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歙石说 转自文房天下论坛lonchunren帖

标签:
文化收藏杂谈歙砚转载 |
分类: 習 |
http://s12/mw690/002oRBBrzy6XCdgQiN5eb&690
1.光板
没有明显石品纹理的砚材。
罗纹坑都含有罗纹。
金星坑多有金星点,或含暗的带纹,质地比其他坑口坚硬。
眉子坑光板略有折光,底质多有鱼子点一样的暗点,或含暗带状眉(长蛾眉)真正地眉子坑的底板是发灰色,云母密布,折光下熠熠发出金属光泽。
水舷坑好的光板,或多或少带有水浪眉,质地细腻温润,除开水浪眉无其他纹理。稍粗一点的又次之,略有折光,略有其他小点状等纹理。
黑龙尾石品不是分层随机分布,而呈现出表里如一的特征。
金星坑柴林石中无甚石品和纹理之石或金星坑弃石。佳者,石质纯黑,磨墨手感绵软细糯。这种石有的无甚折光,与传统佳石折光豪华相对。
金星坑给人第一感觉石色相对更黑一些。实际上仔细看,并不是一点纹理石品也没有,同样具有细密的银星点、或类似于鱼子点一样的黑点、或带状纹理等石品。金星坑黑龙尾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打磨石浆呈灰黑色。
水厥坑 金星点内有小针孔。鸡毛孔。
济源坑黑底板细看之下,有不起眼的有极细的鱼子点,其底板虽然黝黑,但鱼子点的黑色超过底板。
青琅玕-带眉纹的、为青琅玕底质的眉子坑石。
青苍之色,美玉之华。
眉子坑下段矿脉即所谓唐坑所出的佳石中,除却眉纹,只留眉纹下面的那层莹净无暇的底质,底质部分淡青呈烟灰色或黑中透青,且富含很高的绢云母,质地细腻,光泽银黑犹如绸缎般散透出珠光宝气的质感,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华美质感。青琅玕之青,同理不可能为直白外露的青,而是苍中青,银黑透青。青琅玕仍只有眉子坑质地最美者堪称。
2.四大名坑佳石 核心-绢云母。极易清洗墨渍。
毛乎乎的糙感绸缎般银黑珠光宝气的折光。
质地莹洁如玉,有润、透感,石色银黑油沁如华美丝绸,绢云母细而密集,有如麦芒般的、甚或更为细腻均匀的银芒光点反射;砚之细,细中有锋,以指拂砚,有愉悦细爽的舒适按摩手感。否则细而滑,不堪用。
以指扣之,声若钟罄之音清晰通透为佳。以指抚砚,手感细腻滑润、柔若儿肤、细若凝脂、温润如玉为佳;耳畔听之,有索索金属回响之音,若有锋芒者尤妙,以深溪仔石为上。研磨,煮釜塗蜡柔绵有弹性,墨砚相融相吸。
罗纹以纹理均匀细密石色纯洁为上,眉纹以眉纹典型分明、分布均匀疏朗、底色青莹者为上;金星金晕不论星的多与少、大与小、分布的疏与密,只求星的色泽光亮、金黄色为上,土黄色次之;鱼子以纹理细密均匀为上。
水波
以暗细水波均匀细密石色纯洁为上。
辨正脉典型坑口
古罗纹坑,,此坑主要纹理为刷丝罗纹,在不同角度看千变万化。亦有乌丁刷丝罗纹。刷丝夹乌丁罗纹,吐丝罗纹,及犀角罗纹等纹理。石色有银灰,灰,银黑
金星坑,富含麦芒般的银星点,多为金星坑石。金星金晕没有水舷坑的生动,金星点普遍小一些,一般金星坑的质地相对其他坑口要硬些。在实用上,金星坑的石头更爽快一点。
唐眉,底質無紋
唐坑,是眉子石矿脉的下坑,质地呈烟灰色的底色,眉子短而聚,色泽乌黑亮泽,形体不超过1寸长(宋文献记载“眉子如甲痕或如蚕大”)。这部分砚石的眉纹细而凝聚,眉形微有弯弧,眉角尖收微有上翘,整体恰似抿嘴微笑的唇线。唐眉细弯实在而凝黑,线条细而张力无限。总的来说,眉纹的线条和美感特征鲜明,气质非凡,有异于眉子坑其它位置的眉纹。以图辨石,主要是根据眉型和质地。眉型,甲痕-主要特征----如微笑时之嘴唇线,眉细凝微有弧,眉尖不散,且微有翘收之态。卧蚕体态微胖似蚕态。同样的特征,眉凝而黑,眉尖不散不乱。
眉子下坑石对光线更为敏感,在不同角度和光线及湿水条件下,焕发出的视觉美感更丰富多变。实用上,由于底质过细过密,对付现代胶重的新墨发墨略滑略慢。但配合上佳之墨,则手感细爽,身心愉悦。它不适合作为大用墨量的实用砚,更适合高层次的画家和写尺牍的书家。而下坑石中之精,底质则几无纹理。
宋眉多為細羅紋或珍珠皮 眉子坑中段石眉纹已近飘散。眉纹已近飘散,石不在矿脉最中心,为浮幼眉。宋眉--眉型相对粗而阔,所谓“壮美飘逸”,眉角不尖不收,且眉角有散化罗纹的趋势。宋眉普遍长且粗阔,宋坑段眉子石,无论多优良,底质上还是富有罗纹。
水舷坑,石多金花。金星较金星坑的一般比较靓丽一点,石质细腻一点。在实用上水舷坑的更细腻一些。松皮罗纹,其纹较粗,若松树皮的纹理,看似高低不平,抚之却平滑如玉。多见于水舷坑。
桥头坑,底质多暗含有鱼子点。眉纹为细长型枣心眉,眉心有微隙或杂痕。罗纹为乌丁罗纹,罗纹旋转到一定角度看时有的象雨点一样的黑点。
水厥坑, 鸡毛孔。其理若浪。眉纹多数相互交织成片,如江涛海浪之象 .眉纹比较散且有罗纹底。
驴坑其石有青绿晕也,今不复有。
济源坑,石青细有金纹花晕厥状不常。
天潢石,在砚石中有一道银白色的‘天潢’。犹如天河.明代高濂《遵生八牋》中有过记载,“天潢砚图:此古歙石中段横截白色如玉,俨若天潢,四面皆然,高三寸许,长九寸,阔可五寸,下有插手空处。”这种石质地都很细腻且有非常好的折光带,通常无大料,上佳的材料非常稀少。
眉纹坑鱼子,底色如鳝鱼肚黄,有微妙的色泽变化,色调相对丰富一些。
济源坑鱼子,底色相对素净单一。
枣心坑鱼子,底色如鳝鱼肚黄,有微妙的色泽变化,色调相对丰富一些。除了鱼子底,更有线眉,枣心眉,金圈等石品。
龟甲,底质,有细嫩有粗。白眉实质为白石英,质坚硬,碍墨。另龟甲多有隙,微有渗墨。总体来说,白眉、龟甲欣赏性大于实用性。
暗细罗纹,罗纹虽细,隠而不露,,石色微青黒,粗看不显,细看,在一定角度,或湿水,可见很细的罗纹。
瓜子罗纹,比细罗纹尤细,纹若瓜子,然此最佳者,出水波坑中,幸而得之不可期。或取罗纹侧为之,甚能乱真。
水波罗纹,纹理横细,如晴昼微风,清沼涟漪之纹。
对眉子纹,石纹如人画眉而细,工整平行,遍地成对者。
鳝肚眉子,眉子疏而匀,石纹如人字。鳝肚纹间有金晕、金星者。
角浪罗纹,纹理起伏跌宕,似江海中翻腾的波涛,妙在视之凹凸不平,抚之却平滑如玉.。
泥浆罗纹,纹理似泥浆状,如石质温润,乃罗纹下坑石,发墨上佳。
金花罗纹,罗纹地上有如花朵形态的金色黄点,其形式如洒金宣纸上的金点分布。
乌钉罗纹,罗纹中呈现细小黑点,分布均匀,石质细润,发墨尤佳。
砚,古时研也,器以实用为上,这是宗旨。一方好砚,就实用来讲,必然能下发俱佳。下墨---是成墨的快慢和粗细两者的关系,快和细是矛盾的,一般快者粗,慢者细是合乎常理的。发墨-墨在砚中,随笔旋转,涤之泮然尽去,此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而下发本身就是对立的,如果把下墨里的成墨快慢粗细统一了,就能两者达到下发俱佳的境界了。其实我们大家没有如米芾可以上手如此多的好砚,而且可以在上面磨一磨墨,也就没有切身的体会。现在上佳的古砚,在私人和博物馆藏家手中,可以天天磨磨墨吗?所以,没有具体的实感,大家观砚,观古书,臆想不断,就会自寻烦恼。
还是回到如何下发俱佳的话题上来,其实古不欺人也,在发墨的定义里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墨在砚中,随笔旋转,涤之泮然尽去,此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其说此乃石性坚润,质坚-以指扣之,声若钟罄之音清晰通透为佳。以指抚砚,耳畔听之,有索索金属回响之音,若有锋芒者尤妙。质润--以指抚砚,手感细腻滑润、柔若儿肤、细若凝脂、温润如玉为佳;耳畔听之,有索索金属回响之音,若有锋芒者尤妙。如此上佳之石,才能完全中庸之道,尤如太极,阴阳相生相克,却生两仪生万象,才能研磨,煮釜塗蜡柔绵有弹性,墨砚相融相吸,达到研磨 快中有细的中庸的平衡,此上佳石才能使墨渍涤之泮然尽去,贮水不枯。
古人对歙砚的精髓观点就是----上佳的歙砚石质坚润下发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