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敬善寺门口的力士塑像,头顶的石缝间生长出一丛野花,为力士像添了些许生气

另一力士造像



摩崖三佛,高7.3米,宽16.85米,进深8米,一个依山凿石敞开式的露天造。
摩崖三佛龛雕凿于唐武周时期(684-704年),七尊像并列,主像弥勒佛居中,高约6米,着敷搭双肩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台座上,左手平伸抚膝,右手伸展于胸前,面容丰满圆润。二佛坐于两侧,左侧的着敷搭双肩袈裟,右侧的桌通肩式袈裟。在三佛之间还雕有两尊胁侍立佛,外侧正壁角隅,尚有两个造像毛坯。整座佛龛给人的印响似乎是尚未完工,除本尊弥勒佛之外,其他六尊都只雕出了身躯,有的已磨光,有的仅呈半成品,有的才凿出石胎便中途废弃。没有完工的造像也许是一种缺憾的艺术,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为后人研究古代艺术创作过程提供了最好的蓝本。
摩崖三佛,其实是武则天自命弥勒化生,为其统治的合法性造势

在这个位置,可以看对面的香山寺全景,香山寺下的洞窟即为伊河对面的东山石窟


万佛洞位于西山中部北端,开凿于唐永隆元年(680年)。

与潜溪寺一样是一座典型的净土宗“西方三圣”造像石窟,
值得欣赏的是,在两壁还雕刻有12个伎乐人,她们又分为乐伎与舞伎。
舞者衣带飘逸,体态轻盈、舞姿翩翩;乐者或吹、或弹、或奏,所执的乐器有笙、笛、萧、筝、箜篌、琵琶、钹、细腰鼓、击板等,均为唐代流行的传统乐器。
石窟顶部,雕有莲花藻井,在莲花周围书刻着一圈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

因洞内满刻15000尊小佛而得名。

石窟侧面的观音菩萨立像,雕工十分细致唯美。
据同行的一位广州美院壁画专业的朋友介绍,大型石窟造像,往往更加中规中矩。
相反,小造像的神态,姿势,衣着细节,倒是更能体现出工匠的创造力与功力。

窟外的力士造像与众多小佛龛




石窟侧面的细致造像


石窟开凿于唐咸亨三年(672年),至上元二年(675年)12月30日完工,前后历时三年九个月——虽然耗时不长,但宏大的规模超过了龙门所有的石窟。它将整座山体劈成南北宽约36米,东西进深约40米的门形崖面,然后依崖造像,雕凿而成,据说为了开凿奉先寺,武则天还曾专门施脂粉钱二万贯助建。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历经千年,佛的眼神依旧犀利。

菩萨,天王与力士



佛右侧的天王、力士像已部分毁损,但仍不难窥见其气势。
如此大型石窟,观者自然只能一律保持仰视。


奉先寺9尊巨大的雕像沿崖壁一字铺开,布局严谨,协调均称。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

在如此陡峻的山体上开凿洞窟,雕刻佛像,其工程之浩大,不难想象

古阳洞,这是一座在天然溶洞基础上修凿的大型敞口洞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一直到北齐武平六年(575年)才完成,前后历时80多年。


两侧有浮雕的佛教传说故事。
著名的魏碑体“龙门二十品”,也在古阳洞中

药方洞,凿于北魏晚期,经北齐直到唐代初年,前后历时长达200多年,是龙门石窟中唯一有北齐造像的较大石窟。
洞高约4米,宽3米多,进深4米多,洞门上方刻一石碑,原为北齐年间的造窟碑,后被磨光,重刻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石碑两边刻有翩翩起舞的飞天。
洞口两侧还雕有八角莲柱,洞外各刻一刚劲雄健的力士,均是6世纪初北齐的作品。

龙门山山体,便是各类大小石窟

从伊河东岸,看奉先寺,


伊河对岸,可观西山石窟全景

特别鸣谢艺龙旅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