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一思进 莫在一思停
(2013-01-18 11:17: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理论:古论新解 |
王家卫《一代宗师》里面很多台词,都是直接脱胎于拳谱。这些老话,既是讲拳,也蕴含了通行的道理,值得写字的人借鉴。
其中宫老爷子和马三的分歧,不仅仅是个品行差异,还包括了他们对于“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的理解不同。
对这句话通俗的理解是,心意形意一派就是直打硬进,一往无前。这种理解流于下乘,直打硬进对付庸手可以,对付高手肯定要吃大亏。而且这样一解释,这句话就没内涵了,就是让人硬闯而已。
问题的关键在于句子中的“思”,为什么是宁可一思进而不是宁可一丝进呢?这就牵涉到拳学对于心性的理解。
对于武学与心性的关联,以泽庵禅师《不动智神妙录》的讲解最为明晰。
主客交鋒,此方彼方,己劍彼劍,拍子節奏,若於是中,心有所住,則行動緩頓,為彼所斬。若臨敵時有自身想,心則有住,故不應執著自身。修行初始,心易受身形而緊繃,若心住於劍,則為劍所滯;若心欲搶先機,則為欲搶先機所滯,以要言之,若心有住,則失其念,佛法稱此遲滯之心為無明住地煩惱。
若心有所住,则有所滞,由是则进退失据,终成败局。这个原则,在武学和书学上都是一致的。
由此可知所谓宁可一思进,不是前进之进,而是行进之进。心应无所住,而形无所执,前行为进,后退何尝不是进?如是则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可。如执着于直进硬突为是,恰好又落入一思之停。马三以附庸日本人为进,不过是与时俱进,而实际上却落入一思之停,内在的灵明随之而去。即便他打赢了宫二,也绝非上乘气象。
就书学而言,字为敌人,而笔为兵器。如果为字形所缚,则无异于落于敌手节拍,处处掣肘。若以自家想象为是,则为自身所缚,也难查时机,无法施展出人意料手段。书家高妙之处,不仅在于目中无字,也在于目中无我,不以己意而预设字形。胸无一点尘,而笔下方能有万卷书。
如黄山谷晚年信手草草,已臻此化境: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其中宫老爷子和马三的分歧,不仅仅是个品行差异,还包括了他们对于“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的理解不同。
对这句话通俗的理解是,心意形意一派就是直打硬进,一往无前。这种理解流于下乘,直打硬进对付庸手可以,对付高手肯定要吃大亏。而且这样一解释,这句话就没内涵了,就是让人硬闯而已。
问题的关键在于句子中的“思”,为什么是宁可一思进而不是宁可一丝进呢?这就牵涉到拳学对于心性的理解。
对于武学与心性的关联,以泽庵禅师《不动智神妙录》的讲解最为明晰。
主客交鋒,此方彼方,己劍彼劍,拍子節奏,若於是中,心有所住,則行動緩頓,為彼所斬。若臨敵時有自身想,心則有住,故不應執著自身。修行初始,心易受身形而緊繃,若心住於劍,則為劍所滯;若心欲搶先機,則為欲搶先機所滯,以要言之,若心有住,則失其念,佛法稱此遲滯之心為無明住地煩惱。
若心有所住,则有所滞,由是则进退失据,终成败局。这个原则,在武学和书学上都是一致的。
由此可知所谓宁可一思进,不是前进之进,而是行进之进。心应无所住,而形无所执,前行为进,后退何尝不是进?如是则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可。如执着于直进硬突为是,恰好又落入一思之停。马三以附庸日本人为进,不过是与时俱进,而实际上却落入一思之停,内在的灵明随之而去。即便他打赢了宫二,也绝非上乘气象。
就书学而言,字为敌人,而笔为兵器。如果为字形所缚,则无异于落于敌手节拍,处处掣肘。若以自家想象为是,则为自身所缚,也难查时机,无法施展出人意料手段。书家高妙之处,不仅在于目中无字,也在于目中无我,不以己意而预设字形。胸无一点尘,而笔下方能有万卷书。
如黄山谷晚年信手草草,已臻此化境: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