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哪儿?
随着心智的成熟,对佛慢慢产生了更深的疑惑,“为什么一些行恶的人敬佛了,没有得到好结局?而一些行恶的人不信奉佛,却也没怎么样?”,“为什么很多人不信奉佛,日子始终幸福康健,而一些善良、本分的人那么侍奉佛,还是穷困潦倒、无所成就呢?”,“西方比我们富有,难道是基督教比佛教好吗?”,“信奉了佛就应该是看淡世事、无欲无求吗?”,“无欲无求我们会快乐吗?”,人们把这些疑问解释为“命”,解释为轮回,可命又是怎么回事?难道人一出世“命”就把我们的人生定格了吗?咳!真是弄不清理还乱!虽然不明白,可无助的时候内心却还是油然的向菩萨祈祷,保佑自己吧!也许这就是信仰吧,但这是无知的信仰、被动的信仰。不知道是什么,又何来的喜欢、信奉呢?
原来佛陀从来没有说过他会无所不在的庇佑我们,只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从何而来?根源在哪?如何解脱?佛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做才会成为佛?这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的《十二因缘》《四圣谛》和《八正道》,也是佛教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说的是人生的苦起源于无明(就是无知、不明白),苦不断升起的原因是欲望的结果,确切的说是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私欲的结果,建立在真正明了基础上的欲望是不会痛苦的,是快乐的。比如:为了钱、权而做官终究是痛苦的,为了造福大众去做官是幸福的;以赚钱为目的的企业家终究是痛苦的,以振兴民族经济为理想的企业家是快乐的;为了使众生明白从而脱离痛苦的上师才是真正的上师、才是幸福的,为了满足私欲让众生不明白、盲从盲信的上师甚至不应该称之为佛弟子、终究也是痛苦的。
佛教的《八正道》极为经典,经典就是经典在“正”字上面,国学的道教经典总是被误读,原因就是没有把握住老子的”道”阐述的是“正道”,而佛教遭遇误读也是因为人们没有把握住“正道”,亦或为求私欲有意的避开“正道”。
《八正道》论述的是灭苦的途径,修行的方法,就是成为佛的办法,核心内容是:“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依照这八个方面我们可以勾勒出佛的形象,“正”字表明他是一个不为私欲、正直的、积极向上的人;正见解表明他是一个明白的人、是能够跳出圈外为圈内人指点迷津的人;正思想表明他是一个具有高尚精神世界的人;正语言、正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时刻都在传递正能量的举止文明的人;正职业表明他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有意义的人;正精进表明他是一个不断积蓄正向能力,不断进取的人;正意念说明他是一个不偏离正道,坚守信念的人;正禅定同时又说明他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成熟的、专注的人;其实这就是佛,永远都在为他不为己的、洞察世事的、积极有为的人。在同一位居士探讨到这的时候,我恍然的赞叹道:原来真正的佛家弟子,修行得道后一定会是两种人,一种是为了传承、光大佛教,解大众于痛苦的真正的上师;另外一种则是真正的事业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