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2018-04-07 21:48:50)分类: 教学设计 |
教材简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3课。课文大体由四个版块内容组成:第一版块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斜坡、发现斜坡可以省力;第二版块引导学生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重点,是进行科学探究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第三版块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变形螺旋,这是本课的难点;第四版块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的应用,逐步使学生树立“学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的思想。
本课结构遵循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这几个阶段,以观察、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认识斜面、了解斜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本课教材设计了“认识生活中的斜面”、“发现斜面能省力”、“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探究斜面的变形”、“讨论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教学内容。结合本册教学重点和本课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计为一课时。
本着“用教材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和整合的理念,本节课整合了“发现斜面能省力”与“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在“发现斜面能省力”一环节加入“比较垂直提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的体验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数据发现“斜面能省力”,“发现不同斜面省力还不同”,同时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不同斜面省力不同?”进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从实践到发现、提出猜想、讨论做法、实践验证”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探究认识斜面的变形”一环节,将“怎样才能爬上陡峭的山?”的探究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设计上山公路。
教学设计理念
1、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这一基本理念,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实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其中的乐趣。
2、体现探究活动的整体结构效益。本节课力争通过良好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发挥结构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通过儿童身边的一些现象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课堂拉近,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了解斜面的基本组成。
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结构: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逐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本课教学采用五个环节实施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联系实际——延伸课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斜面可以省力,并通过实验发现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难点:理解螺旋和s形是斜面的变形。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1、图片引入: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下。今天晚上我因为一些原因,决定要把电动车放在学校,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帮我把电动车推进教学楼呢?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找男老师帮着推,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介绍斜坡,揭示斜面。
师: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斜面
4、出示南京古塔和金字塔的图片,介绍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斜面来搬运石头和泥土的。
5、根据你的经验,运用斜面往高处搬运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省力、方便)。
【激发学生兴趣,直接导入主题】
(二)、探究斜面是否可以省力。
1、师:使用斜面把重物拉上去或推上去真的可以省力嘛?这些只是我们感觉,该怎么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证明。
3、师:在实验之前,我们首先要搭建一个斜面,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怎么样的面就是斜面呢?(出示一块塑料板,请一个学生上来摆出一个斜面)
4、师:一块平面,像这样一高一低放置,就是斜面。
5、师:等一下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书本,铅笔盒等,搭建一个斜面。
6、师:现在我们斜面有了,接下来,又该怎么做呢?好,现在小组讨论下,利用材料篮里的材料,你们将如何设计实验呢?
7、学生讨论,并将设计方案画在记录纸上,并展示。
8、教师引导,并出示示意图。问:单单测量拉物体上斜面的力,就可以说明它可以省力了吗?我们还需要测量什么来比较呢?
9、引导学生知道还要测量小车的重量,并完善实验方案。
10、复习测力器的使用方法。
11、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并以PPT展示。
注意事项:
第一、在使用测力器前,看一看指针是否对准0刻度。
第二、用测力器测量小车拉力时,要顺着小车的运动方向 ,慢慢拉动。
第三、测量过程中,看清楚指针所指的刻度。
第四、将测量到的数据记录在记录表中,做完实验后做好并举手。
12、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老师记录下数据。
13、小结。使用斜面把重物拉上去或推上去真的可以省力。古时候的人们就想到用斜面把笨重的物体从低处推或拉到高处了。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为下环节实验做准备。让学生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并利用这个数据,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实验探究,发现省力的规律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除了发现斜面可以省力,还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老师发现,我们用的小车的重量是一样的,但是拉小车上斜面的拉力却是不一样的。你们认为,为什么会这样呢?
3、现在我们请三组的同学把他们做的斜面拿到上面来,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4、生:坡度不同。
5、师:好,现在谁能说一下可能是因为什么,影响到省力的效果不同呢?
6、生:坡度。
7、师:这又是我们的假设,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8、师:好,下面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下,斜面坡度的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9、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10、学生回答。
11、师: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数据更加准确,我们在实验中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12、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13、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14、小结。斜面不仅可以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
【让学生通过数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自行得出结论。】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做完研究,让我们一起来爬山吧。这是一座山,你想怎么爬?
2、学生回答。
3、这还有一座山。假如你是一个工程师,你如何设计一条上山的路。
4、小组讨论设计,并展示。
5、那你们说这样的路现实中有吗?出示图片?这路有用到斜面的原理嘛?
6、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盘山公路是斜面的变形。
7、山爬累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活动。跟我做,看谁眼快,手快,反应快。拿出材料篮里的直角三角形,找出它最长的一条边,这条边呢,叫做斜边,现在呢,拿出一支笔,将这个三角形最短的一条边按在笔上,然后绕啊绕。
8、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螺旋跟斜面有关系嘛?
9、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了解螺旋也是斜面的变形。
【利用爬山活动,再次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作力,观察力。】
(五)、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汇报。
3、教师利用PPT展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