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2012-07-23 12:07:32)
标签:

杂谈

分类: 理论:古论新解
“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这句话好像是蔡邕说的。当前人拿这句话当作用长锋羊毫的借口,其实蔡邕那时候的羊毫跟我们当前的羊毫根本不是一回事。古时候的羊毛是高山青羊毫,黑的,短锋;现在的羊毫是用的一种平原羊湖羊的毛制成的,所以雪白雪白滴长锋。而且呢,蔡邕也没说柔软的就是羊毫啊,其实狼毫、紫毫、青毫都是很柔软的。如果发现你买的毛笔弹性十足,那么“中奖”的可能性蛮大的。记得我当年淘来几支周虎臣的老白云,发开之后觉得竟然软到没法运用的地步,可见以往受尼龙笔毒害之深。

至于毛笔的软硬,是个单独的话题,其实说了也是白说,因为不上手试试都是空谈。今天着重探讨的是:为什么中国人要用这么软的笔写字?

拿软笔写字貌似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想想当初我们学毛笔的痛苦就可想而知,因此大多数文明最初都是拿硬笔写字的。中国人之所以用软笔,可能因为中国书写与绘画有共通的源头,所谓书画同源。既然最初画画用软笔,写字也用软笔吧!这是个实用层面的解释,应该有点道理。

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如果从实用的角度看,用硬笔有无可替代的成本优势。其实中国人并非没有尝试过使用硬笔,晚唐很多经卷就是硬笔抄写的,也写得很清楚,虽然艺术性稍微差一点。但是中国人终究没有接受硬笔作为书写工具,直到建国之后。

既然不能单纯从实用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人的怪异举动,那么我们必须从精神层面来寻找中国人使用软笔的原因。

毛笔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严格来说它是不可控的!即便是再娴熟的书写者也不知道他手下上千根毫毛是如何运转的。中国人通过毛笔书写表达出来的态度是: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有确定的把握,而必须将一些部分归至于外在。这种外在,或者称为“自然”,或者称为“天命”,或者称为“元神”等等,总之它无法由人力而通达。对于这种存在,我们只能敬而远之。这个远不是排斥的意思,而是高远的意思。

我小时候陪爷爷爬山,看到山上有几个奇怪的字,我一个都不认识。爷爷告诉我,这是解放前扶乩的字迹,翻译过来叫作“第一弥化”。好玩的不是这几个字,而是扶乩的过程基本上是无意识的,当然唯物主义者会说这是骗局。但后来我知道,很多民间典籍就是通过扶乩降神而完成的。斥责这种活动为骗局的人,不妨尝试编本典籍来试试看,恐怕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扶乩活动在民间很常见,他强调的是书写过程的无意识性。当然这是种极端情况,一般来说书写者多少有些意识,即便喝得再多也知道写得是啥。但是,这种书写过程的无意识性是产生佳作的必备元素。传统上中国人把这种无意识叫无心或者无意,跟弗洛伊德他们没亲戚关系,就是指对操作过程的非控制性。想控制也控制不了啊,这毛笔设计出来压根就没想让你控制。

控制不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超级难看,一种是超级巧妙。

难看又分两种:一种是初学的难看,走不直啊,东歪西倒;一种是熟练的难看,中规中矩,行尸走肉。现在又多了一种:衣衫不整当街打滚以为名士风度,还挺多的。
巧妙有两种:一种是初学的巧妙,很多小朋友写字很可爱,但他自己不知道;另外一种就是熟练的巧妙,技巧娴熟之后自然流露的笔迹,时常会有出乎作者观者之外的巧妙,这个可遇不可求。其实也不是不可求,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求。子曰: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