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寄宿制小学情况汇总

(2015-08-27 17:34:59)
标签:

小学生住校

成都寄宿学校

成都寄宿小学

分类: 小学学习

孩子上小学,但是家长又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接送孩子上下学。于是,很多小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了寄宿生涯。成都市哪些小学可以住宿?美博小编为您整理归纳,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成外附小

需要住校。该校在一、二年级都加强了生活管理,每个班级除配备生活班主任以外,还有生活阿姨照管孩子,晚上还有通宵巡查的值班老师,帮孩子盖好被子,及时发现尿床的现象。如果您的孩子有这些现象,建议您要注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入学后还可以把自己孩子的情况告诉生活老师,以便学校更好地进行管理。

龙江路小学南区

住宿的条件不错,床非常新,都是全实木的。上下床那里是楼梯,非常安全。一个房间4个孩子,每个房间的有独立的卫生间。有意思的是,每2个房间在卫生间那里是可以相通的。宿舍有空调,有独立的行李箱。生活老师每天打扫卫生,整理。非常干净整洁。住宿楼里还有小的阅读室,有棋牌室,有电视。让住宿的孩子可以阅读、可以博弈、也可以看电视。

【收费标准】

一、学费:住读生 :每生47000元/年 ;走读生 :每生35000元/年。

二、住宿费:每生3600元/年

三原外国语

学校采用全寄宿制管理,生活管理规范化是三原外国语六大教育特色之一。宿舍一般是8个孩子住一间有专门的生活老师负责孩子的生活琐事以及宿舍卫生管理。宿舍楼装修很漂亮可爱,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早上会组织体育锻炼,加强孩子身体素质。有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级营养师为孩子们定制营养套餐。在这里完全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生活能力。

七中嘉祥

该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式学校。学校为学生准备了校服及床上用品,学生只需带换洗衣服、鞋袜、牙膏、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在学生寝室,每位同学备有一个衣柜,学生可不带衣箱。学校伙食分主餐和间餐,营养配餐,饮食规律营养。在校园内安装有电话,家长不能让孩子带手机入校。且学校为培养俭朴的生活作风,要求孩子不带贵重物品到校。

川师附小

学生宿舍通风和采光都相当好,有4人间和6人间(但是还是有可能出现男生很多人一间的现象,具体数目不清楚)。但是学校规定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许带到寝室做,晚自习之前就必须交作业,没完成是要挨罚的哦(肯定不是体罚 )并配备了生活老师,24小时跟家长联系。分为走读班和住校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独立,这点比较好。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回家也洗。床上用品也每月轮流带回家洗。

盐道街小学

学校推行寄宿制教育。学生公寓管理规范、服务精细、设施齐备、制度完善、环境舒适公寓文化浓厚。学校为住校生配备了专门的生活老师,并定期关爱低年级住校生,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好评。

成都实验小学

    学校实行寄宿制。学校住宿环境良好。住宿费上限控制标准,按宿舍类型划分为:未改建的每生80元/期,1998年后改建的为200元/期,1998年后新建为350元/期,公寓化管理的为600元/期。

七中实验小学

    按照国家级示范校的标准设计建造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寄宿制学校只接受住校方式,哪怕你的房子只有一墙之隔,不允许走读宿舍8个人一个寝室,一年级16个人配一名生活老师。早上7点起床,晚上8:50熄灯就寝。

    孩子住校能够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许多家长也担心孩子上小学就开始住校会不会太小,不放心。下面将一些家长担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小学住校,家长担心的几个问题:

1、一年级的孩子住校,生活不能自理,家长不放心,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吗?

   答:家长您好,自理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一项能力。送孩子到寄宿学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新入学的孩子,都会在生活老师的帮助下,很快学会自理能力,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孩子住校,希望您能够多多配合学校,在家里也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2、一年级孩子晚上睡觉时有打被子、尿床等现象吗?

   答:有个别的孩子的确有晚上打被子、尿床等现象,一般寄宿学校都会在一、二年级加强生活管理,有生活阿姨照管孩子,晚上还有通宵巡查的值班老师,帮孩子盖好被子,及时发现尿床的现象。如果您的孩子有这些现象,建议您要注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入学后还可以把自己孩子的情况告诉生活老师,以便学校更好地进行管理。

3、长期住校,家长与孩子沟通少,缺乏感情交流怎么办?

   答:教育专家认为,学校教育不可能替代亲情对童心的滋润。如果孩子住校,建议家长一定要多方面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跟老师沟通,及时跟孩子交流。每个周末,一定要多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以增进亲情和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帮助。(提醒:万不可因此就溺爱孩子,一定要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