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都市报》:用脚步勾勒非洲真容

标签:
军事 |
【《寻路非洲/铁轨上的中国记忆》,陈晓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5】
对于非洲来说,我们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二手的。通过《动物世界》,我们了解到非洲的原始和生态;通过BBC《走进非洲》,我们了解到非洲与众不同的风俗和人文;通过历史教科书,我们了解到中非合作有着传统的积淀和现实的基础。而能够通过一本小书,透过一条铁路,将非洲的中国记忆讲述清楚,以点带面来呈现非洲大陆的多方位、立体式的真容。我想,陈晓晨的这本《寻路非洲》可以成为其中一个最佳的蓝本。
坦赞铁路,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们来说是一道永远抹去的回忆。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刚刚起步,却能够拿出10亿人民币,动员5万多人,帮助非洲人民修建这样一条战略意义非同寻常的铁路。作者的脚步也就是随着这条铁路开始走进非洲大陆,从而为我们带来真实的回应。这条铁路曾经辉煌过,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时过境迁,这条铁路如今却变得沉寂。于是,浴火重生还是永久沉寂成为摆在两国人民面前的问题。而这也似乎带着作者追问:中国对于非洲的对外政策也在这条铁路上画了一个圈,从政治外援、经济外援到合作共赢。
作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作者带给我们的并非“驴友”般散漫的记录,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田野调查的深入,是追寻着事实真相和材料详实的记者职业道德素质彰显。亲力亲为成为基本准则,而这无疑也增添了书本的厚重。因为这并非来自别人之口的传递,而是用脚步丈量下的非洲真容。于是,在作者的视野里,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主观印象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非洲面容。尤其是坦赞铁路开始下的种种呈现,铁路的兴衰历史,未来的发展之路,这些都成为作者追问的话题,而这些追问都来自于作者亲身实际的体验与考察,带着“第一手”的温度。
当然,坦赞铁路仅仅是一个层面。除此之外,友谊纺织厂、坦桑尼亚中国剑麻农场也是作者选取的素材。而这三个素材正好将中国与非洲合作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进行详细的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能够窥见非洲大陆的真容。这里并非蛮荒、贫困、饥饿,而只是原始、生态罢了。在这里,中国的经济政策应该如何推进、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展开与非洲当地的合作、中国游客该如何尊重当地的风俗都被作者一一通过脚步勾勒描绘出来。而这就是该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财经记者的专业阐释,不是一本游记,而是一个专业视角观察非洲大陆的结晶。(王传言)