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本领大 妙笔生烟花

(2012-03-16 09:27:24)
标签:

病理

诊断

癌症

杂谈

分类: 病理是什么?

不久前,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来医院采访了一下,很快就见到登出来了:

 

病理学:医学的灵魂危机

  病理医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可是,这个靠一台显微镜和医生的知识与经验支撑、被誉为“医学的灵魂”的学科,在中国单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医院里,正面临严重的危机

  本刊记者/钱炜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2月20日上午,武警总医院乳腺外科正在进行一台肿瘤切除手术。患者27岁,来自山东,在当地医院经B超诊断已被定为“乳癌”。按照惯例,主刀大夫还是先取出一粒黄豆大小的病变组织,送病理科做诊断。

  冷冻、切片……经过一系列快速处理,20多分钟后,制成的冷冻切片出现在显微镜下。年轻的病理医生对着切片左看右看,觉得既像是癌细胞,又不大像,一时难以判断。

  手术室里,主刀医生焦急地等待着病理诊断的报告。

  “纪主任,您来看看这个。”病理科主任纪小龙闻声过来,端坐在显微镜前,对着镜头看了片刻,头也不抬地站起身来,轻声、简单地说了一句话:“良性,不是癌。”年轻医生拿起电话,将这个结果通知了手术室。

  “这是外院确诊过的。不是癌?是不是我们取标本的位置不合适?”为了慎重起见,主刀医生再次从病人体内取出一小块病变组织,紧急送往位于病房大楼数百米以外的病理科。

  又过去了半个小时,手术室的电话铃声再度响起,“还是良性,不是癌。”“好!”手术立即继续进行。由于病理诊断结果是良性,手术变得简单了,只需切除包块本身。而这名年轻的女性在术后醒来时,对外科大夫连声道谢,却根本就不知道,她的乳腺得以大部分保留,其实是不在现场的病理医生做出的决定。

  在病理科,类似的一幕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纪小龙已经不记得自己多少次将外地病人的“恶性肿瘤”诊断结果改判为良性,识别出多少疑难杂症,而他“看过”的病人很少会来当面说一声“谢谢”,大多数病人见都没见过这位从不露面的大夫。纪小龙习惯了在幕后充当一名“无名英雄”,“如果有病人忽然来谢我,我还有点儿不适应呢!”  

    (中国新闻周刊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2012年03月05日 17:12:11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作者:钱炜 星评
http://newsweek.inewsweek.cn/magazine.php?id=4847

http://s8/middle/8329910btbb52222dd5d7&690妙笔生烟花" TITLE="记者本领大 妙笔生烟花"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问题解答70
后一篇:问题解答7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