的历史课,在评价清兵入关时候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一方面悲愤地说清兵是侵略,一方面说努尔哈赤的贡献是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统一真的那么重要么?还是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给那一段历史中的汉族使劲挣回一点可怜的面子呢?
有人说,汉族最后同化了满族,这个说法后来被批为阿Q胜利法,确实如此,不过,统一真的那么重要么?除了巩固了既得利益群体的地位和长久的利益,还有什么?
于是,我在历史中再一次眩晕了。
最近读书:
《极简欧洲史》、《菊与刀》、《房龙地理》、《明朝那些事儿》
今天在纠结买不买日货、钓鱼岛谁谁的时候,不禁回头再看看历史。
我在日本时候经常看到NHK去探访蒙古的专题片,日本很敬重蒙古这个国家,认为他们是自己的祖先,我发挥了一下自己的想象力,猜想大约是努尔哈赤当年的梦想正好和日本当年侵华的梦想一致了。
我们称之为侵略的,当年也不过是远征,对于日本而言,如果成功,也许和当年清兵入关是一样的。
中国对于日本,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块资源,垂涎已久以为即将到手而最终失落的一个梦。蒙古民族实现过这个梦想,而大和民族没有成功,这是他们敬重蒙古的原因。
不光历史是惊人的重复,人们也从历史中给自己寻找勇气,而东西方其实也是类似的。
罗马人侵略希腊之后,建立了罗马帝国,然而他们转而向希腊学习文化艺术科学等,最终给人类留下的是罗马希腊文化。
政权的更迭,改变的是利益群体,既得利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转变,与百姓,也就是没有太多得失的那个群体,又有多少联系。
设想日本侵华成功,建立了大东亚圈,他们以为在明治维新后的成功能够扩展到中国甚至亚洲,这是怎样的野心,但是他们终归会感受到很多无奈,中国太大了,这么一个复杂的国家,不是日本这个岛国的治国经验可以复制的。
再继续大胆想象一下,也许之后会象欧洲一样造成政权分裂的情形,也许对于亚洲的文明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东方和西方,最大的区别是东方一直是一元化的文化,中国的官僚文化、文官执政,让中国的体力变得虚弱无比,清兵入关后,那么轻易地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西方却是多元文化,在日耳曼民族、维京人(北欧人)和罗马帝国的后裔之间撕扯,加之盎格鲁散克逊人、阿拉伯人等等,而国王的权利也一直在和教皇的权利中相互对峙和制约。
回想小时候上的历史课,在评价清兵入关时候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一方面悲愤地说清兵是侵略,一方面说努尔哈赤的贡献是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统一真的那么重要么?还是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给那一段历史中的汉族使劲挣回一点可怜的面子呢?
有人说,汉族最后同化了满族,这个说法后来被批为阿Q胜利法,确实如此,不过,统一真的那么重要么?除了巩固了既得利益群体的地位和长久的利益,还有什么?
于是,我在历史中再一次眩晕了。
最近读书:
《极简欧洲史》、《菊与刀》、《房龙地理》、《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