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美博豆芽君
美博豆芽君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82
  • 关注人气:1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学生沟通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2015-08-01 17:38:35)
标签:

与学生沟通

如何与孩子沟通

沟通技巧

分类: 教育热点

美博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专家李鑫

与孩子的沟通是一门学问。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才会发现是有难度的。要跟随孩子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孩子进行沟通,才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改变,可能会有很多需要补充或弥补的地方。现仅就与孩子沟通的要点作简要阐述,希望给予各位家长一点启发或协助。

对于我本人来说,由于职业习惯(曾担任美博教育素质课老师),更习惯把父母口中的“孩子”称为“学生”。而不同于一些家长或老师的称呼方式,把孩子仅称作“孩子”,或者另外一些包含个人意义的特殊称谓。因为将孩子称为“学生”,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肯定,寓意孩子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在她/他尚未成熟的时候,对于他来说,自己还是个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便是学习,无论他关注的是什么内容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个提醒,自己只是孩子的一个老师。既然我们允许孩子有所不会,那么我就必须接受自身的有所不会的局限。因为至少在我来看,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

一、沟通与交流是孩子成长中所必须的环节;

作为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随时随地都面临着与人交流的需要。但是我们不是原始人,我们满足自己需要的方式已经进化到了“用语言交流”,因此“语言”或者说“沟通能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掌握的,必然是用语言沟通的能力。虽然语言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是灵活的掌握这项技能却是每个人不得不掌握的技巧。很多时候,我们很难说人生不是一种无奈,但对于这种无奈,似乎除了接受并努力的去适应,我们很难找到其他的方法来应对了。

书归正传,当我面对一个年龄还比较小的孩子的时候,如果他想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我必须不满足他。比如在我之前的教学当中,面对一个刚进入学校不久并且非常不爱说话的学生,我用了一种看似更粗暴的应对方式。

对于那个沉默寡言的学生,有一次,我拿走了他的书,可能他是怕丢了书,回到家里会感受父亲的棍棒教育,所以一直将我追到了厕所附近,我还是把那本书高高的举起,举到了他无法伸手够得到的位置,然后反复和他说:“你说话,老师就把这本书还给你”,慢慢的孩子的反抗渐渐柔和下来,因为他意识到了,简单的反抗是没有效果的(因为用手够不到,他跳了几次就不跳了,然后一直用自己的拳头打我的肚子,当然他打人的力度对我来说完全不值一提),最后,他终于开口,低声说让我把书还给他。我让他又重复了两次,才把书还给了他。之后这个学生慢慢变得开朗,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我并不担心这个学生会生气,我希望他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别人才能够更加理解他。因为与学生沟通首先不是顺着他,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其次,也并不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说教,这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比较有效果的做法是先观察学生的举动,然后见机行事,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毕竟,可道之道都不是真正的道嘛,也许真正的道都是不可说的吧。

二、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心态要平等但又高于学生; 

我们都知道,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基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机会。在对某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首先应该有的态度是亲和、尊重,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位置上。牢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和谐的发展个体,在师生交流的关系中,学生首先是思考者,然后是老师提议的参与者,而绝不是被动的服从者和接受者。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但是,这种关系又不是完全的对等。因为如果双方的关系是完全的对等的话,那就很难存在授课与学习的关系了。所以,老师必然有高于学生的地方,就比如我上素质课,当学生刚刚经历了考试不久的时候,我会让学生把自己对于这次考试的感想报告给我听,然后由我来帮助他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好与坏的具体分析。通过交流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时候,老师成了学生信赖的对象。这样做能为下一次考试获取和积累足够的经验。

三、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分为言语交流和非语言交流;

(一)言语的交流。很容易理解,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这种交流的基本目的是与学生分享情感进而达到心灵交汇。泛泛而论,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保持学生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当然,最需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感受、尊重和理解的那份渴望的尊重和恰当满足。 

(二)非言语交流。这是与学生交流的,更重要的形式。留心观察学生的非言语交流方式,对于理解学生当下的状态很必要。 而对于学生来说, 动作比语言更难以理解,但是却更容易表达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爱护、肯定。所以,对于老师来说,是更加有难度的。一般来说,老师的身体接触,老师的抚摸、拥抱、蹲下与个头偏低的学生交流、看着学生的眼睛倾听他们说话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更直接的表达,稍有不慎,有可能会使学生会错意,变成了一个“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尴尬之举。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定要谨慎。往往非语言形式的交流能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老师的态度。

而在家中, 父母往往已经习惯了自己讲孩子听,总认为自己讲的是有价值的,而对孩子的见闻、 感受等缺乏共鸣, 所以很少有真正的双向交谈。我想,老师们都要谨记,我们不是孩子的父母,但却需要有一颗父母的心。

四、时常反思自己的交流用语;

语言是老师与学生沟通和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老师的语言内容和方式, 表现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影响孩子行为甚至将来的心理发展。因此,老师们在与学生沟通时,千万注意以下相关的言辞:

(一)责难,对人格进行攻击的语言。例如:“你应该知道这些! 一点都不懂道理!”、“你怎么连一点脑子也没有?”、“不许这样!”、“你这个小孩真少有!”等;

(二)轻视和嘲弄的语言。例如:“你真像个小少爷!”、“这个都干不了,你还能干什么?”等;

(三)评论和刺激自尊心的语言。例如:“你能不能老实一点, 怎么像个猴子一样?”、“你可别把我给惹急了。”、“你的耳朵长哪儿去了, 我叫你都听不见!”等;

(四)说教和指示性的语言。例如:“别插嘴, 真不懂礼貌! ”、“好孩子是不这样做的。”、 “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不许把脏东西放在这儿, 听见没有?”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类语言强调孩子的缺点,攻击孩子的人格和自尊,使孩子心理上产生许多消极影响。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语言,对于这些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语言,教师不妨变一种说法:“时间来不及了,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玩具收得更快些!”、“如果再轻一点,就不会影响别人休息了!”、“你一定很想跟他道歉, 是吗?” 等。这些语言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了解 “我”该怎么做,减少抵触情绪,也更加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