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家第一村”江口云舍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导游词
(2012-02-24 15:10:45)
标签:
云舍风神潭土家族土家人敬酒歌旅游 |
分类: 铜仁导游 |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贵州的最东部,来到有“中国钓都”“中国龙舟之乡”美誉的山水画廊铜仁。我是铜仁青年旅行社地接部的导游小X,希望通过我今天的努力能让我的家乡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小X是铜仁的少数民族———位地地道道的土家族女孩;土家族是中国的第六大少数民族,总人口640万人,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四省边区一带,在贵州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土家族在铜仁全区有110万人,占了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我们土家族百姓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见到贵宾第一件事就是献上一曲迎宾敬酒歌:(唱敬酒歌);远方的贵宾
四方的朋友
一曲热情似火的土家敬酒歌后,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中国土家第一村”江口云舍土家山寨马上就要到了;大家请向前看,前方伫立在翠绿的稻田之间的一面牌坊式大门就是云舍土家山寨的寨门:寨门中央上书“中国土家第一村”七个镏金大字,两边的立柱上镌刻有一幅对联,上联为“太平河龙潭河源流长短吟唱民族文化越千年”,下联为:“水银坡狮子坡云釉高低见证杨氏宗传五百载”,这幅对联生动的写照了云舍的风情地貌;云舍村坐落在“黔山第一”的梵净山太平河畔,山寨依山傍水、寨前有良田千顷,土地肥沃、山美水美;全村478户1785人全为杨氏后代,被誉为:“江口乡村第一大寨”,2001年在铜仁地委、行暑举办梵净山国际旅游节之际,当地的旅游部门通过挖掘土家民族文化,把云舍村精心打造成土家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村,给铜仁地区的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云舍村已成为国家旅游局、贵州省旅游局的定点扶贫点,2005年还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贵州重点打造的五个少数民族村寨之一;全村的老百姓也走上了旅游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每当有大型节庆活动或者是贵宾来到云舍山寨,全村老少都会走出家门,载歌载舞、敲锣打鼓来到山寨大门前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抬着挂上五谷的竹竿,拦在山寨大门前,齐唱迎宾敬酒歌,并给客人献上香甜的糯米酒,挂上象征吉祥幸福的红蛋,恭迎客人进寨做客;
现在我们已经进了山寨大门,大家请看看寨门的后上方,上面画有几幅彩画,彩画生动的描绘了土家风俗习惯中哭嫁、乐器组合打镏子、唱山歌等场景,这些场景现在已经成为了表演项目奉献给游客;大家在请看寨门旁边的这条清澈而不起眼的小河—龙塘河,它可是整个锦江河流域最短的一条河流,为什么呢?呆会进到山寨后小杨就会把这个秘密给大家揭开;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云舍村委大楼前,这是一座两层全木制干栏吊脚楼式建筑,木楼前的广场现在已成为举办大型篝火晚会的篝火广场;大家在请看我们右前方这几十栋茅草屋,大家请猜猜,它是干什么用的,这位朋友猜得非常对,造纸用的;这些茅草屋是云舍村传统的土法造纸作坊,非常原始的造纸工艺,造的土纸俗称“香纸”,也就是老百姓用来祭祀祖先烧祭的香纸,云舍村的老百姓家家都有造纸作坊,户户都能造纸,现在云舍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香纸村,年生产24000担土纸,是江口县土纸第一大生产基地,成为云舍村民丰衣足食的一个聚宝盆。而且造纸还成为游客们非常喜欢的一项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大家可以进去抄抄纸,体验体验土法造纸工艺的乐趣;
各位嘉宾体验过土法造纸的魅力后,大家请跟着小杨走过这道古老的石板桥,锦江流域最短河流的秘密马上就要为大家揭开,大家请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面蓝幽幽的水潭,这就是龙塘河的源头—风神潭,风神潭为一面积100多平方米,呈锅底形状的池塘,它是一条地下河的出露口,常年流水量达每秒1.44立方米,冬暖夏凉,年平均水温15至20℃。风神潭不仅水量大,而且水质优良,经权威部门检测,水质已经达到国家一级水质标准,可以直接饮用,全村1700多人的生活、生产用水是它的功劳之一。
此外,风神潭还有一美名“天然气象预报站”,云舍村民几百年来与风神潭朝夕相伴,总结了一条与气象有关的经验,风神潭涨潮落潮时,往往是云舍村气候变化的前兆。久晴天干时泉水会突然涨水,涨水后第二天就一定会下雨;久雨龙塘河河水会倒流回风神潭,云舍河会出现短时断流现象,整个水潭会回缩成一口只有5、6米宽的小水潭,整个锅底形状就显现的非常清楚,预示着第二天天气就一定会放晴;老百姓传说潭里面有一只成了仙的犀牛住在里面,这些神奇自然现象就是这只神犀在戏水玩乐,云舍村民就把这口神奇的水潭起名“风神潭”,风神潭奇特的自然现象也给老百姓增添了不少乐趣;现在我们绕风神潭环行一圈后沿着石板小巷走进古寨中心;
云舍有一句俗话“寨大似天庭,环行似迷宫”,云舍村的石板巷道阡陌交错、错综复杂,长达4.8公里,外村人初次来到寨子里,常常会走迷路,在旧时它也起到防卫的功能,现在我们沿着石板小道来到了云舍村的中心广场,这里是云舍村民的活动中心,现在也成了民俗风情表演的场所之一,大家请看眼前的这栋封火砖墙围起来的建筑,这是一座三合园式的建筑,四周用封火高墙围住,与周围的民居隔离开来,既防火又防盗,当地百姓称这种房屋建筑为“筒子屋”,因它的形状形似一只木筒而得名,这种房屋只有大户人家才有财力修建,云舍村由于地处河谷平坝,土地肥沃,老百姓比较富裕,修建筒子屋的人家比较多,现在全村保存完好的筒子屋有11栋之多,都被列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户筒子屋是云舍土家婚俗的表演场,朱红大门上书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一块方帕涵知涵识涵智慧土家姑娘竞风流”,下联是:“两行热泪哭爹哭娘哭天地于归之子报恩情”;这幅对联生动的写照了土家婚俗中哭嫁的魅力。婚嫁礼仪是土家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土家族的“哭嫁”尤有特色,婚姻嫁娶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土家人却以“哭”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坚信“越哭越发”,这样,就形成了土家族“哭在脸上,喜在心头”的独特习俗。土家妹子从16岁开始就要学唱哭嫁歌,每天傍晚的时候会邀约三、五平时要好的姐妹聚在一起学唱哭嫁歌、伴嫁歌;在找到婆家后,结婚典礼的头一天,新娘要沐浴全身,行“开脸”的女子成年礼,表示闺女期结束。同时,还须请来未婚女子9人,加上新娘共10人,入夜开始围坐拉歌、对歌,多以对唱、联唱、猜猜调等形式盘古论今,通宵达旦、热烈祥和,是谓“陪十姊妹”。待次日,新娘梳洗完毕,即由哥嫂等背出闺房,于自家堂屋中的米斗上踩上脚印后,换上男方家送来的绣花鞋,穿上露水衣,持“露水伞”,在鼓乐声中由新娘家接亲人迎去。在婆家“拜堂”后“回门”娘家,整个婚礼遂告结束。现在土家婚俗中“哭嫁”“迎亲”已经成为客人最喜欢的参与性表演项目,客人可以扮新娘坐花轿,也可以扮新娘的哥哥背妹子上大花轿,还可以学几句优美动听的伴嫁歌带回家乡;
各位嘉宾,到这里我们的云舍土家民俗文化体验之旅就要圆满的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对小X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在这离别之际小X没有更好的礼物送给大家,只有我们土家人最珍贵的礼物一首山歌送给各位嘉宾,祝大家以后的生活象我们土家人踉制的蜂蜜一样的甜!谢谢大家!(唱山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