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者与作者

(2023-09-11 14:58:48)
标签:

乡恋

出版

纸质书

阅读

体验

分类: 文学作品欣赏

读者与作者

 

  我的长篇小说《乡恋》正式出版了,8月下旬已收到出版社寄来的书籍,目前已送给亲友和有关部门60多本。时至今日我没有征询获赠者对作品的意见,也不知道他们读后的感想。

  到兰州后我用了6天时间,仔细读完了《乡恋》的纸质书。在书稿送交出版社之前,我修改了10次以上,阅读纸质书时仍然发现不少瑕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己阅读修改时不够细心,把主要关注点放在故事情节和语句上,而忽略了对字词的把握。另一方面我核对了纸质书和我送交的稿件,发现出版社审稿人的改动并不恰当,我对改动并不认可。与出版社联系后,他们同意我进一步修改,再给我出少量修改后的书。

既然在电脑上反复阅读修改了自己的作品,为什么还要仔细阅读纸质书呢?这是因为我要通过阅读检验自己的作品,体验两种不同阅读方式。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加之阅读时的心态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阅读纸质书时,我完全沉浸在作品中,似乎忘却了自己是作者。

既是作者又是读者,阅读时会是什么感受?我在阅读自己的长篇小说时,与其他读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主要反映在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和认知方面。其他读者是通过作者的叙述感知或想象故事情节,因而受限于文字的表述和自己的想象力。我在读自己的作品时,头脑中会再现写作时构思的情节,这比文字表达出来的要丰富、形象得多。有人说写小说就是讲故事,主要表现在讲什么和怎样讲。简单说来的确如此,作者把自己所经历的、所见到的、所听闻的、所想象的,加以改造糅合组成了一个系列故事,就构成一部长篇小说。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一部长篇小说要涉及很多人物、很多事件、很多场景,把这些“有机”地组合起来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要使所讲的故事有趣,有积极意义,有启迪作用就更不容易了。所以我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也是在重温创作过程。

普通读者一般不会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小说,为什么要塑造那些人物,作品的故事情节与作者有什么关联等问题。作者回答这些问题比较容易,一个完全自主的作者,他(她)在写一部作品前,早就有了故事的轮廓,而且觉得故事有趣,内心就有创作的欲望。有的作者可能是根据某个命题去构思故事情节,通过事件和场景,塑造人物、表达理念。任何一个作品,其内容总是和作者的经历和信息源相联系的,即使是科幻小说,其故事情节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我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熟悉我的读者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不能完全和我对应起来,因为写小说是一种艺术创作,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重复。不可否认,在我的小说里,有不少我生活的印迹,但这些印迹都是经过改头换面,“嫁接”在作品里的。

对于我而言,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阅读时的感觉是其他读者体会不到的。

读者与作者


读者与作者


读者与作者


读者与作者
(前三张图片选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