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志愿理应由你做主
(2014-06-30 07:14:41)6月1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庆收到一条微博私信。一位高三女生向原(化名)向他求助,称自己一心想学临床医学,但父亲坚决反对,双方起了冲突,为此,她曾有了轻生念头。(6月29日《成都商报》)
如何填报志愿,到底应该听谁的?这对于高考结束后的每个考生,都是一个抉择。近日,江苏理科状元吴呈杰原本想报清华大学新闻学,但被记者苦苦劝导之后,决定转向金融。尽管,记者的劝导被定义为“业界良心”,但是也不难看到在志愿选择上的困境,学生填报志愿原本应该遵循着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听从任何人的劝导。同样,在学医还是不学医的问题上,这名考生也面临着志愿的抉择,父亲苦苦劝导其不要学医,这仅仅是父亲的一厢情愿罢了,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你的志愿,原本就应该由你做主,而不是听信别人的言论。
在填报高考志愿上,学生已经多数已经是成年人,理应有自己判断的能力。只是周围的人总会或多或少增添另外的信息,比如哪个专业就业好,哪个专业有前景,哪个专业适合男生等等信息。而这些来自于外界的信息能够增加学生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的信息综合量,也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几率。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所有来自于外人的信息,都只是参考,而不是最终的决策。你的志愿如何填报,最终你的决策者,需要你从内心做出选择,而不是随便听信别人的取舍。
高考志愿的填报,仅仅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志愿的选择需要你自己走下去。所以,在选择志愿上,必须符合来自于你内心的夙愿,也就是从你本身的兴趣出发进行选择,倾听来自你内心的声音。只有这样的专业选择,才能符合你的最终愿望,也才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真正选择。假如,像新闻中这位父亲一样,强迫自己的孩子不学医的话,一方面,自己的孩子将会在被动的选择中错失很多美丽的机会,另外一方面,如果孩子没有学好,甚至不能毕业的话,最大的可能就是怨恨父亲一辈子,因为这样的志愿是父亲代替孩子做出的。
当然,在志愿选择上的纠结,也暴露出另外的一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高校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壁垒,很多学生如果希望调换专业的话,理应给出方便的机会。只有如此,学生们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如果第一次没有选择好,还会有修改的机会。如此就会减少社会上对于填报志愿本身的干扰,而在最大程度上倾听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符合自己未来内心期望的志愿选择。(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