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花道场示拈花

(2013-02-28 18:30:49)
标签:

杂谈

分类: 理论:古论新解
这是07年我在梅花道场学书的点滴记录,看当时的记载挺有意思。


  (一)元月初六

          昨天晚上七点准时到达梅花道场,才知道已经迟到——很多同道早已经到达很长时间。

     斗室方丈,书友十余,有江湖名流,有潜水忍者。废话没有,作业拿来。晚上第一个挨棒的是jh-x,霑师耳提面命,红墨黑笔笔 笔不停,接近一个小时才罢手。即便是霑师忙中偷闲喝口茶水时,也不忘挑剔老许有指尖挑剔习气。其实老许受益最大,但是临走时他唉声叹气不知何时才能改正如 此多问题。

      我的作品有幸被米芾门下兄指教,他不厌其烦地解释了何谓行书的运笔节奏,对于我辈毫无行草经验的学徒毫无厌倦,令人感激。他 指出了练习行草最初入门的方法,就是精选几个字狂写,直到把握为止,通临虽好但是很难落实到具体创作中。天生书呆子说这叫疯狂书法,对头,我也觉得跟李阳 的疯狂英语方法有些类似。“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米芾门下兄强调的是看贴要精,霑师强调的是临帖要熟。

     临走前我请教了选贴的问题,像我这种入门学徒,应该从哪家下手呢?师开玩笑说,《圣教》。后来沉吟片刻说,还是从米入手方便体会 运笔的速度和节奏,不过不要临《蜀素》《苕溪》,从手札入门吧。的确,两位李师的运笔速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见人写行草,要么徘徊婉转,要么狂乱 旋转,未曾像这样既有速度又有节奏。霑师特地提到春晚武术节目中表达出来的强烈力度、速度和精确,对于书写应该有所启发。

     时间已经超过十点很多,李沾师亲自打扫战场废纸废水,令人感慨。如今有如此发心,实为希有,如此因缘,甚为珍贵。

          (二)元月十四

     时北京细雨霏霏,再次来到道场,依旧高朋满座。老许的作业颇受好评,看的我羡慕,这个星期老许进步真是不小,他自觉也稍有领会。
     期间霑师依旧手不停笔,以身示法,然后……………………然后大家一个个都得献丑!
     别人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的作业让霑师大为摇头(怎么这么顽冥不化呢?)根本就没有书写的味道。最后发现问题了,我的执笔 不对。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我的执笔太紧,掌心没有足够的空间,手腕太僵,所以运转范围太小,所以,写行草的不行!!!
     唉,敢情以前的基本点都错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今天收获可太大了,执笔方式改正后整个感觉都不一样了。
    后来看我临帖,霑师秘授我一个诀窍,我在此贡献给江湖弟兄吧。霑师说,临一个字之后,然后照着自己的字再临一遍,效果肯定比第一遍要好,然后再对照原贴。天机尽泻,诸位珍重。对于用笔,霑师也传了一手,不过暂时还不宜公开(其实是我没搞清楚)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veliness.gif
   时间接近十一点,撤了。还有两位被霑师留下继续挨批斗,谁让他们住的近呢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此时已是一片雨雪交加,愿今年皆有所成。

        (三)  元月二十一(3月10号)

    今天的天气可是哈哈,非常的倒春寒,不过也好,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从梅花道场往下看去,北京夜色倒是挺有意思
    我感觉今天来的诸位作业都有进步,不过老许又受打击了,两位李老师逮着他猛侃,我忙着录像,把他们讲的内容反倒忘了。天生书呆子又来了,一贯的风趣而且江湖,他讲的书坛轶事我倒是都记得,不过有些当事人还健在,不便公开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今天典水师讲的非常“功利”,直指展赛秘笈,我觉得是不是有点拔苗助长?恐怕大部分学员连二王笔法的边儿还没摸着,现在就进入操作层面让人感觉有点跟不上趟。典水师的观点是这样的:如果认真准备一次展赛,对水平提升有很大帮助。
    孟克也来了,带来了一大堆作业,包括江湖上发表的十七帖和二王手札,还有自运的和永禅师千字文。孟克的问题是临和创有距离,典水师对此有独到见解,讲了不少,这次受益最大的应该是孟克。如果有人对类似问题感兴趣就去问孟克吧。
    临走典水师依照每个人的进度布置了作业,还恐吓我们要考试。这才三个星期,空气就这么紧张,不知以后的日子会怎么过。

     最近看了《逝去的武林》一书,对典水老师和米芾门下老师的教学更加感叹。东方的技艺,没有师承是很难登堂入室的。看看全国书法练家,真正了解 书法是怎么回事的,恐怕也为数不多。即便是眼光到了,随着把手上功夫也跟上的就更少了。其实我们应该有危机感,祖先留下的书法艺术,该不会在我们这代人手 里失传吧?听起来这种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但却是我的亲身体会。

     我十多岁的时候突然喜欢上了书法,是因为从爷爷的书橱中偶然翻到柳公权的《神策军》,当时惊为天人,便一头扎了进去。学习的过程很痛苦,因为 根本不知道怎么做。我的爷爷和父亲都喜欢写两下,但是他们都没有指导我。很奇怪吗?不奇怪,他们对于具体操作也没太搞清楚,虽然他们的鉴赏能力还不错。柳 体学的半生不熟,学欧体又扎进了大康的路子,后来试图学魏书(喜欢武中奇),更是无从下口。郁闷之下我干脆就放弃了。04年换了一个工作,办公室中正好有 个大画案,头儿喜欢来两下,我也跟着把书法拾起来。三十多岁才稍微知道楷书是怎么回事,但是操作依然跟不上。

     参加典水老师的磨剑之旅,没想写出个什么参展之类的东西,因为我知道自己天分几何,三十多还不明白行草是怎么一回事,米芾早写完蜀素了。我就 是想搞清楚:行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妙处在哪里?高下如何甄别?参加了三次,没有都有很大的触动。第一次,米芾门下师的运笔节奏让我初步见识了行书不同 于正书的韵律(其实正书中也有,不过我没悟到而已)。第二次,典水师把我的握笔姿势给改了,这时写行书开始感觉不一样了,临书描的不是太厉害了。第三次, 典水师说要体会比较夸张的提按。虽然提提按夸张是毒,但正好治疗我的病。从道场回来之后,第一天我没写字,就是拿着毛笔闭眼瞎提按(典水师说发力就像来回 打耳光一样),第二天就稍微明白一点东西了。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两位老师的慷慨而细致入微并且针对性强的指点,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走出自己的局限?三年还是三十年?更可能的是又放弃了。 我不知道两位老师的成就是天生的还是从其它老师那里学到的,但是东方文化就是在他们这样具体的人身上传承着,而不是靠炒作的书籍或者电视。

      (四)三月十七日
      第四次来到梅花道场,发现又有了新面孔,从安徽赶来的岚山风。进门典水老师就喝道:“把作业拿来!”我心里面直发毛,因为上个周末体验到的一点东西,到这个周末都忘光了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ad.gif
      这次典水师朱笔钦点,对照我原字一笔一笔的修改,我基本搞明白自己的问题了:一个是末笔收笔的力度不通达,另外一个是下部两边的气不够充足。
      典水师改完我的作业就匆匆赶赴家务,米芾门下师开始痛批老许,谁让他们熟呢,反正不用留情面。“一、二”口号是米芾门下师的招牌,他的观点是:先把运笔节奏整明白了,再修整结体,口号就是把运笔节奏分解整合的方便法门。
      下一个挨整的是孟克,我算搞明白了,越写的认真挨整越惨 。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孟克临的相当好,自运的一张成为米芾门下师集中的点评对象。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来。虽然我听的很过瘾,但是不知为何眼皮打架,就提前告辞了。

    (五)3月24日

    梅花道场又来了新朋友。也是带来一大堆作业。相比之下我这个星期有些懈怠,典水师半开玩笑说:以后门口贴个表单,每个人把自己的量填上。
    我去的时候大家正在讨论毛笔,很多网友想知道道场的兵器,其实知道了也买不到,因为那一批已经没有了,而毛笔每次质量都是不同的。终究还是要自己 去挑,原则是:腰要有挺劲,否则速度提不起来。养笔的方式两位老师不太一样,典水师是前三次不洗,门下师则是用墨发一晚上。老许拿来一支弹性比较大的毛 笔,典水师用过之后说是纤维做的芯,虽然有弹性但是不杀纸,力量入不到纸里面。
    接着典水师具体讲解了转折的技巧,要先稍微提起然后再转,提按是使转的一种方式。转和折的区别在于,转出的空间是弧形的,而折出的空白是楔形的,一般来说要转而不要折。
    我的作业很令老师失望,开出了药方如下:1、下笔不肯定;2、一笔尽量完成。3、注意速度,单元速度。4、把线写直了,注意主笔。

    李翔老师的庖丁刀法

    当时看李翔老师教老许“一、二……”,只是觉得可乐,没往深处想。直到上周典水师给我开出药方,我才体会到老许的苦楚,自己也乐不起来啦。典水师 所要求的行笔果断肯定、速度提高等要求,当时没有领会,误以为快点写就成了。结果却变成了“匆忙赶路”(李翔老师评语),笔法位置皆无。
    道场归来郁闷久之,忽然想起来李翔老师经常提起的“一、二……”,于是便借用来一试,把每个字分解成若干单元。然后遵照典水师的药方,把每个单元 的书写速度提上去,结合李翔师的拍子节奏,竟然心手双畅。当然还要多写几遍才能摸到节奏,反过来说要写出节奏多练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受罪。
    这样每个节拍都有相对的起止,不知与典水师所讲的“攒捉”有何关联,但其中显然也有势的积蓄与发动。各个拍子之间既有独立表达,又有整体的关联, 遂使得字不至于“糊”(翔师管用语,指交代不清楚),又不至于“散”(典水师常用语,指笔画无呼应)。因此提按、速度、使转……,都可以在“一、二……” 找到初步的痕迹。
    今自觉从该法中颇为受益,稍稍明了行草之不同于正书之处(其实汉人隶法、唐人楷法都与行草不隔的,此当别论)。因该法重分析胜于综合,遂名之曰“庖丁刀法”,窃以为乃初学行草必修功课,得其三昧方能稍免狂驰与淹留之时弊。

  (六)放大镜不可少

  本周带去的作业仍然让两位老师摇头:“怎么就这么顽固呢?”看看周围几位的运笔我当时也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像是用拖把在拖地,根本见不到“提得笔起”。稍微速度快一点,笔画就横过来了一点质感都没有。
    当典水师兴致勃勃谈论陆俨少手札时,我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其实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行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典水师很认真的告诉我:“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搞清楚,你必须要从一家用最大的力量十年八年打进去,然后一通百通,就会明白行草的笔法。”
    然后典水师给我用较慢的速度对比了今人的写法和经典上的写法之不同,我稍微有点领会,不知下周能否录点两位老师慢速运笔的视频。
    从道场回来,我也照葫芦画瓢买了个放大镜(道场有个很大的放大镜,看碑帖细节用的)。虽然手上功夫还是没有,但是这几天在放大镜的帮助下,我渐渐 明白了草书线条的质量是什么样的形态了。典水师认为《唐人月仪帖》不错,比较大气。初学觉得月仪好像线条简单了点,但用放大镜一看吓了我一跳,差点气都没 喘上来——惊艳。不信您自己也拿个放大镜看看好了。

(七)

     速度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以前典水师说过,他刚开始写就这么快,我想是不是个人性格问题。这次去道场录像,李翔师小声叨咕说,慢了还真不知道怎么写。回家 之后我好像有点明白了,速度是为了提高线条的质量,而不是为了画圈。我以前错以为,行书草书的连带看起来特别有意思,学起来就用笔描画那些圈圈弯弯。从两 位老师的运笔来看,他们的圈和弯不是刻意画出来的,而是高速运笔中自然的连带。原贴上连的地方,他们可能断掉,反之亦然,虽少形象,但不乏神似。我追问典 水师:您既然不求形象,那神似是如何取得的呢?答曰:笔势。一般谈笔势有向背之分,我觉得典水师所言笔势,还包括了速度和加速度。他以前用“转磐石于万仞 之上”来比喻笔法,应该说的就是这个“笔势”。他给我开的药方里面,就有“加快单位书写速度”一条,可惜我一直没有领会其中的意义,也一直没有做到,很是 惭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