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

标签:
元稹离思曾经沧海赏析 |
分类: 文学作品欣赏 |
曾经沧海难为水
这是一首悼亡诗,是诗人为英年早逝的妻子韦丛写的组诗“离思”中的一首。这首诗之所以出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是个有争议的人,二是诗的意境和创作手法的独特,三是诗的蕴意对人生有启迪作用。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为什么说元稹是有争议的人,不是对他的作品,也不是对他的为官之道,主要是对他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两面性。一方面他和结发之妻韦丛十分恩爱,在她离世后写下《离思五首》,其中就包括上面的之四。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多情、薄情之人,除了对初恋“崔莺莺”始乱终弃,后来还和多个风流女子有染。从文学角度,不宜对作者的私生活过于计较,元稹的情史就如现实中明星的绯闻,参杂了很多似是而非和偏见。但就他能为亡妻写下“离思五首”而论,那可是真情流露,跟逢场作戏迥然不同。
悼亡诗(词)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最著名的非元稹这首《离思五首·其四》和苏轼词《江城子》莫属。之所以说元稹这首诗的意境独特,是与同类型诗词比较,本诗很巧妙地表达了对亡妻的爱慕和依恋。多数情诗都是表现男女间的卿卿我我,而此诗却另辟蹊径,先是对自然事物发出感悟,再烘托出对亡妻情感。也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眷恋。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看过了大海对那些大江大河、湖泊溪流不再感兴趣;除了巫山的云霭其他地方的云彩都无足挂齿。在花丛中徜徉,对看过的鲜花懒得回头看,一方面是出于道德修养的自律,一方面是源于对君(韦丛)的爱慕与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常常被人们说起,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是从爱情方面考虑,而是诗句的蕴意。如果把前两句从原诗中剥离出来,其意义是具有哲理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我更倾向于这样理解——沧海桑田的变迁。地球上有些地方,曾经是海洋,现在却变成桑田,甚至是高山,而要让这些地方变回大海怎么可能——有些事情过去了就很难回到从前。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应该是一种特殊感受。巫山云雨如果没有神话传说加持,或许并不具有诗意。对于元稹而言,即使他真认为巫山的云霭奇特,那也是他见过的云雾中最美的,抑或是他在特定时间、特殊角度、特别心情下的独特感受。他是这样,那我们何尝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