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赏析小说艺术手法
(2014-08-21 11:13:20)
标签:
人物小说技巧艺术手法情节 |
分类: 高中学习 |
1.《考试说明》对赏析小说艺术手法有何要求?如何理解这一要求?
答:赏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考试说明》对此分别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中作了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高考小说艺术手法题的命题有什么特点?
答:小说的表达技巧很广泛,很复杂,可考的技巧很多,如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人物塑造手法等。高考小说考查则是以塑造人物的表达技巧为重点的。
知识储备 小说表达技巧一览表
【表达技巧】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 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述 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叙述方式 】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人物描写 】
直接描写“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1)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 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
②深化主题。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烘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借助物象烘托、借助环境烘托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主要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提供故事背景;②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④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情节设置。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考点解析
1.常见题型
(1)分析具体句(段)的表现特色。典型试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典型试题: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3)赏析画线句子。
典型试题: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4)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
典型试题: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5)文中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典型试题: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6)分析组材的详略艺术。
典型试题:小说为什么对XX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
2.答题要点
(1)步骤和模式:
①步骤:第一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二步,结合文章中的实例,表达了什么内容;第三步,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②模式:艺术手法+具体内容+艺术效果。
(2)相关要求:一定要注意文章对人物自身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等;更要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技巧及环境衬托作用,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
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一般要紧紧扣住小说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作答。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这样全盘考虑,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