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许多段子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比如昨天我在福州出席全国秋季糖酒会,已经被台风耍了一次流氓的深圳又发出了"四停"的红头文件,结果还是跟上次一样,天公不配合,强风和强降雨都没有出现,于是,群里面又疯传了一下这首小诗:
你悄悄地来
正如你悄悄地走
没刮断一棵小树
却留下一天假期和美丽的天空
你不是台风
你是雷锋
——《致海马》
http://ww3/large/830a7b31gw1f96ut3nvycj20p00dwn10.jpg
当然,葡萄酒侦探所的业务范围还是探讨葡萄酒,不问时事,以上的事件只是说明,即使在当今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天气的情况往往还是难以准确预测的,而在收获季节下雨,可以使酒庄一年的辛劳付之流水。
以下是《圣罗伦佐手札》中一个经典的案例: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意大利许多产区,收入是由葡萄所含糖分多寡来决定,葡萄越甜,价钱越高。因此口感粗糙、酒精含量过高的酒在这些地区十分常见。未装瓶的酒,由店家直接灌进客人带来的容器里。酒精浓度的高低决定了价钱,没人会管品种、葡萄园或酒庄是谁,酒精浓度是唯一的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葡萄当然是越晚收,糖分就越高,酒精度也越高,而另一方面,越晚收,就越可能碰到雨水,问题是为了卖个好价格,值不值得去冒这个风险?
就算天气晴朗,葡萄农依然担心会下雨,但这份担忧并非毫无根据。比如说,1964年,法国葡萄酒眼看有资格成为世纪年份,而且农业部在八月的时候还预言它将是很棒的一年。此话倒也不假,比如说以早熟的梅洛为主的波美侯与圣爱美侬这两个酒区。至于以赤霞珠为主的梅多克,拿最具代表性的两家波亚克酒庄拉图堡与木桐堡为例,只要一喝,就知遭发生了什么事。
那年的天气一直很好,直到10月8日,仿佛天上升了水闸,倾盆大雨足足下了两个星期。拉图堡在这之前就巳采收完毕,酿出绝妙的佳酿,但木桐堡的际遇就很悲惨,他们原想多等几夭,却被这场大雨淋成落汤鸡,酿出来的酒当然就清淡无味了。
http://ww3/large/830a7b31gw1f96utkwhquj20p00dwwhi.jpg
在收获季节,庄主或者酿酒师的责任重大,肩负极大的压力,他必须作出决定,是早摘还是晚采?是要对结果负责任的,装在瓶里的酒就是证据。
在采摘时,有时候遇上晨露,工人也会等上几个小时,他们是不会把水汪汪的葡萄马上摘下来的。
顺便说一下,到了六十年代后,酒庄才开始重视酸度,而直到九十年代才重视果皮的成熟度以及所含的酚类化合物。
http://ww4/large/830a7b31gw1f96utylq7tj20q00hstap.jpg
凌春鸣:国家一级品酒师,葡萄酒专栏撰稿人、葡萄酒专业讲师。中国进口酒市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品酒师侍酒师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粤港澳葡萄酒商联盟理事长,美国国际侍酒师认证课程I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