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两宋时期衢州文科进士初探

(2020-09-27 11:15:32)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史

两宋时期的衢州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众多进士的出现就是明证。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之分。而其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正因为进士一科在宋代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宋衢州文科进士的数量、结构、地域、姓氏等情况的分析,来解构两宋时期衢州的发展状况。

(一) 两宋衢州进士总数

两宋衢州籍进士的总数,历来统计数字各异。明天启《衢州府志》记载有605人;清康熙《衢州府志》记载有537人①;雍正《浙江通志》记载有558人。笔者根据民国《衢县志》、民国《龙游县志》、清同治《江山县志》、清光绪《常山县志》、清乾隆《开化县志》五种地方志,结合明天启《衢州府志》、清光绪《衢州府志》、雍正《浙江通志》的相关记载,共记载进士742人。由于历代记载的缺漏、误载、同人不同名以及年号、科名误载等情况,笔者参考以上各地方志及其他资料进行了校对,有以下情况者不列入统计:

1、 外地进士,错列入衢州进士者。如柴成务,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②而《天启府志》将其列为衢州江山人。考柴成务中进士是在开宝元年(968),而当时衢州地区尚属南唐管辖;尽管当时也有部分南唐人士前往汴梁参加科举考试,但能中状元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宋史》记载柴成务的父亲柴自牧也是进士出身,但衢州地方志对此却无记载。又如魏矼寓居常山,并非常山人,其子魏钦承、魏钦绪等也不是常山人。常山县志按惯例将寓居者也列入,有误。又如赵时礻仑、赵希瀞等人,省志将其作为淳安人。考虑到省志对所载进士籍贯的通盘考虑,故从省志,不列入统计。

2、 县志、府志、省志中只有一种书有记载者。如汪允师、吴恕等人,仅有西安县志一种地方志有记载,其他省志、府志均无记载,为严格统计范围,因此不列入统计。又如汪文、江汝锡等人也是类似情况。

3、 科名无考者。如慎知礼、徐庸、蔡望等人,科名、中进士年代等情况无考,也不列入统计。

4、 未列入正式科次者。考两宋科举,共计118次,也就出了118位状元。③因此凡不在这118次科名之列的进士都是有疑问的,这种现象在地方志里有不少。如毛大亨、汪贤、汪隆、徐忠兴、江汝平等五人地方志记载为政和六年(1116)程瑀榜。考其前后科次,前有政和五年(1115)何栗榜,后有重和元年(1118)王昂榜,而且三年一次很有规律了,政和六年(1116)程瑀此榜有疑,故不列入统计。又如大观四年(1110)张纲榜、宝祐三年(1255)徐用儒榜等科次均属于这类情况。

5、 名字相近,疑为同一人,故重复者。中国人重名现象严重,科举考试中也会有重名的现象发生。天禧三年(1019)王整榜时就出现了睦州、衢州各有一位叫王言的进士。④为防止冒籍,科举考试要求表明乡贯,如衢州王言、睦州王言等,因此对于同一地区说,同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由于历史上的错误和疏漏,加上版刻途中的错漏和不规范用字,往往造成同人不同名。如徐柔和徐知柔,江澈和江徹,江士龙和江士隆等等。

综上所述,以上五种情况,合计109名进士不列入统计,具体名单见附录一。由此两宋时期衢州地区实有进士数为633人。⑤具体名单见附录二。

633名进士,对于两宋时期的各州府来说,不算少了。贾志扬在其著《宋代科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中有一个表,记录了两宋时期两浙路14州的进士人数,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当时的情况。

两宋时期两浙各州进士人数表
——表26,根据地方志编制,名次为笔者加

就江浙一带而言,北宋时期衢州的进士人数仅次于常州,名列两浙路第2位,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南宋以后,衢州进士的增长幅度远低于毗邻地区,处于中等水平,名次也跌落至第8位;就整个两宋时期而言,衢州的进士总人数只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名列第6。

注解:①现存《康熙府志》有缺页,缺开禧元年(1205)—嘉定十年(1217)诸科进士名单。故同为府志,康熙府志进士人数远少于天启府志。

②见《宋史》306卷《柴成务》传

③傅璇琮、龚延明撰编的《宋登科记考》,周腊生的《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1996)等书均认为:两宋(960-1279)319年历史,共举行过118次考试。

④方勺.泊宅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⑤慎錡、慎镛两人,均为西安县志据慎氏谱所补。考慎氏一族五代以来是西安的名门望族,北宋一个进士也没出是难以想象的。两人中进士年代分别在1008、1024年,离南唐灭亡(975年)并不远;西安县志还记载慎知礼(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具体科名无考)、慎从吉(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具体科名无考)中进士,从时间来说有承前启后的关系;故综合考虑将前两人列入统计。


(二) 两宋时期衢州进士时间分布

北宋沿袭唐五代的做法,于建隆元年(960)二月首次开科取士。太宗开宝八年(975),南唐归降,浙江地区开始参加中央的科举考试。也正是从太宗朝开始,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逐步得以改进、完善、成熟。太平兴国八年(983)王世则榜开始将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称“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并赐宴琼林苑,以后遂成制度。 两年后的雍熙二年(985)梁灏榜西安人徐泌成为两宋时期衢州地区首位进士。淳化三年(992)孙何榜开始实行考卷密封糊名制,考试制度进一步得以规范。

两宋时期,起于960年,终于1279年,共计319年,共开科118次。再细分起来,北宋(960-1127)167年间共开科69科,其中自雍熙二年(985)西安人徐泌中进士以后,共开科50科;南宋(1127-1279)152年间共开科49科。两宋时期衢州进士科次分布具体如下表:

两 宋 时 期 衢 州 进 士 科 次 分 布 表

皇帝 时代 年号 年代 榜名 人数

太宗 976-997 雍熙二年 985 梁灏 1
端拱元年 988 程宿 1
端拱二年 989 陈尧叟 0
淳化三年 992 孙何 2
4科 合计 4

真宗 997-1022 咸平元年 998 孙仅 0
咸平二年 999 孙暨 1
咸平三年 1000 陈尧咨 0
咸平五年 1002 王曾 1
景德二年 1005 李迪 0
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姚晔 2
大中祥符二年 1009 梁固 0
大中祥符四年 1011 张师德 0
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徐奭 2
大中祥符七年 1014 张观 0
大中祥符八年 1015 蔡齐 2
天禧三年 1019 王整 3
12科 合计 11

仁宗 1022-1063 天圣二年 1024 宋郊 2
天圣五年 1027 王尧臣 5
天圣八年 1030 王拱辰 1
景祐二年 1035 张唐卿 6
宝元元年 1038 吕溱 6
庆历二年 1042 杨寘 7
庆历六年 1046 贾黯 4
皇祐元年 1049 冯京 10
皇祐五年 1053 郑獬 5
嘉祐二年 1057 章衡 7
嘉祐四年 1059 刘辉 3
嘉祐六年 1061 王俊民 2
嘉祐八年 1063 许将 2
13科 合计 60

英宗 1063-1067 治平二年 1065 彭汝砺 3
1科 合计 3

神宗 1067-1085 治平四年 1067 许安世 3
熙宁三年 1070 叶祖洽 4
熙宁六年 1073 余中 9
熙宁九年 1076 徐铎 2
元丰二年 1079 时彦 8
元丰五年 1082 黄裳 10
6科 合击 36

哲宗 1085-1100 元丰八年 1085 焦蹈 8
元祐三年 1088 李常宁 8

元祐六年 1091 马涓 4
绍圣元年 1094 毕渐 7
绍圣四年 1097 何昌言 9
5科 合计 36

徽宗 1100-1125 元符三年 1100 李釜 16
北宋 崇宁二年 1103 霍端友 13
北宋 崇宁五年 1105 蔡嶷 9
北宋 大观三年 1109 贾安宅 9
北宋 政和二年 1112 莫俦 10
北宋 政和五年 1115 何栗 13
北宋 重和元年 1118 王昂 14
北宋 宣和三年 1121 何涣 11
北宋 宣和六年 1124 沈晦 7
9科 合计 102

皇帝 时代 年号 年代 榜名 人数

高宗 1127-1162 建炎二年 1128 李易 10
绍兴二年 1132 张九成 8
绍兴五年 1135 汪应辰 2
绍兴八年 1138 黄公度 6
绍兴十二年 1142 陈诚之 7
绍兴十五年 1145 刘章 8
绍兴十八年 1148 王佐 8
绍兴二十一年 1151 赵逵 6
绍兴二十四年 1154 张孝祥 7
绍兴二十七年 1157 王十朋 13
绍兴三十年 1160 梁克家 7
11科 合计 82

孝宗 1162-1189 隆兴元年 1163 木待问 8
乾道二年 1166 萧国梁 13
乾道五年 1169 郑侨 4
乾道八年 1172 黄定 13
淳熙二年 1175 詹骙 11
淳熙五年 1178 姚颖 12
淳熙八年 1181 黄由 8
淳熙十一年 1184 卫泾 14
淳熙十四年 1187 王容 11
9科 合计 94

光宗 1189-1194 绍熙元年 1190 余復 15
绍熙四年 1193 陈亮 7
2科 合计 22

宁宗 1194-1224 庆元元年 1195 邹应龙 15
庆元五年 1199 曾从龙 16
嘉泰二年 1202 傅行简 7
开禧元年 1205 毛自知 11
嘉定元年 1208 郑自诚 11
嘉定四年 1211 赵建大 10
嘉定七年 1214 袁甫 9
嘉定十年 1217 吴潜 22
嘉定十三年 1220 刘渭 4
嘉定十六年 1223 蒋重珍 2
10科 合计 107

理宗 1124-1164 宝庆二年 1226 王会龙 2
绍定二年 1229 黄朴 0
绍定五年 1232 徐元杰 9
端平二年 1235 吴叔告 6
嘉熙二年 1238 周坦 3
淳祐元年 1241 徐儼夫 5
淳祐四年 1244 留梦炎 4
淳祐七年 1247 张渊微 6
淳祐十年 1250 方逢辰 3
宝祐元年 1253 姚勉 4

宝祐四年 1256 文天祥 10
开庆元年 1259 周震炎 2
景定三年 1262 方山京 8
13科 合计 62

度宗 1164-1174 咸淳元年 1265 阮登炳 0
咸淳四年 1268 陈文龙 9
咸淳七年 1271 张镇孙 4
3科 合计 13

恭宗 1174-1176 咸淳十年 1274 王龙泽 1
1科 合计 1
985年后北宋共开考50科,总计进士252人,南宋共开考49科,总计进士381人


如表中所见,我们可以从中管窥衢州进士的时间分布。整个北宋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太宗雍熙二年(985)——真宗天禧三年(1019),总计16科,占整个北宋50科的三分之一弱。这一时期衢州进士每科大多在3名以下,甚至有7科无1人中进士。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在太宗和真宗两朝,科举考试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对来说录取名额也较少。如真宗朝开了12科,共取进士1711名(据《宋史研究集刊》第89页),平均每科142.6人,衢州有2-3名进士就不错了。

第二阶段:仁宗天圣二年(1024)——哲宗绍圣四年(1097),总计25科,占整个北宋50科的一半。这一时期衢州进士数量大大增加,不在会有某科无人中进士的局面出现,每科少则2-3人,多则8-9人,最多的元丰五年(1082)科中了10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录取数量的大增。仁宗朝开了13科,共取进士4615名(据《宋史研究集刊》第89页),平均每科355人,衢州平均每科也有4.6人,每科衢州进士的比重达1.296%。神宗朝开了6科,共取进士2215名(据《续通鉴》卷65及《文献通考·选举志》),平均每科369.2人,衢州平均每科高达6人,每科衢州进士的比重达1.625%。神宗熙宁十年(1077),衢州商税两浙路14州名列第二,在全国也排在第12位。(《宋会要》食货一六)经济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哲宗朝开了5科,共取进士2603名(据《续通鉴》卷65及《文献通考·选举志》),平均每科520.6人,衢州平均每科7.2人,每科衢州进士的比重达1.383%,略有回落。这于哲宗即位后新法被废,衢州经济回落不无关系。

第三阶段:徽宗元符三年(1100)——宣和六年(1124),总计9科,占整个北宋50科的五分之一。这一时期衢州进士数量进一步增加,大多科次在10人以上。这一时期正处于徽宗朝,9科共取进士6061名(据《文献通考·选举志》),平均每科673.4人,衢州平均每科高达11.3人,其每科衢州进士的比重达1.678%。可见衢州的文化水平仍然在缓慢发展。

宣和二年(1120),方蜡起义军攻陷衢州城,城内房屋在战火中遭受严重破坏(1991年版《衢州市志·大事记》第3页)。衢州中进士人数也从重和元年(1118)14人,降至宣和三年(1121)11人,宣和六年(1124)7人。战乱的破坏,在随后的岁月中日益显露出来。

整个南宋时期,大致可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宗建炎二年(1128)——绍兴三十年(1160),总计11科,占整个南宋49科的22.44%。这一时期正处于高宗朝,11科共取进士4506名(据《续通鉴》及《文献通考·选举志》),平均每科409.6人,衢州平均每科达7.45人,其每科衢州进士的比重达1.819%。尽管处于改朝换代时期,但由于远离战乱,衢州的文化并没有走向衰退;但这种增长,主要应该归结于近畿之便;由于宣和二年(1120)方蜡起义军的侵扰,再加上建炎三年(1129)的苗刘叛乱(《宋史·胡唐老传》),绍兴年间的芝溪余寇(《嘉靖衢州府志》)的破坏,衢州的经济文化已经走向衰退。可见战乱是衢州经济文化走向衰退的首要原因。

第二阶段:孝宗隆兴元年(1163)——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总计21科,占整个南宋49科的42.86%。
这一时期,主要在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其中孝宗朝,9科共取进士4066名(据《文献通考·选举志》),平均每科451.8人,衢州平均每科达10.44人,其每科衢州进士的比重达2.31%。其中光宗朝,2科共取进士953名(据《文献通考·选举志》),平均每科476.5人,衢州平均每科达11人,其每科衢州进士的比重达2.308%。其中宁宗朝,10科共取进士4768名(据《续通鉴》及《文献通考·选举志》),平均每科476.8人,衢州平均每科达10.7人,其每科衢州进士的比重达2.244%。虽然衢州平均每科仍在10人以上,但其比重在明显下降。宁宗嘉定十年(1217)衢州进士破记录的达到了22人,嘉定十三年(1220)后就一落千丈。

嘉定三年(1210)五月,衢州大水,城毁五分之一(1991年版《衢州市志·大事记》第3页)。自然灾害对文化的影响是长远的。十年后,嘉定十三年(1220)后,衢州进士人数一落千丈就是明证。
第三阶段:理宗宝庆二年(1226)——恭宗咸淳十年(1274),总计17科,占整个南宋49科的34.7%。这一时期,主要是理宗、度宗、恭宗三朝,衢州进士人数大幅度下降,甚至又出现了两科衢州无人中进士(绍定二年1229、咸淳元年1265)的局面。理宗朝13科,衢州平均每科4.77人;度宗朝3科,衢州平均每科4.33人,恭宗朝1科,衢州进士仅1人。而相对应的平均每科人数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理宗朝13科,其中1科失载,其余12科共取进士6406人,(据《宋史·理宗本纪》及《文献通考·选举志》),平均每科534.8人;度宗朝3科,其中1科失载,其余2科(1268、1271)共取进士1167人,(据《宋史·度宗本纪》及《文献通考·选举志》),平均每科583.5人。

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汪徐来之乱(《清一统志》);理宗中叶,范士袁平乱(《兰溪县志》);理总宗末年,詹寇之乱(《葵辛杂识》)。理宗时的大臣袁甫曾言:“道经三衢,祝臣七八年前(即宝庆年间1225-1227)假守之时,气象大异。┈及抵四明(两浙明州),则萧条之状,与三衢同。”(《蒙斋集》卷四《秘书上殿第二札子》)。理宗时期前后先后三次战乱,对衢州地区的经济文化造成巨大破坏,衢州进士人数的巨幅下降,不可避免。

从以上分析可见,就衢州进士的时间分布而言,尽管在哲宗时期一度有所回落,但整个北宋时期基本处于上升期,并在全国也是领先的;但进入南宋以后,尽管有近畿之便,但衢州并没有由此占多大的光;虽然中间一度有所发展,其进士增长幅度远不如毗邻地区;嘉定十三年(1220)后就一落千丈。
(三)两宋时期衢州进士空间分布

为进一步探究两宋时期衢州进士的状况,在时间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再在对地理分布的分析上,去研究两宋时期衢州进士空间分布状况。由于各地方志对进士籍贯的记载不尽相同,许多进士往往被不同的县列入其名单;不少进士的籍贯有二三种说法,具体见附录二。为力求统一,考虑到省志、府志对籍贯编排上的优势,因此在确定籍贯时,尽可能采用省志、府志的主张;如省志、府志有歧义,则服从多数。由此编制两宋时期衢州进士地理分布表,具体如下:

两宋时期衢州进士地理分布表

地名 北宋进士数(人) 占北宋进士的比重% 北宋进士首尾年代 南宋进士数(人) 占南宋进士的比重% 南宋进士首尾年代 进士总数(人) 两宋科举数(次) 两宋平均每科中进士人数
衢州 252 100 985——1124 381 100 1128——1274 633 99 6.39
西安县 95 37.7 985——1124 103 27 1128——1244 198 62 3.19
龙游县 12 4.8 1073——1124 74 19.4 1128——1274 86 37 2.32
江山县 64 25.4 1015——1121 95 25 1128——1271 159 69 2.3
常山县 28 11.1 1002——1118 36 9.4 1145——1262 64 34 1.88
开化县 53 21 988——1124 73 19.2 1128——1271 126 51 2.47

北宋科举数(次) 北宋平均每科中进士人数 中进士最多一科年代 中进士最多一科人数 南宋科举数(次) 南宋平均每科中进士人数 中进士最多一科年代 中进士最多一科人数
衢州 50 5.04 1100 16 49 7.78 1217 22
西安县 33 2.88 1097 7 31 3.32 1166 8
龙游县 7 1.71 1100、1112 3 30 2.47 1184 10
江山县 31 2.06 1112 7 38 2.5 1217 8
常山县 17 1.65 1079、1105 4 17 2.12 1217 8
开化县 17 3.12 1118 6 34 2.15 1195 7


从上表可见,北宋时期衢州进士为252人,西安县一支独秀,其进士人数超过整个地区的三分之一,达95人,这与当时衢州州城经济水平的一支独秀是分不开的,熙宁十年(1077)衢州州城商税占全州的87.98%(陈国灿、奚建华《浙江古代城镇史》第106页)。江山、开化作为第二梯队,两者之和接近总人数的一半,记117人;最后是常山和龙游。从每科平均进士人数而言,北宋时期开化县名列榜首,但其参加的科次较少,究其原因在于,其进士主要出自江氏家族,进士产生有阶段性。

南宋时期衢州进士为381人,江山地区迎头赶上,进士总数达95人,基本于西安县持平;龙游地区快速发展,进士总数达74人,列为第二梯队;而开化以进士总数73人,保持其第二梯队位置不变;常山进士虽然从北宋的28人增加至36人,但增幅不明显,迟至绍兴十五年(1145)才出了第一位进士,因此跌落至最后一名。

从可见各县首尾进士的时间上来看,北宋时期西安、开化最早中进士,至宋真宗时期,常山、江山县先后出了进士,但龙游县迟至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才出了一位进士,比西安县最早一位进士整整晚了88年。至徽宗末年,各县市前后也有人中进士,结束年代相差不大。

南宋时期,除常山县晚了17年才出进士以外,其余各县在南宋第一科(建炎二年1128)均有进士出现。南宋末年,受理宗时期三次大战乱的影响,淳祐四年(1244)后西安再无一人中进士。其次是常山县,但其最后一位进士出现的时间也比西安晚18年,比其他各县早10年左右。最后是龙游、开化、江山三县,最后一位进士出现的时间相差不大。
(四)两宋时期衢州进士姓氏分布

中国人是一个很讲究姓氏的民族。从姓氏去追根溯源,探求家族的发展、变迁、兴衰历程,这些家族史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重要课题。通过对两宋时期衢州进士姓氏分布状况的研究,我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对两宋时期衢州文化的状况,家族的迁徙、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两宋时期的633名衢州进士,其姓氏涉及毕、蔡、曹、柴、陈、程、戴、刁、樊、方、冯、顾、桂、郭、何、胡、黄、江、姜、蒋、景、李、梁、刘、留、卢、鲁、陆、吕、马、毛、缪、邵、沈、慎、盛、舒、宋、童、汪、王、魏、翁、吴、席、夏、徐、许、严、颜、杨、姚、叶、乙、余、虞、袁、詹、张、章、赵、郑、周、祝、邹等65个姓。

将这一名单与现在衢州的姓氏相对比(鄢卫建、刘国庆《衢州姓氏》):

万人以上的姓氏有:柴、陈、程、方、何、胡、黄、江、姜、蒋、李、刘、吕、毛、邵、舒、童、汪、王、翁、吴、夏、徐、严、杨、姚、叶、余、詹、张、郑、周、祝等33个,占65个姓氏的一半以上。

1000多年的发展,尽管有家族的迁移、战乱的侵扰,现存衢州的这些姓氏也不会完全来自于以上这些进士家族,但能够流传至今的,也足以说明这些家族仍然在衢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姓氏有:蔡、曹、戴、樊、冯、顾、郭、梁、留、卢、鲁、陆、马、缪、沈、盛、宋、魏、许、颜、袁、章、赵、邹等25个,占总数的38.46%。千人以上姓氏合计58人,占总数的89.23%。

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姓氏有:毕、桂、慎、虞等4个。百人以下的姓氏有:刁、乙、景、席等4个。
统计各姓氏所中进士人数,选出其中前21位,编制成进士姓氏分布表,具体如下:

两 宋 衢 州 进 士 姓 氏 分 布 表
通过对这前21位进士大姓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进士世家大族。
(1)西安留氏:中进士8人,北宋2人,南宋6人。从时间上来看,在1079——1244的165年间,平均21年就有一人中进士,还出了一位状元留梦炎。

(2)西安沈氏:中进士8人,北宋3人,南宋5人。在1097——1217的140年间,平均18年就有一人中进士。嘉定十年(1217)后,沈家就再也没有出过一位进士,其家族在随后理宗时期的三次大战乱中损失惨重。

(3)龙游吕氏:中进士9人,北宋4人,南宋5人(1135、1172重、1187、1256年中)。从记载来看,前5位均出自吕防一支。从时间上来看,除最后一位(1256年中)外,在1073——1187的114年间,平均约14年就有一人中进士。

(4)西安何氏:何姓有进士11人,西安就占了10人,北宋4人,南宋6人。从时间上来看,在1073——1220的147年间,平均15年就有一人中进士。

(5)西安陈氏:陈姓有进士12人,西安就占了8人,北宋5人,南宋3人。在1024——1190的166年间,平均21年就有一人中进士。

(6)常山王言家族:北宋时期常山王家共计出了7个进士,包括王言1人、其子王介、王愈2人,孙王汉之、王沩之、王涣之、王氵允之4人,一门七进士。

(7)常山宋畈汪家:衢州汪姓进士共14人,常山出了8人,均来自宋畈汪家,其中北宋5人,南宋3人。其中汪韶及其子汪傑兴、汪文兴三人均为进士。

(8)龙游余端礼家族:绍兴二十七年(1157)余端礼中进士,其后一直官运亨通,最后官至左宰,成为南宋最高行政长官之一,被誉为“南渡名宰”。后来,其子余嶸、余山丰,从侄余余山也先后中了进士。

(9)开化余氏:衢州余姓有进士17人,开化就占了11人,其中北宋3人,南宋8人。主要集中在1079——1166(87年5人),以及1241——1268(27年6人)两个时间段。

(10)西安吴氏:衢州吴姓有进士18人,西安就占了9人,其中北宋3人,南宋6人。其中吴慨及其子吴燠、孙吴垕、侄孙吴师鲁四人先后中进士。

(11)开化张氏:衢州张姓有进士18人,开化就占了8人,均在南宋时期。从1184——1247的63年间,平均8年就出一名进士。

(12)江山长台柴家:衢州柴姓进士共22人,均出自江山长台。其中北宋5人,南宋17人,从1085——1268的183年间,平均8年多就出一名进士,其兄弟、叔侄均中进士的就更多了。

(13)西安刘氏:衢州刘姓有进士24人,西安占了8人,北宋6人,南宋2人。其中刘载、刘正夫父子先后中进士。

(14)龙游刘氏:衢州刘姓进士24人中龙游占了15人,其中北宋2人,南宋13人,从1100——1274的174年间,平均12年就出一名进士。其中状元刘章、刘之衡父子也名列其中。衢州最后一名进士刘之肃也出自龙游刘氏。

(15)西安郑氏;衢州郑姓有进士24人,西安占了16人,其中北宋8人,南宋8人,从1042——1211的169年间,平均11年就出一名进士。

(16)西安祝氏:衢州祝姓有进士30人,西安占了7人,均在南宋。其中祝櫰、祝?
、祝禹圭(又作桂)兄弟及侄祝洙、祝有闻5人先后中进士,祝枋、祝林2人仅从名字上看,似乎与祝櫰同辈,但具体资料缺。

(17)江山祝氏:衢州祝姓进士30人中江山占了23人,北宋17人,南宋6人。其中属于郎峰祝家的就有12人,在1015——1128的113年间,平均10年就出一位进士。郎峰祝家的12位进士,11人在北宋,只有1人于南宋第一科建炎二年(1128)中,此后家族四散,在无一人能中进士。

(18)西安赵捈易澹槐彼问逼谡允辖6人,均出自西安赵捈易濉4诱話祖父赵湘(992年中)到赵挘1035)、赵扬(1057)两兄弟,再到赵山巳*(1063)、赵山兀(1073)两子,最后是孙赵霈(1115)。其后赵捈易逅纳ⅲ靼舱允闲鄯绮辉凇D纤问逼谒湟灿姓允辖3人,但已非赵捄笠帷

(19)常山赵氏宗室:衢州赵氏进士总计34人,其中常山赵氏宗室就占了18人,而且均在南宋。其中仅嘉定十年(1217年)一科就有7人,从而造就了这一年衢州进士破记录的达到了22人。而且开化的赵氏进士5人,从名字上看,均属于崇字辈,可能也是宗室子弟,普通人家一门五进士肯定是要大书特书的,而对此开化县志却无相应记载。这样赵氏宗室就应高达23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强。

(20)江山周氏:周姓进士36人中江山占了27人,其中北宋10人,南宋17人,主要出自江山礼贤、凤林、协里等地。在1038——1268的230年里,平均9年出一名进士。

(21)江山毛氏:衢州毛氏进士总计58人,其中江山毛氏就占了51人。从乡贯分析,则广川8人,镇安13人,其他30人。北宋时期江山县中进士64人,毛氏进士26人,占40.6%。这个比重已相当高了。南宋时期江山县中进士95人,毛氏进士25人,占26.3%。毛氏进士所占的比重虽大幅度下降,但仍算得上高了。

(22)西安徐氏:衢州徐氏进士总计75人,其中常山徐氏6人(北宋1人,南宋5人);江山徐氏7人(北宋1人,南宋6人);开化徐氏9人(北宋4人,南宋5人);龙游徐氏12人(北宋2人,南宋10人);最多的是西安,其徐氏进士人数达41人,北宋15人,南宋26人。从985——1244的334年间,平均8年多西安徐氏就会出一进士,从北宋到南宋一直经久不衰。

(23)徐徽言家族:是西安徐氏中最为有名的家族。徐徽言曾祖父徐泌(985年中)是两宋衢州第一位进士,其后是祖父徐迈(1042),再后是徐敷言(1100)、徐徽言(1100)、徐嘉言(1121)三兄弟,再后是侄徐嘉祖孙三人(徐嘉,乃徐迈曾孙,1124年中;子徐大忠,1166年中;孙徐叔川,1195年中)等等。以上这些是方志中有明确亲属关系的部分。其他徐氏谱中的相关记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24)开化江氏,衢州江氏进士总计78人,其中开化江氏就占了70人。北宋时期开化县中进士53人,江氏进士40人,占75.5%,这个比重高得惊人。南宋时期开化县中进士73人,江氏进士30人,占41.1%。南宋江氏进士所占的比重虽大幅度下降,但仍算得上高了。由此也可见江氏一族在开化的势力。

(五)结语

应该说本文的分析仅限于地方志上的有关记载,就资料而言还不尽完善;但从衢州进士的总数、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以及姓氏分布等四个方面对衢州文科进士作出了初步的分析,也获得了不少新的认识。两宋时期衢州进士分析是一个庞大的课题,笔者仅仅是走出了最初的一步,还有大量的问题,如衢州进士时空分布的成因;衢州进士走向衰落的原因;南宋时期衢州进士为何发展不快,远低于附近地区;两宋时期解额对衢州进士数量的影响;开化江氏、西安徐氏、江山毛氏、长台柴氏、龙游余氏、常山宋畈汪氏等世家大族对当地的影响以及衢州文科进士官职研究等等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索。
本文章首发于(www.ljhis.com)
版权归论剑历史门户网所有,转载请标.注谢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