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母校东南大学110周年校庆,生日大宴在6月2日,没去凑热闹,挑第二天回母校看看。
东南大学于1902年建校以来,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兴衰。
从三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20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1988年再度更名为东南大学。

校庆也正当毕业季,大礼堂前拍毕业照的学子

毕业典礼,“扔帽子”戏法,10年前的我们还没有这个仪式

礼堂前合影的两位女生

1930年建成的大礼堂,始终是东大的象征与标志。
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新金计康号营造厂建造。
主立面采用欧洲文艺复兴式构图,底层开三门做入口,二、三层立面用四根爱奥尼柱,檐口之上做山花。
建筑各部分如基座、脚线、柱式、穹顶和整体比例均十分出色。
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礼堂。

屋顶采用钢结构。礼堂内部,被称为铜顶大礼堂的“铜顶”

尤其可贵的是它内部的三层观众席,上部两层出挑极大,反映当时在结构计算与施工方面的巨大成就,

从舞台上拍礼堂内景

礼堂内留影的学子

礼堂内的楼梯设计,颇显宽敞豁达

礼堂西南侧,为近年新建的“吴健雄纪念馆”。这位诺贝尔奖级别的女校友,获得了科学界极大的殊荣。
她的生平,她的荣誉,甚至她的日常用品与办公场景,如今都回到了以她为荣的母校。

校园西北角梅庵前的“六朝松”,是金陵48景之一。
相传为1500多年前的六朝遗物,由此得名。据说当年梁武帝亲手将此树植于宫苑之中,隋军灭陈之后将建康城邑宫苑全部平毁,而此树却自兵火中幸存至今。明朝国子监就建在这株六朝松所在的南朝宫苑旧址上。
民国初年,在明国子监旧址上又建立起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后来国立中央大学的滥觞。因此,这株六朝松成为南朝文脉流传千年、历丧乱而不息的象征。东大也传承了六朝松的精神。

体育馆建筑一角

体育馆建筑正面
20年代中国大学最著名的体育馆之一。1921年郭秉文主政东南大学时筹建,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面积2317平方米。该主楼耗资6万银元,游泳池及配套设备4万银元,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
体育馆建成后,不仅作为体育健身之所,亦为集会、讲学之处。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
也就是说,没有大礼堂之前,这座体育馆就是东大的大礼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座建筑其实是东大礼堂的老前辈。

体育馆一角

这栋民国风格的建筑,也成了毕业学子的留恋之地

校园的小径

礼堂西南侧还有一栋老图书馆,在东大的中轴线上与建筑系的中大院呈对称格局。
南京高校的建筑风格,其实颇有一些意思。
作为民国国立大学的东南大学,当时的建筑风格均采用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校园内随处可见欧式建筑,如同一个欧洲小镇。
相反,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前身则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其建筑风格则更多采用的是中国古典建筑风格,雕檐翘角,如同中式园林。

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时向社会募捐图书馆经费,经校长郭秉文奔走,终获江苏督军齐燮元捐助,独资建馆并置配套设备。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耗资16万银元。建成后,以齐父之名命名为孟芳图书馆。张謇题匾。其两翼及书库,系1933年扩建,总面积3813平方米。
图书馆建筑造型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比例匀称,构图稳实,风格隽雅,入口爱奥尼柱廊及墙面装饰细部极为精美,是国内近代建筑的优秀作品。

图书馆墙角下盛开的花,为百年老校的华诞送上祝福

同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中大院。爱奥尼柱是其最典型的建筑特征。

中大院原名生物馆。1929年落成,面积2321平方米,造型为西方古建筑风格。门前矗立四根爱奥尼柱,与上部山花联成一体,和图书馆相仿,且两楼东西呼应,相得益彰。自南高至中大,为生物学系办公楼,我国生物学鼻祖秉志教授曾在此楼办公。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为院办公楼所在地。1957年扩建两翼1728平方米。以学校历史上曾为中央大学,遂又更名为中大院。现为建筑学院所在地。

健雄院
曾名口字房、科学馆、江南院。口字房始建于1909年,楼二层,作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用。1923年毁于火灾。后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于口字房原址合资兴建科学馆。1924年破土,1927年建成,面积5234平方米,为培养理科人才重要基地。数十年来,师生中仅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便有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李四光、童第周等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吴健雄亦曾就读于此。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为纪念并入部分系科的江南大学,科学馆更名江南院。1992年学校九十华诞,更名为健雄院。现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在地。

大礼堂前的学生

走在林荫道上的毕业生

校园一角的房顶上,东大的学子们又何尝不是在跃跃欲试、振翅而飞的鸟儿?
祝愿学弟学妹们好前景,也祝愿母校人才辈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