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作者

标签:
乡恋出版纸质书阅读体验 |
分类: 文学作品欣赏 |
读者与作者
既然在电脑上反复阅读修改了自己的作品,为什么还要仔细阅读纸质书呢?这是因为我要通过阅读检验自己的作品,体验两种不同阅读方式。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加之阅读时的心态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阅读纸质书时,我完全沉浸在作品中,似乎忘却了自己是作者。
既是作者又是读者,阅读时会是什么感受?我在阅读自己的长篇小说时,与其他读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主要反映在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和认知方面。其他读者是通过作者的叙述感知或想象故事情节,因而受限于文字的表述和自己的想象力。我在读自己的作品时,头脑中会再现写作时构思的情节,这比文字表达出来的要丰富、形象得多。有人说写小说就是讲故事,主要表现在讲什么和怎样讲。简单说来的确如此,作者把自己所经历的、所见到的、所听闻的、所想象的,加以改造糅合组成了一个系列故事,就构成一部长篇小说。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一部长篇小说要涉及很多人物、很多事件、很多场景,把这些“有机”地组合起来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要使所讲的故事有趣,有积极意义,有启迪作用就更不容易了。所以我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也是在重温创作过程。
普通读者一般不会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小说,为什么要塑造那些人物,作品的故事情节与作者有什么关联等问题。作者回答这些问题比较容易,一个完全自主的作者,他(她)在写一部作品前,早就有了故事的轮廓,而且觉得故事有趣,内心就有创作的欲望。有的作者可能是根据某个命题去构思故事情节,通过事件和场景,塑造人物、表达理念。任何一个作品,其内容总是和作者的经历和信息源相联系的,即使是科幻小说,其故事情节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我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熟悉我的读者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不能完全和我对应起来,因为写小说是一种艺术创作,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重复。不可否认,在我的小说里,有不少我生活的印迹,但这些印迹都是经过改头换面,“嫁接”在作品里的。
对于我而言,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阅读时的感觉是其他读者体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