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乱象根在高校制度本身
(2014-07-15 08:26:41)今年河南高考体育加分事件引发关注,近日有网帖曝光称,河南一场武术比赛“量产”了445名国家二级运动员。而新乡市武术协会执行主席闫志国,则是这次量产运动员的“幕后策划者”,他与多所高中签订保过协议,如果学生拿不到二级运动员资格,全额退款。(7月14日 中广网)
每年高考结束之后,总会爆出加分丑闻。各地在对待加分丑闻的处理上无非就是从违纪上进行处分,对于相关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领导进行问责。但是,缘何加分总是屡禁不止?这才是问题所在。其实,高考加分的乱象背后是高校制度本身导致的结果。即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以及高校“严进宽出”直接导致了在高考中加分乱象丛生。所以,如果我们仅仅聚焦于哪个地区进行高考舞弊加分,往往不能透明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而只会导致“年年如此”的加分乱象局面。
从高校的录取制度上看,高校招生录取条件依据的只是学生的分数,也就是说,如果你在高中里成绩一塌糊涂,但是如果高考成绩很高。那同样可以被一所很好的高校录取。既然如此,人们就在分数上做文章。所以,也就出现了诸如替考和高考加分舞弊等现象。对于高考加分,尽管国家出台了规定,严格规范加分要求,但是根本没有明确加分的细则尤其是透明化的社会监督细则。如此就导致各地在高考加分事件上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出现家长、学校、操纵高考加分的各种协会等各个方面的联合造假。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从而能够被好学校录取。
在高校录取完之后,学生基本上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现在的国内大学基本属于“严进宽出”型,尽管所谓的“严进”不过是从分数而言,但“宽出”也就更好理解,基本上在大学时光里属于混时间,在考试的时候老师给划定范围,进行临时突击就可以通过考试。在这样的高校制度下,可以说,只要获得一个比较好的高考分数,各个方面都可以获利。学生可以上一所好学校,家长可以觉得脸上有光,高中也因为升学率提高而骄傲,地方教育部门更是可以将高的升学率作为自身的政绩来炫耀。这一连串的利益链条上,都来源于高校在招生和实际运行中的制度本身导致。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高校如果改革录取制度,高考分数仅仅占据录取的一个比例而不是全部,在录取之后高校教育有着严格的“进出”机制,不达标的学生照样会被淘汰掉。那么,各地是不是还会热衷于高考加分的造假呢?因为即使你造假加分,也不一定就被录取,还需要综合高中三年的成绩等多种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高中以及当地教育部门为了高考加分而造假的事件应该会降低甚至消失。(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