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沁园春·长沙》赏析

标签:
赏析恰同学少年独立寒秋忆往昔异曲同工 |
分类: 文学作品欣赏 |
——《沁园春·长沙》赏析
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多年在长沙求学,尤其是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进步人士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创建了新民学会。毛泽东写这首词并非是为了怀旧,抒发的也不完全是“同学少年”时的情怀,而是借景抒情,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胸中的浩然之气。
应该说这首词在毛泽东的心里酝酿了较长时间,这种“酝酿”不是因写词而为,而是素材的积累。从“携来百侣曾游”到作品产生已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故地重游后形成词章也有几个月的时差,词句里描绘的景色也并非全是故地重游时眼前的景象。诗人在途经长沙时独自来到橘子洲,身临其境抚今追昔,内心必然有所触动,当思想情感到了某种程度,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章。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两首词写作的时间虽然只相差十年,但时代背景却发生了很大变化。1925年12月写《沁园春·长沙.》时毛泽东是而立之年,那时国共两党属于合作关系,他对中国的前途命运还没有掌控权。1936年2月写《沁园春·雪.》时,不惑之年的毛泽东刚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那时他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实质上的领导人。他在重游橘子洲时内心是“怅寥廓”、“忆往昔”,而在经过千难万险的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对中国的前途命运有了大胆的设计和期待。当他站在茫茫雪原极目远眺时,胸中自然涌动起“须晴日”、“分外妖娆”的宏愿。当年他在写下《沁园春·长沙.》后,随着革命形势和自己身份地位的变化,就不在满足“书生意气”,而是要做主沉浮的英雄。重游橘子洲后又十年,诗人经历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波澜壮阔(北伐)、腥风血雨(4.12政变)、惊世骇俗(万里长征)的大事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壮丽诗篇。当他吟诵《沁园春·雪.》时,视野已从橘子洲头扩展到长城内外;他不再疑惑“谁主沉浮”,铿锵地喊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http://s13/mw690/002oMvCwzy7iPxjOTY8ac&690
http://s16/mw690/002oMvCwzy7iPxkdPt54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